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小姣
繽紛活動紀念國際博物館日
——河北博物院打造專題活動紀念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
文/趙小姣
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持續發展,喚起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了解、參與與關注,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從此,“國際博物館日”成為了全世界博物館的年度盛會。
2017年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為此,河北博物院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走進博物館,欣賞文物的魅力,享受博物館的文化旅程。
《清孤不等閑——“揚州八怪”書畫展》讓廣大觀眾能在“自家門口”享受來自維揚古郡的清新之旅。“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河北省博物院除9個常設展覽正常開放,還重點推出了5個臨時展覽,涉及戲曲、書畫、青瓷、紫砂壺等多個方面,滿足了社會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河北省博物院除《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等9個常設展覽正常開放,集中展示河北的歷史文化外,還重點推出了5個臨時展覽,涉及戲曲、書畫、青瓷、紫砂壺等多個方面,滿足了社會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
《金聲天韻——河北梆子藝術展》全面展示了河北梆子的盛況,名家演出、視頻播放、器樂試聽等項目,生動展現河北梆子的古韻今聲。《青,在當下——何志隆翡翠青瓷展》展示了中國臺灣陶藝師何志隆先生燒造的青瓷精品50余件。而大量創燒過程樣品的展示,詮釋了“落釉成灰”的燒造過程,體現了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清孤不等閑——“揚州八怪”書畫展》展出鄭燮、金農、黃慎、汪士慎等人的90余幅書畫作品,讓廣大觀眾能在“自家門口”享受來自維揚古郡的清新之旅。《燕都宴饗——舌尖上的燕國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西周燕國的食物烹飪、宴饗活動等,全面地解讀了燕國宴饗中的“禮”文化,石板拓印、器物折紙等活動也吸引了大量兒童的積極參與。《紫器觀來——宜興紫砂藝術展》匯集了包括紫砂七大老藝人作品在內的精品佳作240余件,展示了宜興紫砂精品的傳世工藝。
“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使學生們在學校就體驗到了傳統工藝的魅力
“文化彩虹橋·約會國寶”留學生志愿者為觀眾講解
5月18日當天,河北博物院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社會各界和廣大觀眾朋友相約博物館,共同詮釋本次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
“非遺”課堂,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
河北博物院教育人員與志愿者一起走進石家莊42中,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為該校英美留學實驗班的同學們帶去了玉田泥塑和蔚縣剪紙等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
其中,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動手體驗環節,在剪紙老師的指導下,一張張紅紙在孩子們略顯生疏的剪刀下游走、變化,成為一幅幅像模像樣的剪紙作品。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孩子們還用彩色的泥團,搓、團、揉、捏,塑造出千姿百態的泥塑形象。通過與傳統文化的親密接觸,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對這些即將走出國門的學生具有深遠的意義。
留學生“約會國寶”,不一樣的講解體驗
在教育人員走進校園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河北博物院還迎來了一批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志愿者。他們是河北博物院“文化彩虹橋·約會國寶”活動培養的志愿者,作為志愿講解員在國際博物館日為觀眾提供河北博物院院藏“國寶”文物的講解服務。
他們用中文流利地向觀眾們介紹“國寶”文物的精美所在,還結合自己國家的文物進行對比講解,從容應答觀眾們提出的問題,受到觀眾的熱情稱贊。“文化彩虹橋·約會國寶”為外國留學生搭建起學習中國文化、鍛煉中文表達機會的同時,也為觀眾們帶來了全新的參觀體驗。
