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福建省莆田市廣化寺方丈
對死的叩問,往往會導致對生的覺悟。從正視生死開始,我們方能在難以面對的種種無常困境中,發現真正可以把握的東西,從而擁有重塑生命的契機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衰老和死亡,卻很少有人從中得到真正的啟迪。競爭對手使出殺手锏,公司想要推出創新項目,董事會迫切要求盈利,股市風云激蕩……為了應對這個超高速旋轉的世界,我們“根本停不下來”。至于衰老和死亡,常常覺得那是幾十年之后的事情,仿佛是一個在生命盡頭忽然造訪的客人。可是我們卻忽略了,這位客人一直都在走向我們的路上,從未停息。
對死的叩問,往往會導致對生的覺悟。從正視生死開始,我們方能在難以面對的種種無常困境中,發現真正可以把握的東西,從而擁有重塑生命的契機。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一般人對生老病死的感知都是后知后覺的,當我們從鏡子中忽然發現第一縷白發,才忽然驚覺自己已經老了!但實際上,衰老并不是突然降臨的不祥之兆,而是生命無常變化的自然現象。當一個人從十歲小孩長成二十歲的青年,我們會稱之為“長大”;當人從二十歲到四十歲,我們會稱之為“成熟”;而年過半百之后,便認為步入老年了。其實,從“長大”到“成熟”,再到“衰老”,以至于“死亡”,都是生命不斷變遷的過程??墒?,我們能夠接受“生”,卻不能接受“死”,這在佛法來說,就叫作“常執”——即將無常變化的事物執取為恒常不變的。
為什么人們會將暫時的“生”視作永恒的現象呢?因為我們對人生的觀察是粗淺混沌的,不能看到剎那間的生滅。而佛陀以“慧眼”看世界,不僅能看到重重無盡的法界,也能看到剎那生滅的萬法。佛經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問弟子一個問題,人的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時間究竟有多長?有的弟子說50年,有的說30年,有的說10年、1年,甚至有人說短短幾分鐘,佛陀認為都不對。直到有弟子回答“呼吸間”,佛陀才給予肯定:“出息不還則屬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佛說處處經》,《大正藏》第17冊,No.730)
不僅是我們四大假合之身處于剎那的生滅中,一切法其實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身體來說有“生老病死”,從心理來說有“生住異滅”,從物質世界來說則有“成住壞空”。以無常變化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人生真諦、世界真相。
有人說,思維無常會讓人消極悲觀,不如專注當下、享受現在。持這樣觀點的人無異于那些危險襲來時將頭顱埋到沙子里的鴕鳥。危險不會因為鴕鳥將自己埋進沙子而消失,而鴕鳥勢必會為自己怯懦付出更大的代價。事實上,“念死無?!币恢笔欠鸾痰闹匾ㄩT,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生命越是脆弱無常,超越生死、參透無常、救度眾生的動力越強??此票瘺龅摹盁o常”之手,能夠最有效地撥開令人迷惑的人生面紗,令我們發現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從而能夠對自我放下,對他人慈悲。
正視無常重塑生命
因此也可以說,人生無常正是通過它巨大的存在感,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行程,推動我們從身心分離的狀態回歸到身心合一的軌道上來。這對現代企業家及創新科技人才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科技領域的代表者,他們身上肩負著更多的責任——既要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就業機會,又要在競爭中力爭不敗之地,還要為股東的投資保值增值,要為員工提供體面的薪金待遇……這些責任會帶來數不清的名利光環,但同時意味著更高強度的挑戰、競爭、風險和壓力。若缺乏具有道德內涵和超越向度的價值觀做支撐,那很有可能使人的生命趨向于物化和機械化,只關注利益增長和技術升級,卻不追問人生的意義,不關心生命的價值。這種生命的機械化和身心分離會引發強烈的空虛感、被控制感和無意義感,甚至引發嚴重的精神危機。
有這樣一則故事。2010年底,一位億萬富豪因抑郁癥而突然死去,年僅45歲。查閱這位逝者生前的日記,人們發現,這位逝者的生活遠非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風光無限,而是在巨大的壓力下身心交瘁。他主管一個數百員工的企業,繁忙的事務使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同時要不斷應對集團內部的人事爭斗以及市場競爭的壓力。多年來,他的生命就在各種交通工具和辦公室、會議室中輾轉奔波,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欣賞春花秋月、四季之美。在日記里,他最美好的回憶無關成功和富有,而是一次汽車在路上拋錨,自己一個人步行去公司,看到了路邊金燦燦的迎春花。在他的記憶中,最后一次看見迎春花竟然還是在大學畢業那一年,同學們看到迎春花開了,一起相約去踏青……
一個人可能擁有種種的才學、榮耀、財富、成就,但最終每個人的生命都會靜悄悄地離開——來這個世界時是一個人來,離開這個世界時也是一個人走。這種無常的真相對我們發出最尖銳的提問:“你的人生是有最后期限的,你在忙什么?它對你有價值嗎?”
