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作品的創作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創作者和創作環境。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必須有一個主體,藝術品的本源是物品,是經過本體賦予了物品一定的價值之后才能成為藝術品,版畫作為藝術品中的一種,必然是由藝術家創作和生產出來的。那么藝術家采用的創作方式就具有不定性,是由特定的社會形態、文化觀念和藝術傳統的制約,而對于川渝版畫的創作就變的不能套用了,雖然都是作品,但是在作品的形成方式上具有不同。
關鍵詞:創意;川渝藝術;版畫
一、藝術創造與制造
(一)制造
在川渝版畫藝術史上,作品的第一種創作方式是制造,這個是用來主要區別藝術創作和藝術制造的概念,在早期的川渝版畫當中,最典型的是文人用版畫來做相互傳情的信箋,通過版畫印刷的數量和大小來衡量相互之間的情誼。為什么說這不是一種創造而是一種制造呢?原因有以下兩個:一是文人用版畫來印刷信箋這個動作并不是第一位完成的,只是一種商業性的動作,不具備創作的唯一性;二是文人用來印刷的版畫已經是別人制作好的,他只是借用罷了,當然這位制造版刻的畫家也不是創造,他并沒有完成作品。
當時藝術品只是觀念上的藝術品,并沒有真正的藝術品誕生。在中國古代,可能有的人喜歡畫竹子和寫書法,但是真正寫的好的沒有幾個,將“藝術”這二字分開來看,有“藝術”和“才能”這兩說,從才能和技巧這方面看與西方的觀念制造藝術具有相似的地方。
當然藝術制造也不是無限制的,這對藝術的主體也有明確的規定,一是具備藝術創作的精神素養;二是需要藝術審美的情趣,從這兩點來說,從事藝術制造的一定是藝術家,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不一定是藝術品,這就符合了藝術品的不確定性。
(二)創造
在川渝版畫界中,從事藝術創作的討論是在19世紀末期了,并且在這個時候將藝術與創造聯系起來,成為藝術界的專有名詞。藝術品的創造以為著藝術家開始以獨立的身份登上藝術的舞臺,不在是之前的技工或者畫師,藝術家的身份開始改變。
藝術品賦予了獨立性勞動價值,不在是按照別人的需求或者藝術品的規則來制定這件藝術品該怎么創作,完全按照藝術家自己的思維進行創作,這就決定了每件藝術品都是獨特的。也不需要任何一種創作理論來支撐這件藝術品的創作,而是每件藝術品本身就帶有了藝術理論的支撐,評價一件藝術品的好壞由之前的制作技術變成了創作思維的新意。在這里我強調一下“新”的概念:一是創作了藝術界沒有的新藝術品;二是藝術品在創作中具有獨一無二的新創作理念。
二、生產、拼貼、挪用的對接
藝術品的第二個階段是誕生。在藝術生產中,如果把這個看成是一種精神的創造就感到太神秘;如果只是簡單的一種藝術,就可以是生產的并且是有規律可循的。在馬克思理論中,藝術生產出現了一些現實的對應物,這就是現實主義,在版畫的這種情況下,藝術創作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具有哪些表現的特征、該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都是創作之前早就預定好的,并不需要更多的進行自由的發揮,這就形成了批量化的“生產”。目前不僅是川渝地區的黑白木刻出現這種情況,其他的藝術品相繼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這種批量化的“生產”藝術品不杜絕的話,川渝地區的版畫會受到此經濟利益的波及,導致創作質量的下降,使繪畫創作變成了經濟利益的搖錢工具。
在現代的商業發展當中,藝術品成為越來越關注的對象。在藝術品的商業性生產調控下,藝術品需要廣闊的市場,因此就產生了藝術品的挪用和拼貼,對于一件藝術品,將其原來的圖像和物品挪用和拼貼到另一個新的語境當中,那么這兩件藝術品都失去了自己的創作價值,變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商業品。但這種現象在川渝目前的版畫藝術當中卻仍然有人在使用,這種做法雖然會給觀眾帶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但是在由于創作過程中,挪用前和拼貼后的藝術品的語境相沖突,因此這種陌生化的效果是人的思維對于習慣進行的挑戰,因此,在現在的藝術品中,盲目的挪用和拼貼并不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正規途徑,借鑒和組合如果沒有藝術家個人的經驗,創作的過程必須是保持藝術經驗的破碎,將藝術品不能按照一個整體來看,這就意味著,挪用和拼貼已經是現在社會高度發展階段不可避免的藝術現象。
