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目標的確立和內容的選擇可以說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之間也有著很大的關聯。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的,同一篇課文,確立了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教學內容就可能截然不同。本文就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吆喝》這篇課文為例,試著說明確立教學目標與選擇教學內容的之間聯系。
關鍵詞:教學;目標確立;內容選擇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第二部分就是“課程目標與內容”。其中提到:“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而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的,同一篇課文,確立了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的教學內容就可能截然不同。
一、確立教學目標的原則
備課時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確立教學目標,只有確立了一個適合的教學目標,才能夠為一堂好的課定下好的基調。而確立教學目標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首先是整體性原則。一篇課文不是孤零零的一篇課文,它是被放在一個學段、一本教材、一個單元里面的,在確立教學目標時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吆喝》這篇課文,7~9學段與小學在閱讀目標上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要能夠欣賞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我將“揣摩語言,體會吆喝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感受吆喝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確立為教學的一個目標。另外,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民俗文化。所以,我確立的另一個目標是:“體會民俗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另一方面,整體性原則還體現在“三維目標”的整體性。“三維目標”雖然總是會分開說成“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但是其實這三個目標也是一個整體,是相互融合的。所以我在確立目標時并沒有把目標分為三部分。
其次還應遵守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確立目標時不可忽視的是學生的學情,考慮學生應該學到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水平。《吆喝》是蕭乾寫的北京的吆喝,會有地域上的理解困難。但重慶也有吆喝,同學們也聽到過很多吆喝,應該是能夠理解吆喝的藝術性的。所以將目標確立為“揣摩語言,體會吆喝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應該是很合理的。
還有一個原則是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原則。目標不應該設置得太難,學生根本沒辦法達到會影響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這一堂課也是一堂無效的課。當然也不能太簡單,這樣就沒有意義了。設置目標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結構,讓他們跳一跳就可以夠到目標。《吆喝》中的一個目標“感受吆喝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只要老師給同學們搭一點臺階,學生就可以找出關鍵的語句進行分析然后得出結論。
二、教學目標是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
確立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要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了。可以說選入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有很豐富的內涵的,但由于課時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原因,我們不可能將一篇課文涉及到的內容都教給學生,所以就要涉及到教學內容的選擇。那教學內容應該怎么選擇呢?只根據老師的喜好和專業能力或者根據考試的要求來選擇肯定是不行的,甚至有的教師,特別是一些新老師什么內容都想教,不懂舍棄。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師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了,但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就要打個問號了。一堂課的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活動都應該是有意義的,都是為了教學目標服務的。
《吆喝》這篇文章要講的點也是很多的,但根據我設置的教學目標我選擇的教學內容就以“吆喝”為切入點,三讀吆喝三賞吆喝。讀吆喝的藝術性、讀吆喝的人、讀吆喝的文化性即民俗文化。而我的教學目標中“揣摩語言,體會吆喝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感受吆喝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是重點,所以我的教學內容“讀吆喝的藝術性和讀吆喝的人”就是這堂課的重點,也是用時最多的環節。“體會民俗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的教學目標是難點,所以“讀民俗文化”的教學內容也是一個難點,教師就應該設計相應的活動為學生搭臺階以實現這個教學目標。
三、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
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的,反過來教學內容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比教學方法的選擇更能決定一堂好課的標準,王榮生認為:“當今社會的需要,學生發展的滿足,以及制約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當前知識狀況,是語文教育研究的邏輯起點”“培養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是語文學科的當然前提”。而教什么符合當今社會的需要、學生發展的滿足;教什么以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
在講《吆喝》這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確立應該是很合適的,教學內容也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的。但一節課下來,似乎教學目標的實現性并不太理想。問題就出在選擇的教學內容與真實課堂的教學內容沒有達成統一。選擇的很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能夠體現出來。比如,在讀吆喝的藝術性時,本來是想要分析很多吆喝的句子的,從品析語言中去感受吆喝的藝術性。但由于學生積極性不高,不能找出這些句子來,教師害怕時間不夠,就代替學生找出來進行了分析,甚至很多句子就被忽略了,最后由教師直接展示出了結論。而這第一讀都沒打好基礎,沒賞析好,到二讀、三讀也就更吃力了。從而導致根據教學目標選擇的教學內容并沒有能夠完全展現出來,教學目標也就不能得到理想的實現。
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就是根據教師自身以及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不要想在一節課方方面面都顧到,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得學生什么都沒掌握好。
【參考文獻】
[1]黃蕓.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J].科學教育,2011(03):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黃紫青(1994-),女,苗族,重慶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