周容



【摘要】首先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及手段有關理論進行梳理,作為案例分析的理論基礎;然后,針對酒鋼宏興兩度變更其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估計的行為進行剖析,從會計估計變更前后發生的事件為切入點分析其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根據公司公告的變更理由為基礎收集有關數據以判斷其會計估計變更是否具有合理性,再結合估計變更產生的影響得出公司變更會計估計很有可能是盈余管理行為;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幾點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會計估計變更;盈余管理;固定資產折舊;
經濟后果
【中圖分類號】F235.19
我國資本市場的上市、再融資、退市等監管要求、針對管理層的業績考核等都與特定的盈余指標掛鉤,因此,催生我國上市公司為了滿足利潤管制要求的盈余管理行為。應計項目操縱之所以能夠成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就在于會計準則不是中立的,借助于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經濟后果[ 1 ]。而由于現實情況復雜多變,會計準則需要解決不同信息質量、規則的剛性與柔性之間的矛盾沖突,其必須允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在財務報告中采用適當的職業判斷,因此,為企業或管理層爭取對其有利的經濟后果和利益提供了可能。會計估計變更作為會計政策選擇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企業周期性編制財務報表的必然產物,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但當會計估計變更在特定目的驅使下進行時,他就淪為盈余管理的手段。同時,目前有關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沒有給企業會計估計變更設置較高的變更成本,使得我國上市公司有了利用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和彈性空間,其與盈余管理相結合的手段變得“公開而合法”。
一、理論分析
(一)盈余管理動機
盈余管理的過程涉及到多方利益關系,在這個利益關系系統里,可能存在使各方利益均衡的均衡點也可能僅有一方占絕對優勢,同時,隨著企業的發展、會計體系的變化、新的契約形式的出現及監管力度的加強,盈余管理的主體會隨之改變,盈余管理的動機與其所追求的經濟后果是密不可分的。概括來說,盈余管理的動機包括:契約動機、資本市場動機和迎合監管動機等,其中,本文主要探討公司為了定向增發及避免被特殊處理時盈余管理動機。
1.定向增發動機
近年來,定向增發新股逐漸取代配股成為股權分置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要方式。雖然,證券監管部門對定向增發未設業績指標要求,但是由于企業的融資額與其財務狀況密切相關,上市公司可以在定向增發前進行盈余管理以影響新股的價格,其盈余管理的動機與定向增發新股的類型密切相關。由于定向增發股票涉及到新老股東利益分配的問題,而基于我國現階段的股權集中度較大、公司治理及投資者保護力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控股大股東在定向增發時存在利用盈余管理進行“隧道挖掘”的行為。上市公司向大股東定向增發以吸收資產時,往往進行向下盈余管理,目的是通過操控盈余來壓低定向增發新股的價格,以同樣的資產換取更多的股份;而當向機構投資者增發時,其目的是募集資金,上市公司則會通過向上盈余管理來吸引投資者,以提高股價募集更多資金,同時,控股股東的股票價值得以提升(章衛東,2010)[ 2 ]。
2.避免被特殊處理
根據交易所《上市規則》規定,上市公司連續2年虧損將被特別處理(ST);《公司法》及《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連續3年虧損將被暫停上市。而我國證券市場的制度性特征,股票上市公開發行的額度制和行政審批制度使得上市資格成為一種珍貴的殼資源,為了降低籌資成本、保住殼資源,虧損公司在短時間內有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保證其股票在市場中的正常交易。采用盈余分布法對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進行分析后發現,1998~2004年我國企業每年都存在避免虧損的盈余管理行為(吳聯生等,2007)[ 3 ]。研究上市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發現虧損公司的動機是實現扭虧和避免虧損等,高盈利公司的動機是平滑利潤與避免利潤下降(魏濤等,2007)[ 4 ],上市公司會在第四季度進行盈余管理來實現當年扭虧或者調低盈余為來年扭虧為盈作好準備(張昕,2008)[ 5 ]。
(二)盈余管理手段
根據盈余管理是否對公司的實際經濟活動、現金流及未來經營業績等產生影響,可將盈余管理的手段分為真實盈余管理和應計盈余管理。兩類盈余管理存在部分替代效應,一類盈余管理的程度與其成本負相關,與另一類盈余管理成本正相關(龔啟輝等,2015)[ 6 ]。由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與外部環境及自身情況密切相關。雖然當前研究發現隨著準則的完善,真實盈余管理作為一種更為隱蔽的手段逐漸受到青睞,但由于應計盈余管理具有彈性大,只影響盈余的期間分布的特點,在公司盈余管理空間較大時,其仍是我國上市公司優先選擇的手段。
應計盈余管理主要是通過變更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來實現的,其由于我國對會計政策變更監管更加嚴格,而企業可以在估計依賴的基礎、信息、經驗及后來發展變化等諸多情況變更會計估計,其靈活性更大,故成為盈余管理一大主要方法。
對于資本密集型或重資產行業來說,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大,關于固定資產折舊估計的變更導致折舊率的微小變化會對利潤產生較大的影響。與固定資產折舊有關的估計包括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的估計和折舊方法的選擇,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取決于其損耗速度,由預計生產能力、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決定,而這種損耗速度在目前條件下無法準確計量,只能根據經驗加以估計;固定資產凈殘值只有到了報廢時才能加以確定,預計凈殘值是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而折舊方法選擇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的方式有關,也需要進行合理判斷?;谝陨蠋c原因,與固定資產折舊有關的會計估計變更成為重資產行業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企業簡介
