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安++郝臣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利潤目標之上,應當承擔的促進社會長期發展的責任。隨著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先后出現,人類逐漸形成自我中心的主人心態。但近幾十年來,愈發嚴重的環境問題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和認識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下,綠色治理以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強調多治理主體協同合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承擔行為的規范提供了新的思路。
什么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CSR)概念,由歐利文·謝爾頓在1924年的著作《管理的哲學》首次提出。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
1953年,“企業社會責任之父”霍華德·博文在著作《經營者的社會責任》中首次明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即經營者根據社會標準和價值觀制定政策、做出決策并采取行動的義務。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所要求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時提供了一個方向的指引。企業在創造經濟利益時,需要考慮是否直接或間接為利益相關者帶來了利益,或者損害了其利益,并以此來規范企業行為。
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對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倡導無處不在。“蘇丹紅”、“紅心鴨蛋”等一系列事件相繼曝光,這些企業的行為突破了企業社會責任最基本的底線。企業社會責任成為社會各方面所關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2002年出臺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規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這是我國首次將企業社會責任以法律形式明確下來。2006年9月,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有關法律、指引和體系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從理念的倡導階段進入了實踐階段。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發展,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社區居民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逐漸受到公司經營者的關注,公司治理由傳統的股東至上的“單邊治理”模式演化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企業的責任也相應地由單一的經濟責任轉變為關注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強調資本的社會性與倫理性,不僅要求企業取得財富的過程符合法律和商業倫理規范,而且要求企業使用與處置財富的過程也要符合法律和商業倫理的規范。
根據阿奇·卡羅爾的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四方面。這四項社會責任是一個整體。經濟責任是指企業主要為社會創造財富,提供物質產品和工作機會,并促進經濟增長,它是所有責任的根基,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基本要求,從股東至上理論出發,履行社會責任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市場和更高聲譽,有助于提升企業價值。法律責任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法律責任則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底線,如果觸碰這一底線,企業將會遭遇重創。道德責任是指企業對其經營行為可能影響的社會和環境變化承擔責任,企業有義務盡量避免或者最低限度地傷害利益相關者。慈善責任是指企業要致力于做優秀的企業公民,更大范圍地承擔促進社會進步的其他無形責任,向社會貢獻資源,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是企業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履行其對社區、公眾、消費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并實現他們利益的重要方式。
綠色治理的觀念就是在綜合考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層次之后,提出的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治理觀念,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新思路。
構建多元、協同的綠色治理機制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當前全球面臨的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事關人類存續和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和模式。近幾十年來,環境問題愈發嚴重,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綠色治理是以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治理主體參與、治理手段實施和治理機制協同的“公共事務性活動”。治理主體包括形式、結構和成員各不相同的企業、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眾。應秉承“多元化治理”的秩序觀,從系統觀和全球觀的角度出發,識別治理系統中各主體的關聯性,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和訴求,建立多元治理主體協同的治理機制。
綠色治理綜合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層次,強調各主體間平等、自愿、協調、合作的關系。企業作為主要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主體,是綠色治理的重要主體和關鍵行動者;政府是綠色治理的頂層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為其他主體參與綠色治理提供制度與平臺;社會組織應主要作為綠色治理的倡議督導者;公眾是綠色治理的廣泛參與者。
以綠色治理理念指導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其首要要求是逐步培育綠色文化。將綠色治理理念納入到企業愿景、使命和章程中。以綠色標準、指南或行為準則為基礎,對綠色治理行為進行有效的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
基于綠色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治理架構和管理體系。形成“董事會負責、管理層執行、其他部門協調配合”的多層次治理體系。確保綠色治理制度的科學性及其實施和更新。成立專門綠色工作領導小組和日常工作機構,定期召開綠色治理專題工作會議,負責指導和監督企業日常的綠色生產經營活動,并建立、完善溝通渠道,保證在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響應。
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綠色管理。在供應鏈、采購和生產等多方面推行綠色理念,優先選擇環境影響最小化的產品和服務,采用更嚴格的環境標準以及能效和節能技術,提供環境友好型的產品和服務。另外,還應推行綠色考核,應把環保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加強項目建設中的環境評估和環境保護,鼓勵環保行為。
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清晰、準確、充分地披露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已知和潛在的影響,使利益相關方能夠準確地評估組織的決策和活動對他們利益的影響。定期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企業的能源效率狀況、環境治理等環境信息。應公開披露所使用和排放的相關有害材料的數量和類型,及其在正常運行和意外泄露情況下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可能風險。
為防止意外或不可預見的消極影響而采取必要的風險防控措施。應基于風險防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進戰略實施,合理評估并適當緩解自身活動所引致的環境風險和消極影響,并建立應急管理制度,設置應急反應程序,配備應急處置物資,以緩解對環境和人類財產安全的影響,及時向主管當局和當地社區通報環境事故信息。
建立旨在提高環境治理能力的內部控制機制,逐步探討實施環境會計,為內部控制提供有價值的會計信息。應在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建立有利于環境治理能力提升的內部控制機制。應逐步探討環境治理事項的會計確認、計量和核算,嘗試編制環境會計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財務報表,為企業環境治理的內部控制提供客觀、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作者分別供職于天津財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