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娥
【摘 要】本文以懷化電大“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為調查對象,從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視域,將二者的教學模式相事例,二者目標一致,對象有交叉、有重疊,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四個方面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農民大學生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大學生;教學模式;創新
0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2017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廣義的概念上,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而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組織實施的“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是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經營”的技術和管理型“鄉土大學生”的人才子工程。二者目標一致,對象有交叉、有重疊,因此,筆者將以懷化電大“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為調查對象,從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視域,將二者的教學模式相事例,在“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四個方面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農民大學生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 教學理念創新
1.1 注重思想觀念的更新
農民大學生的學習對象來自農村,必然要回到農村去。不管學生在村里的身份是村支兩委的干部還是村里的致富能手或是種植大戶,學有所成后必然要回到農村去發揮作用。因此,他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對于所在村子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在入學后第一堂課,便是思想觀念更新的形式教育講座,由校長主講。入學教育旨在鼓勵學生,認識到農村的重要性,作為農業人,首要的便是熱愛農業、熱愛農村,農村大有可為,廣闊的農村是我們學生可以奮力施展的大舞臺。麻陽椒林村過去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山村,該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參加“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學習后,意識到觀念的重要性,在整治村容村貌時,從改變村民的衛生意識開始,在村里改用廢舊機油桶用作垃圾桶,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村民們終于慢慢扭轉了舊日的習慣。現在的椒林村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發展了休閑觀光農業,村莊美化、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成為了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1.2 注重職業精神的提升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愛農業,還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精神境界與職業素質。在學校在開學活動中,開展的拓展活動,鼓勵學生提高學習追求,與時俱進、持之以恒的學習。在學校開設的課程中,農村政策法規課程的老師專門留出一節課,以“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為專題,為學生們講授職業精神、職業素質,要求學生不僅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領導水平、能力素質,強化作風建設,更要加強職業素質的提升。在辰溪縣丹山村,村支書是“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一名學生,以無私、奉獻、正直的黨性要求自己的,被村民稱為“三貼書記”,他帶領村民創造農村環境治理和脫貧攻堅的“丹山模式”,成為各鄉鎮學習的楷模。
2 教學內容創新
2.1 注重農業實用技術的教育
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技術是關鍵。學校在農業實用技術課程方面,以基礎性學科為主,注重三農特色知識的傳授,實施“學歷+技能”的培養模式,根據地方產業特點和經濟發展需要,適時優化課程專業結構,開設〈家禽特色養殖技術〉〈林業知識概論〉等實用講座。2015級洪江市的一位農民大學生,正是在課堂上聽到本地適合養殖灰天鵝信息,萌生了養天鵝的念頭,與老師多次探討技術、環境問題后,創辦了“茅渡鄉殘疾人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本村及周邊鄉村殘疾人養殖天鵝,幫助一批殘疾人和其他貧困人口脫貧。
2.2 注重農業經營知識的教育
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分”層次上,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在“統”的層次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由此可見,農業發展趨勢由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向社會化、經營化的新型農業轉變。在農業經營教育上,學校以實踐教學為主,每學期帶領學生到優秀的民營企業或私人廠辦觀摩學習,了解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實用技術以及農產品銷售方法、渠道,企業或農場經營管理相關的知識。
2.3 注重網絡操作能力的培養