甘肅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1999年4月19日由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酒鋼集團”)作為發起人,聯合其他5家發起人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控股股東為酒鋼集團,上市后經過兩次增發后,酒鋼集團持股比例在54.7%左右,酒鋼集團系甘肅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全資擁有的國有獨資公司,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甘肅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公司設立時注冊資本為52 800萬元,后于2000年12月20日經上海證券交易所核準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人民幣普通股20 000萬并上市交易。2006年4月13日完成非流通股股東支付向每10股流通股股東支付3.2股股票的股權分置改革。2009年9月21日公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向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5.79元/股發行1 172 078 712股股份購買相關資產,實現酒鋼集團鋼鐵主業整體上市,本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2 045 678 712.00元人民幣。同時,公司與酒鋼集團簽署了《關于采礦權盈利的補償協議》,如公司于2009年度、2010年度和2011年度源自鏡鐵山礦、鏡鐵山礦黑溝礦區、石灰石礦取得的凈利潤低于規定的數值,酒鋼集團承諾就差額部分以現金方式補償。2010年6月1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宣布調整上證180指數樣本股,公司被調出指數。2010年12月23日,公司董事會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并在2015年1月27日獲臨時股東大會同意,但后續由于環評等問題受阻。2011年5月本公司實施每10股轉增10股的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方案,注冊資本變更為4 091 357 424.00元人民幣。2012年3月21日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2012年8月13日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獲得證監會核準,并于2013年1月完成向特定投資者發行股票,本次募集資金凈額7 966 620 000.00元,用于投資榆鋼以支持地震災區恢復重建項目及向酒鋼集團收購不銹鋼公司100%股權。2008~2016年公司的凈利潤如表1所示,公司于2013年發生上市以來的首次巨額虧損,2014年微利,在2015年再次發生巨額虧損,就公司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其經營狀況令人堪憂。
三、案例分析
(一)固定資產基本情況
1.基本情況
隨著集團資產不斷注入,公司總資產的規模不斷擴大,同時擁有的固定資產也得以提升。公司所屬鋼鐵行業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其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大。公司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及二者占總資產的比重如表2所示,其固定資產規模自2009年與酒鋼集團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激增后,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增長,其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穩定在40%左右。
由于固定資產折舊額直接或間接地計入費用,用于獲取收入,故以當期折舊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及折舊額比凈利潤的倍數來衡量其對利潤的影響,如表3所示。雖然每期折舊額占收入的比重較少,但由于鋼鐵行業競爭較為激烈,利潤率較低,故折舊額變化對凈利潤的影響較大,在正常情況下,每期折舊費用能夠達到凈利潤的數倍以上。故當固定資產折舊估計變更時,折舊額的變化會引起凈利潤較大的波動。
2.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估計變更
會計估計指的是企業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者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做的判斷。會計估計源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影響因素,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是其中重要一項內容;進行會計估計的會計確認和計量是不可避免的,他不會削弱會計核算的可靠性;企業在進行會計估計時,往往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資料為基礎。但是,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會計估計的基礎可能會發生變化,此時企業會發生估計變更。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中指出會計估計變更是基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變化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者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的調整。而《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中關于確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時的考慮因素有:預計生產能力或實物產量、預計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法律或者類似規定對資產使用的限制。即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變更應是基于內外部因素對其損耗速度產生影響的客觀事實。
