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企業是否真的需要走出去,是針對企業實際情況來思考的。就如同心靈雞湯中常提到的“要專心、專注做好一件事”一樣,企業需要對自身明確定位,一分為二地看自身有沒有“走出去”“跨境并購”的需求。理論上,“跨境并購”是一種經營方法、解決思路,而不是一把“萬能鑰匙”
并購的發展如同貿易一樣,首先是和附近的人交易,然后和較遠的人交易,再之后與國內的人群及機構交易。只要是交易行為必然會在極盛之后降溫,交易者則會在交易活動降溫后將目光放得更遠,因此跨境交易和跨境并購等一系列跨境活動都將成為必然,降溫也定然會在新一輪并購的極盛后成為必然。
形形色色的并購
對企業而言,發起并購的目的通常會圍繞三方面,即市場、資源和技術。
有些企業則需要通過并購增強企業實力,這種實力會體現于資源和技術方面。也就是說,如果一家企業出現資源短缺或創新技術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境外并購的方式獲取生產資源、補齊企業供應鏈,也有企業看中的是并購標的所擁有的土地;通過并購,企業還可以獲得所需的各種新技術,對企業長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例如可口可樂曾經想收購匯源,大多數分析都認為可口可樂看中的是匯源的客戶資源,希望通過匯源形成的渠道令產品快速鋪入中國市場。如今,有些上市公司發布的跨境并購公告,也表示看中的是國外市場。如果真的能夠通過這些渠道將公司產品滲入到海外,這對企業的發展自然是積極有利的。
境外并購有助于實體產業的發展,這是中國企業的海外化、國際化的一條重要道路。譬如各地都會有各式各樣的貿易保護潛規則,中國企業只身闖入會受到重重阻礙,通過并購企業直接在海外進行生產經營和銷售,可以規避很多比如各國政策方面的問題,為企業快速發展贏得便利。
有的企業則是因為現金流比較充裕,在負債率低、資金流動性樂觀的前提下,有足夠的能力試水海外市場,以探索國內國外的多元化經營。這些企業會將試水作為一種探索、學習,并不會急于求成、不著急尋求巨額利潤。
近年來,中國企業發起的跨境并購案數量在不斷增多,并購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易界-胡潤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最集中的行業中,金融服務、計算機、文化娛樂、消費、傳媒和醫療健康等占據多數。如果這些企業將并購的標的放在國內,他們完全能夠花費更少的資金以并購更為優質的企業,畢竟不少企業所具備的市場、企業資源以及技術,已經超越海外企業。
看不懂的交易
不過,從某些大型企業當前的海外并購之路看,他們的重點并不是為了獲得市場、資源或者技術,也有可能將并購作為一種增值保值的投資行為,然后等待下一個接盤俠。蘇寧巨資收購意大利足球俱樂部國際米蘭70%的股權就像是一個令人看不懂的交易,作為世界知名的足球俱樂部,蘇寧可以通過國際米蘭數億的球迷數量進行品牌滲透,這是較為理想的說法。
可是大多數球迷們不會因為蘇寧入主俱樂部后就去關注大股東,就如馬德里競技的球迷們不會關注王健林一樣,國內的電視臺也不會因為中國企業投資而播放他們的比賽。球迷們所關注的只有教練、球員和球隊在各種杯賽的積分、名次,電視臺只關注預計的比賽收視率以及比賽中是否有中國球員上場。
如果蘇寧能夠協助國際米蘭在意甲以及歐洲賽場上取得好成績,就有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譬如通過好成績贏得更多的廣告贊助、合作費用,通過一系列優異成績提升球員身價后將其“出售”,待球隊大幅升值之后再將股份出售獲利等。但如果國際米蘭繼續維持2012年低迷的狀況,蘇寧的并購行為基本上就被套牢,國際米蘭2016-2017賽季取得第七名的成績,已經相當糟糕了。
企業之所以熱衷海外并購,不排除是為了通過制造某些噱頭以實現某些目的,就好像中國人和外國人尤其是歐美國家的人結婚,外界都會有種“這人真是有福氣、居然找到個外國人”的想法。同理,中國企業和境外企業的并購行為,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感到這家公司很接“洋氣”。只不過當這種事情發生了很多之后,旁觀者便會逐漸“審美疲勞”。
蘇寧的大手筆也一度被人們認為,這是希望通過在介入外國知名品牌之后,以便對其股價進行市值管理或資本運作。可惜在這一年的時間里,蘇寧云商的股價從大幅震蕩到逐漸下滑,股價已從2016年的最高點腰斬,市值也蒸發了不少。想必,有相同想法、相同舉動上市公司的數量也不會少。
并非“萬能鑰匙”
當前很多規模不大的公司動不動就能夠和海外公司合作,目的也是為了資本運作,這種情況在初創型公司最為常見,公司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海外的市場、資源和技術,而是為了讓自己多一些“洋氣”之后提升公司估值。通過跨境并購實施資本運作的操作相對隱蔽,因為國內投資者對海外情況并不了解。例如我們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發現境外并購行為,并購標的可能是一些小語種國家,投資者在國內的渠道上無法明確了解到被并購企業的信息,只能看公告中提及到的內容。
這就好像渾水等知名做空機構時不時喜歡粘著中概股一樣,其中就利用了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不清楚、不熟悉中文的不對稱行為。因此,只要中國企業發布公告稱并購海外某企業,而且該企業的產品如何、技術如何,國內投資者也只能選擇相信,認為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合作必然將實現強強聯合。可是很多中國企業在并購一系列外國公司之后,其業績或營收并沒有出現驚喜的改變,甚至會出現營收下滑的跡象。
中國企業的境外并購需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實際上,企業是否真的需要走出去,是針對企業實際情況來思考的。就如同心靈雞湯中常提到的“要專心、專注做好一件事”一樣,企業需要對自身明確定位,一分為二地看自身有沒有“走出去”“跨境并購”的需求。理論上,“跨境并購”是一種經營方法、解決思路,而不是一把“萬能鑰匙”。
有的企業之所以發起跨境并購,是因為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困難,所以認為“再不變化就死定”而選擇了跨境并購。實際上,跨境并購之后的發展道路并不輕松,政策、宗教、法律、文化、生活習慣等,都是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挑戰,一旦碰上對方蠻不講理的情況,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自己。也許現在有不少海外企業對中國企業的這種并購行為會比較歡迎,因為中國企業“錢多、人傻”,主要是來送錢的。
相對相關部門的嚴厲監管以及不少企業在跨境并購中所付出的學費而言,企業追逐“熱點”的行為在經歷“野蠻式”發展后,必然會進入冷靜及低谷期。監管部門在這個時期內除了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外,還需要對各企業進行引導、教育,以防止企業陷入非理性跨境并購的陷阱之中。此外,相關部門尤其是圍繞“一帶一路”的部門需要為中國企業考量、呈現優質項目,鼓勵有需求、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這些優質項目的運作,真正有效實現全面供應。
作者系知名經濟學家,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