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業
中國式共享單車主要提供的是供給側的創新,實際上就是通過技術的突破——供給和需求同時在線,同時發出需求,然后瞬間匹配,讓一個供給側原來很高的門檻變得很低
高鐵、支付寶、網購和共享單車,這是來自20個國家的外國青年評選出的當今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不能說它們的出現,能夠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但這些接地氣的發明創造,令外國人著迷不已卻是事實。尤其共享單車似乎一夜之間就令外國人所推崇之至。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與智能手機相結合,中國的共享單車打造出了“無樁”模式,用手機App掃描二維碼解鎖和支付,提高了單車使用和共享效率。可以說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運營模式,中國共享單車都做到了“中國原創”,以ofo和摩拜為代表的中國共享單車品牌“揚帆出?!备屧浀摹爸袊圃臁蓖懽兂闪恕爸袊窃臁薄?/p>
2016年底,ofo小黃車宣布開啟全球運營戰略,首站進入新加坡。目前累計注冊用戶超過10萬人,每天6000輛車能提供2萬多次的出行服務。此外,ofo小黃車已經在美國、英國、新加坡、哈薩克斯坦4個海外國家開展業務。截至今年6月,ofo小黃車已在全球5個國家(包括中國)、150個城市同步運營,連接車輛近650萬輛,日訂單超2500萬,用戶累計騎行達10億次。
2017年3月,摩拜單車也開始進入新加坡,6月30日正式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兩個城市運營,在日本福岡和札幌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批準。到目前為止,摩拜單車在海內外超過100個城市運營超過500萬輛智能單車,日訂單量最高超過2500萬,注冊用戶超過1億。根據摩拜的推進計劃,至2017年底,摩拜會進入全球的200個城市服務。
創新服務
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爾首次提到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他們指出,核心競爭力表現為一種“深度的精通”,一個公司憑借它可能為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它不是一個組織內部某個人或某個部門的能力,也不是指某種獨有的技術和工藝,而是一個組織集體學習能力的結果和體現,是公司整合、化合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技術后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
核心競爭力能為產品創造持續的競爭優勢,幫助它延展到廣闊的相關市場領域,使得產品或服務持續不斷地為顧客提供新的價值。核心競爭力的作用就是讓消費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競爭對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產品、服務和文化。其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靈魂,主導產品(服務)是核心競爭力的精髓。
在如今技術快速更新的時代,共享單車正在從方方面面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和生產方式,在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領著共享經濟核心競爭力的變革。
比如,摩拜單車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GPS定位、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應用,讓其可以給所有用戶群體提供更便捷、體驗度更好的智能共享單車體驗。在定制化、個性消費時代,卸下了用戶的焦慮,讓人們很容易產生天然的好感。大數據技術下的紅包車、智能調度等,又提升了它的利用率,在區域單位同樣投放數量下,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共享單車服務。
其中在物聯網方面,摩拜在全球超過100個城市投放超過500萬輛智能共享單車,并為每輛單車安裝了“北斗+GPS+格洛納斯”多模衛星導航芯片和物聯網通信芯片,構建了全球最大移動物聯網平臺,每天產生超過5TB的出行大數據。物聯網技術讓摩拜單車的海量大數據能夠實時、無縫傳輸至云端平臺并進行挖掘分析,從而為摩拜單車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魔方”的破土而出做好了鋪墊。人工智能技術在出行領域的首次大規模應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實現了最大規模人和物的交流,大幅提升管理精度和運維效率。
而從校園走出來的ofo,它的核心競爭力充滿著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清新智慧云淡風輕。ofo并不銷售“產品”,而是通過共享平臺將單車的使用權暫時轉移給用戶,用戶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及提高單車的使用率來創造價值。ofo的技術核心是“交易”,“體驗”是它用戶感知到的大的功能框架,“運營”是其在功能框架比較穩定的前提下,每天去維護里面的很多的策略和細節,確保ofo服務的穩定性。ofo最核心的競爭力就在于大數據的能力,這一能力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交通的云調度平臺,二是大數據的存儲處理,三是數據決策。ofo的服務不是虛擬服務,是用戶每天都使用的,其中的環節流程極其長,每個環節都會涉及大量的問題領域,包括與技術、設計、運營等均息息相關。
因地制宜
現如今中國很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但公交網絡卻力不從心。即使地鐵交通最發達的北京、上海,站與站之間的平均距離都超過1.5公里,東京、紐約、巴黎等大城市雖在500米至1公里以內,同樣面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車站較大的空隙之間,商業業態的密度卻極高,這個差距使得僅靠“軌道交通+步行”無法滿足城市出行。再加上由此而來的擁堵和污染,這最需要共享單車模式推動傳統出行方式改變的生活場景。
其實,歐美等地的共享單車服務已經發展了多年,可大部分是傳統的“有樁”共享單車,占地面積大,無法實現隨時隨地用車還車。而且絕大部分并不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補貼或企業的“公益注資”才能運營,因此曾被質疑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而完全憑借企業和市場的力量,中國的共享單車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相結合,打造出了共享單車的“無樁”模式。
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是現代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是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中國式共享單車主要提供的是供給側的創新,實際上就是通過技術的突破——供給和需求同時在線,同時發出需求,然后瞬間匹配,讓一個供給側原來很高的門檻變得很低。
當然,在共享單車“揚帆出?!钡倪^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和克服的挑戰不是一點半點:如共享單車在中國主要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但在很多歐美地區,則更多用于居民健身或游客旅行,所以會根據不同的單車類型以滿足不同的目的。再如,國外一些地區對于共享單車的停放和管理、運營和維護都有更嚴格規定,而不像目前國內幾乎可以隨意停放在任何地方;國外有的地方損壞的車輛如果不及時處理,也會面臨高額的處罰。另外,不光有本土化運營的問題,還有如何與外國政府良好地溝通,如何適應各地的政策法規,如何更好地適應當地用戶的習慣等問題。
不過歸根到底,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中一個重要的要素,依托于智能移動、網絡社交、線上支付、超級計算等互聯網應用,憑借互聯網+、雙創、“一帶一路”等國家新興戰略規劃,將海量的供方資源和消費需求進行精準數據匹配,實現規?;皳P帆出?!笔且患饬x深遠的壯舉。共享單車也只有未雨綢繆,曲突徙薪,做好技術、產品、運營、管理等層面的準備,才能穩步推進,真正給全球城市提供便捷、經濟、環保的出行選擇,繼而得到他們的認可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