酒鋼宏興近幾年兩度延長其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公告變更時點分別在2010年8月23日和2014年4月1日,變更內容為:將房屋及建筑物折舊年限從16~20年延長至25年,隨后又延長至35~45年;機器設備的折舊從6~10年延長至10年,隨后至15~28年;將運輸工具細分為運輸工具(公路)、鐵路路基、橋梁涵洞、運輸設備(鐵路),折舊年限分別為8年、50年、50年、20年,第二次變更時這些細分項目不見蹤影,僅剩運輸設備其折舊延長至10~18年。具體折舊情況變化如表4、表5、表6所示,經過兩次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公司的固定資產綜合折舊率由2009年的9.48%降至2.33%左右。
2010年8月23日公告上描述的變更會計估計的理由為“為符合公司實際控制人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會計政策和估計一致性的要求,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和謹慎性原則及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對部分會計政策、會計估計進行變更”,2014年4月1日公告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是“公司加大設備維修投入及技術改造力度,對房屋建筑物進行定期修繕”的結果,為正確反映公司固定資產的實際運營狀況,根據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并參考鋼鐵行業其他可比公司折舊情況,公司決定自2014年1月1日起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會計估計變更的依據應該真實、可靠。從公司兩度變更會計估計的理由來看,首次變更是出于追求與實際控制人一致的會計政策的結果,而非基于會計估計的基礎發生變化,其變更理由不夠充分,而第二次變更是固定資產維護水平提高的結果,較為符合會計估計變更的原因。而公司的實際情況是如何的,將在下文對其變更的合理性進行分析。
(二)盈余管理動機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上市公司會出于各種動機進行盈余管理,公司實際的盈余管理動機可結合變更時點之前及之后的相關方行為進行識別。

由于首次會計估計變更是大股東意志的表現,可以大股東對公司活動的干涉為切入點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動機。通過查閱公司公告等獲得以下信息,2009年,酒鋼集團通過向公司注入資產完成其鋼鐵主業整體上市時,與公司簽訂了《關于采礦權盈利的補償協議》,承諾采礦權于2009年、2010年、2011年獲得的凈利潤超過10 997.14萬元,否則會對公司進行補償;2010年6月17日公司被調出上證180樣本股,會對公司的形象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得下跌的股價持續走低;公司在2010年8月23日公告其變更會計估計,此時,由于預期收益的提高使得公司的股價回升。同年12月23日董事會會議通過的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預案,預案將新股定價基準日定為董事會決議公告日(12月24日),此次非公開發行A股的發行價格不低于8.84元/股,籌得的資金一部分用于向酒鋼集團購買不銹鋼公司。根據2007年《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定向增發新股定價基準日可以為關于本次定向增發股票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發行期的首日以及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這三者之一,這也成為增發過程中盈余管理的一大契機。2017年2月15日已對此進行修改,改為基準日為發行期的首日。而通過觀察公司2010年12月左右的股價走勢,公司的12月24日的MA20僅為4.83元/股,與預案中的8.84元/股相差較大,由于公司的經營過程中的環保問題本次增發未能成功實施,而后續2013年1月增發的價格確定的價格僅為3.71元/股,可以看出公司在發行價格的確定上存在一定問題。一般意義上來說,股東獲取回報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股價上升的資本利得和通過股利分配獲得的現金股利,而酒鋼集團在2014年以前持有的公司股票均有限售條件,其能夠享受的利益回報主要是股利,而股利遠遠不能滿足控股股東控制權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按照Johnson等人(2000)所提出的大股東存在利用自己手中控制權,通過隧道的方式從上市公司轉移資產和利潤的利益輸送行為[ 7 ]。結合本次會計估計變更前后酒鋼集團的行為及估計變更的原因來看,本次增發面向外部投資者,則酒鋼集團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提高股價,使得上市公司發行較少的股票即可獲得足夠的資金,同時避免向公司支付采礦權補償款也是其盈余管理的一大動機。
對于第二次變更會計估計的時點來看,公司當時處于較為緊張時期,由于我國證券監管的規定,兩年連續虧損將被特殊處理,而ST會對公司股價等產生不良影響,上市公司在首次虧損后有強烈的扭虧動機。結合表1中2013年以后公司的凈利潤及每股收益情況來看,2014年估計變更后,公司僅為微利狀態,其變更會計折舊很大程度上是防止虧損的手段。同時,公司所處鋼鐵行業具有周期性的特點,其產品需求受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從2008年起我國宏觀經濟處于收縮時期,公司在2013年及2015年出現巨額虧損,公司在此期間大幅度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降低折舊率以實現利潤集中在此期間,也是其應對行業周期性的短期行為。
(三)盈余管理識別
通過會計準則中有關會計估計變更的原則進行界定,結合公司固定資產實際使用情況及同行業公司固定資產折舊情況等證據,可判斷公司會計估計變更的合理性。
1.固定資產使用情況