三、鄉土氣息與川渝藝術
在西南當代語境當中,川渝地區的藝術最主要有當代藝術、傷痕藝術和鄉土藝術這三大體系。在當代藝術中,四川美院代表整個西南地區走在國家的前沿,在這個藝術當中,黃桷坪是整個西南的中心。當代藝術在川渝地區誕生時,黃桷坪有兩撥人:一個是在七七屆、七八屆考入四川美術學院上大學的藝術家,例如“羅中立”、“周春芽”、“張曉剛”等,還有一個是沒有考入四川美術學院仍然堅持藝術創作的民間美術家,例如“薛明德”、“張仁強”等。在這段時間中,川渝地區堅持以自己的周圍環境,風俗習慣開始自由的進行創作,在八十年代初這批藝術家開始出名,正式引導當代藝術的創作步伐,邁進國家的藝術領域當中。
對于當代藝術的解釋和說明時,我們只能是建立在已經發生的藝術現象的認識和判斷中,當代藝術是以新的科技為前提,在借助新的科技條件下,藝術家努力的表現出與眾不同,在其條件下,這不僅僅是藝術之間的進行創作,也是現代高科技的綜合應用。在川渝地區的當代藝術中,主導的是不重復歷史,也不注重現實,以創造精神來表達自己的觀念思想。對社會、對自然都能夠做到創作自由。鄉土藝術是川渝地區土生土長的藝術體系。這是由重慶和四川的特殊環境下決定的,在重慶的藝術創作當中,大多題材都是以田間勞作的農民、荷花、茶樓、都市等,表現出整個繪畫閑情典雅、自由浪漫的生活情調。
在重慶的鄉土藝術體系中,這個體系是川派的藝術家開派的體系。在川渝的藝術發展當中,首先是以油畫為先鋒,開啟了油畫的當代藝術,隨后黑白木刻也開始效仿,由中國傳統版畫藝術開始向西方引進來的后現代藝術進發,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了,在目前的黑白木刻的創作當中,當代藝術的版畫基本上卷席了真個版畫市場,偶爾也跳出幾張傳統的版畫藝術,但是已經版畫開始走向當代的大勢已經不能改變了。
傷痕美術的誕生是在高小華的作品《為什么?》,這幅作品在批評家的理論中,首開“傷痕美術”先河,以林木為代表的批評家開始爭論“藝術要反映理想的生活,但不能要求藝術家用一種規定的方法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表現生活,使藝術只可以捕捉理想,并把這種理想作為‘樣板強加給藝術家。”從這個批評的話語中我們看出,傷痕美術在重慶具有很深的傳統地位。隨之后來油畫家羅中立先生以超級寫實油畫《父親》將傷痕美術提到了一個高潮,被稱為“中國美術史上的里程碑”。
在版畫的藝術創作當中,也具有傷痕美術,版畫藝術創作的媒介決定了版畫藝術中藝術體系的隱蔽性,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當中,能夠在吸收西方當代藝術的同時,能夠更多的發現川渝版畫當中的隱蔽藝術體系,更多的融合川渝藝術中的地緣性,創作具有川渝藝術特色的當代藝術。
四、川渝地區中不同分區的版畫藝術
(一)川北地區
川北地區主要包括南充轄區、達縣轄區、遂寧轄區、劍閣轄區共轄35個州縣,雖然之后有小范圍的調整,但基本上改變不大。在川北的版畫藝術創作當中,由于與西藏地區毗鄰,深受西藏宗教思想的傳播,在川北的藝術創作當中,以銅版畫和絲網版畫為主,在銅版畫的藝術表現上,他更多的選擇創作關于宗教題材的神話藝術品,而沒有向四川地區傳統黑白木刻那樣選擇當地的鄉土藝術創作。在這個地區當中,由于政治的開明化,對藝術創作的限制和框條很少,創作自由,在“川派”的藝術家當中,具有很大一部分是川北地區的。在川東北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是達州,之前是達縣,之后由于政治經濟的發展,重慶地區的分離,在川北地區當中,達州作為川北地區另一個版畫藝術匯集地區。在達州,版畫發展特別活躍,在這里不僅有大批“川派”版畫家在創作,例如有“戴政生”、“向思樓”、“張爾立”、“龍飛”、“劉承川”等,也有其他畫派的版畫家從事創作。在2012年9月19日在達州舉辦了“《新農村印象——全國版畫作品邀請展作品集》,在這個展覽的成功舉辦后,達州成為另一個版畫藝術匯集區,也是黑白木刻發展的里程碑。
(二)川南地區