一位觀眾朋友在聽取留學生的講解服務后,高興地說,“河北博物院的活動辦得越來越好了,沒有花哨的噱頭,也不是復雜的形式,而是具體地做一些事情,給觀眾實實在在的服務。”
新志愿者正式上崗
2017年5月18日,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迎來了第四批新成員。新志愿者上崗儀式在氣勢雄渾的“博物館頌”中開場,典雅的頌詞與古樸的琴曲相互應和,震撼了到場的每一位嘉賓。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省文明辦志愿者工作處處長張麗娜等領導分別發言,并為志愿者們頒發了志愿服務證書,對新志愿者們表示歡迎與祝賀。
新上崗的志愿者集體朗誦《博物館頌》
經過上崗儀式,第四批志愿者將正式成為河北博物院注冊志愿者,為觀眾提供講解、文字編輯、美術教育、攝影等志愿服務。
“童畫繽紛”歡樂開展
莊嚴神圣的新志愿者上崗儀式剛剛結束,充滿童真童趣的兒童畫展緊隨其后歡樂開幕。河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負責人劉衛華為在場小朋友及觀眾們致辭;優秀作品兒童代表則發出誠摯的邀請,邀請大家一起走進畫展的世界,感受孩子們的奇思妙想。來自范西路小學的29名小學生共同繪制《我心中的博物館》9米長卷,并將他們的夢想掛在了博物館的“理想樹”上……
一幅幅天馬行空的兒童作品,不僅展示了孩子們眼中五彩繽紛的文物與歷史世界,還記錄了河北博物院近年來社會教育活動的成長與發展,是河北博物院社教活動參與兒童與社會教育人員共同筑就的童畫世界。
在“童畫繽紛”兒童畫展活動中,孩子們在畫布上繪制博物館里的文物。
5月7日,第154期文博講壇《從希臘之旅透視希臘文化藝術的魅力》。
5月14日,第155期文博講壇《揚州畫派的人物畫》。
5月21日,第156期文博講壇《鼎天鬲地:北京從這里開始》。
5月28日,第157期文博講壇《日本伊萬里瓷器和浮世繪——17至18世紀伊萬里外銷瓷器的美人圖》。
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河北博物院的各項系列活動也正常開展,內容更為豐富,形式更加多樣,觀眾熱情也持續高漲。
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連續推出四期講座。包括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郭紅梅主講的《從希臘之旅透視希臘文化藝術的魅力》,從世界藝術史的視角闡釋希臘文化的起源;天津文博院院長、天津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李凱將主講《漫談揚州畫派的人物畫》,講述清代揚州畫派人物畫創作的繁盛境況與深遠影響;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館長關戰修主講《鼎天鬲地:北京從這里開始》,講述西周燕國的受封與建都經過,從不同的歷史側面向普通觀眾講述京津冀古代歷史文化的形成過程;以及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主任學藝員小林仁主講的《日本伊萬里瓷器和浮世繪——17至18世紀伊萬里外銷瓷器的美人圖》。
同時,博物院還開展了“博秀劇場”戲曲公益演。其中最為吸引人的是河北師范大學戲曲社帶來的“青春戲曲夢”,匯集了河北梆子、京劇、越調等多種戲曲的名家名段以及戲曲連唱,展示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戲劇的熱愛。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吳桂云老師,則舉辦了一場“金聲玉振、梆韻悠揚”戲曲沙龍,通過清唱表演、教唱經典曲目、演示板式動作等多種互動體驗形式,展現了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
“快樂學堂”組織30名8~12歲少年兒童,開展“河北傳統文化藝術”系列活動,推出《黑白幻化——磁州窯燒制技藝》《白瓷經典——定窯傳統燒制技藝》文化體驗活動。還有針對低齡兒童的“博物館里的動物世界”活動,帶領小朋友們開展奇幻的動物之旅,讓孩子們通過認識博物館里動物造型的文物,了解文物背后有趣的歷史故事。
河北博物院開展“博秀劇場”戲曲公益演出
“傳統文化惠萬民”活動走進河北師范大學
“傳統文化惠萬民”活動走進藁城北街幼兒園
除一系列豐富有意義的活動外,河北博物院還向公眾免費發放宣傳資料,用樸實的方式,向觀眾和社會傳播博物館人深切的期盼。
此外,河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商店,為了實現文化惠民,部分產品價格下調幅度達80%。河北博物院在主館區大門以及南北區序廳LED電子屏同時進行了“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宣傳,向公眾免費發放了《博物館條例》《河北博物院簡介》等宣傳資料,用樸實的方式,向觀眾和社會傳播博物館人深切的期盼。
編輯/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