本文用當期折舊額占期初固定資產原值的比重作為固定資產折舊率的衡量指標,根據公司年報獲取的數據計算得到的公司的折舊率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其固定資產折舊率呈下降趨勢,從2009年的9.48%下降至2014年的2.33%左右。2010年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幅度較小,故對折舊率的影響較小,僅導致折舊率下降至6.7%左右。2014年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幅度較大,使得折舊率驟跌至2.33%。而此期間內,公司的經營環境等尚未發生較大的改變,其變更行為較為激進。
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延長意味著固定資產的使用和磨損(有形和無形損耗)速度得以減緩,與其有關的經濟利益流入減緩,可用固定資產周轉率指標來衡量結合公司固定資產的使用強度。由于折舊年限等因素會影響固定資產凈值,本文以加回當期折舊額調整后的固定資產周轉率作為衡量固定資產使用強度[8]。如圖2所示,公司的固定資產周轉速度在2009年已經開始減緩,而非在2010年年中才獲得信息,其減緩的主要原因在于與酒鋼集團重大資產重組后公司固定資產激增所導致的。根據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表示,集團注入的固定資產按照酒鋼宏興的會計政策進行調整,而此次交易注入的固定資產價值高達89.4億元是公司2008年年末固定資產2.4倍。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2009年資產注入后固定資產激增,固定資產的使用強度明顯減緩,公司本可在2009年即變更會計估計,卻實際在2010年8月才確定變更會計估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變更的不合理性。
另一方面,利用調整后的固定資產周轉速度與圖1中固定資產折舊率變化情況結合起來,發現2014年大幅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后,當年的固定資產周轉仍未發生明顯減緩,2015年固定資產周轉出現下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營業收入下降43%造成的。從2014年固定資產折舊率大幅下調及固定資產使用強度并未明顯減弱來看,當年變更固定資產也缺乏其合理性。從表7公司的產量數據來看,2014年之后主要產品產量出現大幅度下跌,其產量水平退回至2009年左右的水平,而近年來,公司的固定資產維持在較為穩定的高水平,說明其存在開工不足的情況,固定資產的閑置同樣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管理水平提高而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壽命的理由。
2.同行業對比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提出的會計信息“可驗證性”的要求體現在公司的會計選擇之中。由于同行業中的公司面對相同外部環境影響,內部經營也具有相似性,行業正常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可驗證公司會計估計的合理性。在與同行業對比時仍采用前文所述兩個指標數據,基于2010年會計估計變更對折舊率影響較小且固定資產周轉速度在2009年已經開始減緩的事實,在與同行業公司進行對比時的效果不會太明顯,下面主要通過與行業對比分析第二次估計變更的合理性。
從鋼鐵行業中選出排名較為靠前的15家公司,股票代碼及股票名稱如表8所示,以此作為可比公司。獲得有關數據如圖3、圖4所示,可以看出公司的固定資產折舊率一直處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上方,說明固定資產的周轉速度普遍快于行業同類公司,說明其固定資產使用強度較大。而折舊率同行業對比的情況來看,公司的折舊率與行業平均折舊率均呈下降趨勢,2014年以前公司的折舊率高于行業平均,而在會計估計變更以后,公司的固定折舊率大幅度低于行業平均折舊率水平。在公司大幅度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導致固定資產凈值處于高水平的同時,固定資產周轉率仍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而公司的折舊水平卻呈現大幅低于行業平均折舊率的局面,說明公司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并不能如實反映資產使用狀況,其公告上所述“折舊年限符合同行業同類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平均水平,公司的財務信息將更為客觀?!辈⒉豢煽俊?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8/31/faic201707faic20170719-5-l.jpg" style="">
(四)盈余管理的經濟后果
公司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會計要素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各個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分配,其兩度變更會計政策的受益者主要還是公司的控股股東,變更會計估計主要還是針對利潤指標進行調控,一方面使得預期收益提高,進而引起股價上漲;另一方面,使得利潤集中在某些會計年度出現,保證公司扭虧為盈。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產生的影響可用絕對數與相對數來衡量,由于兩次變更會計估計均增加利潤,且兩個年度均實現盈利,可采用變更增加的利潤占當期利潤的比重來衡量估計變更對利潤的貢獻。當該比重大于1時,說明變更影響額大于當期披露的利潤金額,該變更有扭虧的作用。如表9所示,雖然2010年折舊率僅降低0.7%左右,但該變更對當期凈利潤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利潤貢獻率達16.12%,能夠起到盈余管理的效果。同時,2014年大幅度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使得其影響凈利潤金額高達14.85億元,對此2014年公司僅處于微利的狀態,說明若未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公司在2014年將再度虧損,結合2015的巨額虧損來看,實際上公司已經出現連續三年的大額虧損,而此次變更使公司避開了被特殊處理及退市的監管。
四、結論及啟示
結合前文關于公司盈余管理動機、會計估計變更及其最終產生的后果來看,可在很大程度上將其兩度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估計的行為視作盈余管理。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公司變更會計估計往往有較強的機會主義,并不一定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結果,反而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有利手段。基于在分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建議。