只有從生命終極意義的高度審視人生,我們才會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讓生活在這世界上的每一秒都體現出生命的高貴、心靈的光輝;才會將正在忙碌的一切重新放到價值天平上來衡量,再也無法容忍自己像奴隸一樣被困在名利的牢籠里;才有智慧和力量來超越身心失衡、自他矛盾,獲得真正的安寧和深長的喜悅;也才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生命的內在聯系,因此誰也不敢輕視,誰也不能舍棄。
善觀無常超越順逆
死亡是無常最驚心動魄的形式,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各種順境逆境、成功失敗、榮譽屈辱、相聚別離、痛苦和歡樂之中,都始終貫穿著無常的主題曲。我們的心因之飽受煎熬,壓力重重,難以解脫。佛法的智慧觀照能夠幫助我們透視無常,識破幻象,在無常突襲之時可以坐看云起、云淡風輕。
曾經有一個人,家里有一個非常珍貴的古董??墒怯幸淮危瑓s被他來訪的朋友不小心碰到地上打破了。這個朋友嚇壞了,心想這下麻煩了,古董價值連城,自己傾家蕩產也賠不起啊。但沒想到,主人卻坐在那里如如不動,好像什么事情也沒發生一樣。朋友就覺得很奇怪,問道:“我把你這么重要的東西摔壞了,你怎么一點事也沒有?”主人說:“因為我在修無常觀。其實這個東西本來就不是永恒的,總有一天會壞掉,只是會壞到誰的手的問題。今天你運氣不好,剛好壞到你的手上。所以,我再怨你、再苦惱也沒用,這個世上本沒有不壞的東西??!”
用無常的智慧來觀照、對待世間的一切,我們的人生就會別有一番境界和滋味。遇到順心如意的事情,我們知道這不是永恒的,因此既不會恐懼順境的消失,也不會在順境真的失去時沮喪無比;遇到逆境、挫折的時候,我們同樣會明白,現在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境界的提升恰恰是在痛苦之中的自強不息、奮力而起。更進一步來說,其實順逆的界定是因人而異的,它取決于我們思想、習性、感受和作意。比如對愛吃辣椒的人來說,無辣不歡,越辣越香;而對不愛吃辣椒的人來說,吃辣椒就等同于受罪。那么,這個辣椒到底是一種順境,還是一種逆境?擁有佛法智慧的人,能夠從順逆、好壞、高下、得失、成敗、苦樂等種種境界中跳脫出來,勘破世間一切生滅現象的無常、無我本質。從此,不管我們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遇到什么,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會擁有一份泰然的力量、一片寧靜的心境。
一個擁有無常、無我生命觀的人會珍惜每一個當下,并能發現,我們來到世間是為大家服務的,是為眾生服務的,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擁有、我們的身心都是為別人的幸福而存在的。了知了人生的真相和存在的真義,我們便不再懼怕時間的偷襲,更會傾聽到內心的聲音。當白發若隱若現、皺紋悄悄浮于眼角、入睡越來越困難……我們不會對之視若罔聞,繼續埋頭于會議、報表和應酬之中;也不會驚慌失措,急于用染發劑、除皺霜、保健品把它們趕快消滅,而是會把這些信號視作無常送來的善意提醒:“你的人生是有最后期限的。你在忙什么?它對你有價值嗎?”這樣的警策會讓我們的人生之旅回歸本心,從而真正走上身心合一、解脫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