依托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開展遠程開放教育是電大系統的一大辦學優勢,在網絡操作方面,一是注重網絡學習能力的培訓,讓學生依托多媒體技術,自行進入網絡平臺學習。從近幾年農民大學生招收的情況來看,年齡層次多在40歲以上,大部分的人電腦操作只停留在簡單操作上面。因此,為了讓農民大學生熟練操作電腦,達到網上想學就學的效果,學校在新生第一個學期,安排3天左右的電腦實操課程,安排3-4名隨堂教師,實行“1對5”、“1對10”的操作教學。二是注重網絡營銷實操能力的培養。開設《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營銷》課程,在課堂上,老師現場教學利用手機微信進行電子營銷,銷售農產品,手把手教學,讓學生學會用新技術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2.4 注重地方性知識傳授
學校安排專業教師深入農村調研,了解本地農業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情況,補充農業和農村知識,收集農村第一手教學素材和案例,用于面授教學和實踐教學,形成每門課程的特色教學內容。目前為止,建設了《農村基層黨建實務》和《農業實用技術》等地方性課程,編寫了《農村黨建工作》實務和《紅色通道》等地方性教材,編制了《懷化特色農產品種植技術講義》《懷化山地實用養殖技術講義》和《懷化特色農產品加工技術講義》等地方性課程講義,給學生講“農村話”“懷化話”,為學生傳授地方性知識。另外,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發揮知識指導實踐作用,選擇本地案例與學生進行討論講解。例如,講到黨建致富帶頭人,懷化芷江縣有一位農民大學生就是首選,該學生學以致用,用知識拓寬山里人的致富路,帶動200多戶村民立足本地優勢產業種植柑橘6000余畝,圈地300多畝養殖綠殼蛋土雞,還建有一個年產萬頭的標準化豬場,將一個貧困村變成了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3 教學形式創新
3.1 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相融合
市政府農業部門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可以作為“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技能學習的補充途徑。因此,學校積極與當地主辦部門聯系,推薦有意愿、有時間學習的學生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鼓勵學生參加技能學習,對獲得農村實用技術方面資格證的學生進行本校《農業實用技術》課程免考等鼓勵措施。
3.2 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通
線上輔導包括導平臺、導資源、導方法三個方面,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線上學習平臺和線上學習資源。線上實踐“六網融通”教學模式,抓學生網絡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使用“湖南農民大學生學習網”學習,并采用QQ群、微信群等網絡社交平臺,組織教師開展網上答疑,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另外,推進“O學派”自學移動工具。“O學派”既是一部“智能手機”,具有一般智能手機的功能,也是一個移動學習的平臺工具。包含了農業實用技術APP、湖南農民大學生實習APP等學習軟件,包含了養豬技術、花卉栽培等十大類近100年農村實用技能的微視頻資源,滿足了學生在家自學的需求。[3]線下教學以教學站點為主體組織實施,分校負責督促落實。線下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梳理課程知識體系、理解課程知識的重難點,幫助“消化”網上學習內容,補充網上資源的不足性,引導學生學生結合。一是抓入學教育;二是抓面授質量;三是抓實踐教學。
3.3 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一是,開展核心專業課程實驗。每個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都必須組織1次以上的實踐教學活動。每次實驗必須有教師指導、實驗記錄和學生實驗報告。二是,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教學站點對開設的專業按管理類、種植類、養殖類、加工類四個專業大類分別建設好1個實踐教學基地。市縣兩級共建實踐教學基地28個,每次實踐教學活動都做到有教師指導、有活動主題、有活動計劃、有學生的實踐活動報告、有教師評分。要把實踐寬大地建設成為學生學習、教師調研的綜合性基地。三是,組織學習考察活動。教學站點要對所有農民大學生在校學習基間至少組織一次參觀學習考察活動。
3.4 專家講座與課程輔導相補充
聘請外校專家、學者組成專家校外教師團隊,舉辦技術和知識講座。學校在2016年, 邀請了農業教授、林業教授為農民大學生開展“養雞技術”專題講座,林業技術講座。
4 教學方法創新
(1)推行課堂討論,調動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課堂討論是推進學生與老師雙邊互動的有效方式,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上課氣氛。學校校教師在課堂討論的環節安排合理,且貼合課程實際,取得的效果很明顯。例如,《憲法學》課堂上,安排學生討論當下發生的法律糾紛事件;《土地利用規劃》課堂上,就土地流轉、土地規劃等方面的問題安排學生自由提問,由學生自主解答,老師總結。
(2)角色互換,讓學生中的“土專家”授課。一是由班上的學生自己講課,傳授創業成功的經驗、某一農業實用技術要點、村干部管理的經驗或新見識、新理念; 二是邀請已畢業的優秀農民大學生回校講授成功經驗。如,通道教學點邀請具有成功銷售之路的同學回校給學生講授關于電子商務經營的經驗。
(3)強化實踐操作。具體包括課堂實操與基地實操。
【參考文獻】
[1]龔估臣.教育扶貧視域下“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獨特屬性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3):16-19.
[2]吳易雄.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對策建議javascript:;2016.04.
[3]丁興富.《遠程教育、遠程教學和遠程學習的新定義——對遠程教育和開放學習基本概念的探討(3)》,《中國電化教學》2000(7).
[4]張鳳龍,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概念探索》,《中國遠程教育》2001(12).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