(一)加強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信息披露
僅查看酒鋼宏興關于會計變更的公告及報表附注就發現其信息披露內容的不充分及披露的不規范。雖然《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企業應在其附注中披露會計估計變更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但公司的披露存在含糊其辭的嫌疑,只是簡單描述了估計變更的原因,卻未對變更依據的合理性提供可靠的支持依據,市場未能從中獲取的充分有用的信息,判斷其變更是否符合準則中所述“真實、可靠”,企業似乎履行了及時披露重大事件的法定義務,但很大程度上是什么都沒有陳述。所以,對于會計估計變更等此類重大會計事項的信息披露不能流于形式,信息披露要能充分體現會計準則的信息質量要求,在規范披露格式的同時,可要求企業在披露前因后果時附以清晰明了的支持證據,增加會計變更影響額與當期數據、前期數據的對比以說明影響的程度及范圍。
(二)加強內部監管,外部法律監管
從公司首次變更會計的理由來看,為了體現“與實際控制人一致的會計政策和估計”不是進行會計估計變更的合理要求,但是董事會、股東大會均未對此提出異議,可見公司治理存在制約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的問題,酒鋼集團控制了公司的經營決策。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較高,仍存在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分離不夠徹底的問題,導致“利益輸送”及“掏空”問題嚴重,中小股東的利益市場受到侵害而不知。要解決好公司中存在的一股獨大導致的問題,關鍵還在于健全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增強董事會內部的制約機制。
上市公司之所以運用會計估計變更來進行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市公司能夠從會計估計變更中得到的益處遠大于受懲罰所付出的代價。雖然,目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都對會計造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但范圍及力度均不夠。尤其針對公司較為青睞的會計估計變更,應著重注意公司財務報表附注中的會計估計變更理由是否充分;結合企業的變更會計估計前后的參與方的行為、經營環境和財務環境來評價會計估計變更。對濫用會計估計變更以進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予以嚴懲,對存在以此作為盈余管理動機的公司起到警戒作用。另一方面,對于上市公司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利益分配的問題,控股股東存在利用控制權優勢轉移公司利益以侵害中小股東利益,而我國法律在保護中小股東利益不受大股東方面幾乎是空白,擴大小股東對利益損害情況提起訴訟的范圍、降低其起訴成本等是加強對控股股東行為法律約束的有力手段。
(三)完善外部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環節,但是在該案例中注冊會計師對公司兩年的財務報表仍出具的是無保留的標準審計意見,不禁令人懷疑其是否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對公司變更會計估計行為進行識別并對濫用會計估計變更的行為提出改正意見。同時查閱公司的公告發現,自公司2000年上市以來16年間聘用的均是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其獨立性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保證。由此,應該加強對外部審計行業監督與管理系統,對注冊會計師獨立性進行重點關注,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過失行為嚴重處罰,從法律上約束注冊會計師不遵守執業準則及不恪守職業道德的行為。
目前,證券監管部門主要依據較為單一的財務指標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同時也引得利益相關者對此過于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使其進行盈余管理,也說明評價指標的不科學和不合理。因此,綜合各種因素考慮建立一套更為全面的指標體系尤為關鍵,如綜合考慮企業的連續盈利能力、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等作為其增發的依據。涉及科學的指標體系來評價公司,能夠促進公司良好的經營及發展,也引導利益相關者關注公司的整體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蘭秀文.2010.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背景下的財務報表分析策略——基于經濟后果學說視角.財會通訊,4:51-53.
[2]章衛東.2010.定向增發新股與盈余管理——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1:54-73.
[3]吳聯生,薄仙慧,王亞平.2007.避免虧損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比較.會計研究,2:44-51.
[4]魏濤,陸正飛,單宏偉.2007.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作用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管理世界,1:113-120.
[5]張昕.2008.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4:25-32.
[6]龔啟輝,吳聯生,王亞平.2015.兩類盈余管理之間的部分替代.經濟研究,6:175-188.
[7]劉峰,賀建剛,魏海明.2004.控制權、業績與利益輸送——基于五糧液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8:102-110.
[8]吳溪,楊育龍,陸正飛.2015.會計估計變更伴隨著更激進的盈余效應嗎 .會計研究,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