川南地區主要有自貢市區、瀘縣轄區、樂山轄區、宜賓專區、內江專區共轄39個州縣。在川南地區當中,大部分是平原地區,鄉土氣息濃厚,并且大部分接壤云南省,氣候比較適宜。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川南地區的版畫主要以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為主,其他版畫也有一定的創作但相對稀少,水印木刻在眾多版畫中具有其獨特性,制作的工序漸變和創作的效果良好成為這一地區最常用的藝術創作,大多用來表現濃厚的農民情調和鄉土田園藝術,具有典型的代表是1986年黃錫倫創作的《水印木刻--川南圍鼓》,在這幅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畫面的平實,濃郁的鄉土基調。川南的版畫藝術創作的研究方向也正是---鄉土藝術中的當代藝術。
(三)重慶地區
在川渝版畫的發展中,重慶由于政治發展的需要在1997年成為直轄市后,在短短的十幾年中,已經在版畫發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在重慶的版畫創作當中,由于重慶在分離后,與四川地區的聯系相對較少,又受到重慶自然的因素影響,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版畫藝術市場中,四川本土的傳統黑白木刻占了主要的藝術市場,包括以川渝地區引以為傲的第三代版畫也是大量的創作傳統藝術。
從重慶傳統的黑白木刻的版畫藝術當中,我覺得在具有兩個主要的功能,一個是教育功能,在藝術的教育功能中,傳統的黑白木刻不僅是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完善和塑造人格、品質的作用。而且在藝術的教育當中具有傳播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學院派版畫系教學的開始,使其不僅是成為藝術,也是成為一種傳播藝術的媒介。這個就保證了川渝地區版畫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能夠不斷的汲取新的血液,能夠一直保持著創作的活力。另一個是審美性,版畫的核心是藝術創作的美性,這里的美性包涵兩個方面,藝術美和自然美,雖然在美學當中討論過是藝術美與自然美那個更具有美性,但在版畫藝術當中,這兩個美性都存在。再重慶地區中,無論是黑白版畫還是套色木刻都是與川北和川南地區所不同的,他的創作更具有田園性,因此,在重慶的版畫藝術被稱為“田園版畫”。典型的代表版畫家有康寧,他的創作《生命.樹》這幅作品,將藝術美與自然美集中在藝術創作當中,是對美學理論中的一個辯解,八十年代的黑白灰色調與創作手法促進了重慶藝術家在版畫上的新創作,開始進行藝術類別的派生,形式的語言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開始探索藝術創作當中創意在作品中的應用。評價藝術的美具有很多,但是在重慶版畫家最早開始邁向田園風光的屬他莫有。
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地域性,同一種繪畫創作藝術語言也不同。川渝版畫在藝術轉型的同時,應該避開藝術經濟利益對藝術創作當中的影響,把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經濟相分離,使藝術創作成為獨立的藝術體系,這個是川渝版畫目前最大問題所解決的方式。當代藝術中,川渝藝術家必須要明確當代版畫藝術的當代性,充分利用外來資源的同時也需要同本土的地緣性相結合,才能創作出真正的版畫藝術精品。
【參考文獻】
[1]付.當代銅版畫語言特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王燕鋒.銅版畫創作語言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3.
[3]蔣方亭.從“韻味”到“印痕”——由水印版畫的觀點置換看當代版畫藝術之發展[J].榮寶齋,2012(10):120-129.
作者簡介:王彬(1991.12-),男,漢,河南省新蔡縣人,四川美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策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