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棒傳媒總經理顏鴻自曝——
創業公司不應該走“獨裁”路線,降低試錯成本的一種方法應該是集體決策:“未來技術驅動型的創業公司,一定要充分發掘市場團隊、技術團隊與高管層這三個層面的充分協商機制。”
切入移動營銷創辦哇棒傳媒之前,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繪畫(油畫)專業的顏鴻以為自己會一直待在美術界,從沒想過會跨界去創業。不過如今,他“可能是手機廣告圈中最懂油畫的,油畫圈子里最懂手機廣告的”。跨界成為廣告人,顏鴻保持藝術家的思維框架。“以前學習油畫,油畫訓練的終極目標就是整體和細節的完美平衡,細節不能跳,整體感要好。”油畫中對比例、空間、素描的大量訓練,建立起來嚴謹科學的邏輯體系,整體結構和細節的均衡的理念,對后期創業幫助很大。
作為行業先行者,哇棒如何保持快人一步?
不能一個人說了算
2008年,谷歌推出開放式的安卓平臺,同時國內開始發放3G牌照,其后智能手機起步,移動互聯網快速崛起,手機廣告發布市場呈現出巨大的空間。此間,哇棒培養了國內第一批移動廣告技術人員、商務人員,獨立開發和上線了國內第一個in-app移動互聯網廣告平臺。
“九死一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哇棒并不是沒出現過危機,團隊、資金、資源的問題過去出現過幾次,一開始有些同事抱著半質疑的態度出發,所幸經過不斷修正之后,這件大家都想做的事情,最終做成了。我們挺了過來,生和死都經歷過。”哇棒傳媒總經理顏鴻覺得,創業應該去做一個自己真的相信的和熱愛的事情,感受九死一生過程中的成就感與快樂,就算失敗也會覺得付出這個過程是值得的。
創業過程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沒有人能確保絕對不犯錯誤,甚至錯誤決策會比正確決策次數更多。因此,“絕對不能由我顏鴻一個人說了算。”他認為,創業公司不應該走“獨裁”路線,降低試錯成本的一種方法應該是集體決策:“未來技術驅動型的創業公司,一定要充分發掘市場團隊、技術團隊與高管層這三個層面的充分協商機制。”創業型組織應當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向雙管齊下。
一是縱向簡化層級。企業前進的動力來自內部個體的自我驅動,公司堅決放權,很多權限下放到基層組織,這大大縮短了決策鏈條,讓團隊自行決策。當然,前提是合理管控,團隊需要對業績與決策結果負責任。
二是橫向強調協同。廣告平臺上線初期,提出尖銳意見最多的,并不是技術團隊,而是銷售團隊。在公司內部,銷售部門與運營部門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他們對于產品的建議往往備受重視,與技術協同起來完善產品設計,顏鴻覺得這也是哇棒接地氣的原因之一。“廣告技術的發展應當與市場快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技術服務于市場,服務于前端,這是我們延續至今的傳統。一定要快!”
創業者還會面臨一個問題:創始團隊如何分配股權。最開始,顏鴻認為股權激勵的分配很簡單,“大家坐在一起,簽個協議就分了”,沒有對團隊成員的責任做過多規范,結果導致部分伙伴過早影響工作熱情。顏鴻如今認為,理性遵循科學的分配方式,當給予股權激勵時做好相應的責任限制,盡可能細致。這樣既有動力又有商量,達到治理和利益的平衡。
時刻保持危機感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入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的企業,從萌芽時期抓住運營商巨頭迅速卡位,興起時期布局手機軟件分發渠道,發展時期聯手硬件廠商精準抵達,融合時期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哇棒在發展時間節點的把握上,常能敏銳捕捉行業變化,并迅速做出反應。截至去年底,其下轄7家控股公司,以移動廣告技術平臺為核心,覆蓋了快消、汽車、游戲等傳統廣告領域。2016年,公司實現營收 8.41億元,同比增長278.11%;歸母凈利潤 4005.82萬元,同比增長 64.75%。
硅谷的傳奇人物彼得·蒂爾認為,市場份額代表著一個團隊對市場的掌控力,只有取得規模經濟,才是降低成本和擴張邊界的前提條件。如何取得規模效應?大客戶戰略。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開始就與運營商合作,無疑有利于“一戰成名”。顏鴻認為,有能力與大客戶合作,自然能處理中小公司的業務,大客戶可以幫助擴充自身能力邊界。
是否具有海量全面的行業資源與流量入口,也是衡量移動營銷公司品質的標準之一。哇棒通過獨家媒體、戰略資源和常規合作三個維度構建立體化的媒體覆蓋體系,目前與逾千家移動入口媒體合作。
“以前的哇棒相對粗糙,以數字營銷為主,現在做的是在商務端布局垂直領域。我們正以最小的試錯成本切入更多細分行業與項目,把技術團隊建立起來,培養‘敵后武工隊,待垂直領域的移動廣告市場真正爆發之時能快速切入。”
對一家成長型公司來說,增長是永無止境的追求。擺在顏鴻面前就有這樣一個頗有危機感的問題:如何持續保持高速發展?“哇棒去年是十億級規模,假設未來要達到成倍增長,這對我本人的管理能力、市場判斷力以及哇棒的高管團隊是巨大的挑戰。”顏鴻認為,始終保持學習心態、時刻保持危機感是能夠良性發展的基本前提。“我們危機感很強,因為太小了。移動廣告的天花板足夠高,這么多兄弟公司在細分行業扎實做事,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機會跑出。我們依然定義自身為早期創業型公司。”
融資不患得患失
“如果沒有新三板的機緣,哇棒可能已經倒下,或至少沒有目前的機遇。”顏鴻感慨道。2013年,哇棒正式掛牌新三板,成為第一家新三板掛牌的移動營銷公司。
顏鴻主導過公司前后五次定增方案,他總結出企業融資的兩條經驗。一是投資機構追求高凈值回報,盡可能留給機構賺錢空間。“即使在新三板投資最火熱之時,考慮到融資的長期性,哇棒給到機構的價格依然處在合理區間”,恰恰是這一原則讓公司在新三板行情下行過程中無形維護了投資者。二是不在價格上患得患失。顏鴻認為融多少錢都只是滿足企業當下的發展需求,未來還可能繼續融資。因此,公司的融資風格是有價格底線,亦可友好磋商。
自去年以來,新三板市場在監管上做了剛性規范。在整體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企業估值偏低、融資難度增加,一些企業的耐心有限,選擇另謀出路。對于新三板企業融資難,顏鴻認為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市場不斷有新企業加入,企業間的對比與競爭使融資獲得的難度越來越高,競爭力弱的企業很可能拿不到融資。對于退出問題,他判斷,“目前,大量投資新三板的機構在退出上有訴求,這部分訴求會推動制度的產生。從博弈論角度講,可能最遲下半年會出一個不會太激進的折中的政策方案,設計更加溫和穩健的退出機制,保證萬家企業發展以及投資機構收益。”
始于移動營銷,不滿于移動營銷領域。“在資本支持的情況下迅速發展成一個集團性的企業,這是我們成立之初就想做的事,在廣告行業變遷的時候把握機會、做點事情。”顏鴻表示。
來源: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