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民/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我國畜牧業發展形勢與重點
王濟民/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1.畜產品供給。我國是世界第一畜禽養殖大國,肉類產量8 622萬噸,禽蛋產量2 999萬噸,穩居世界第一;牛奶產量3 755萬噸,居世界第三;人均肉類占有量23 kg,人均禽蛋占有量21.8 kg,均處于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奶類占有量27.3 kg,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2.產業競爭力。目前我國畜牧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
(1)生產方式不夠現代。我國目前養殖生產多為家庭副業的庭院養殖和初級形式的規模養殖,我國應加快規模養殖的發展。
(2)生產效率不夠高。我國目前豬出欄率和一頭母豬年提供豬肉分別為137.6%和1 016 kg,而發達國家豬出欄率基本大于170%,一頭母豬年提供豬肉在1 800 kg,遠遠高于我國。
(3)生產成本持續攀升。飼料、人工、水電等費用呈上漲態勢。2015年每出欄1頭生豬的飼料、人工成本分別是2004年的2.1倍、2.8倍,年均增長9%、12%。
3.產品質量安全。2015年,飼料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6.23%;生鮮乳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連續三年達到100%;瘦肉精檢測合格率為99.7%。以上檢測結果說明,投入品非法使用和不規范使用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也說明目前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和追溯體系的不健全,近年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保證畜產品的質量安全,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4.資源約束。貸款難和用地難的問題,使生產發展受到資源的限制,導致了金融服務與生產需要產生了差距。
5.環保壓力。國家頒發的《畜禽規模養豬污染防治條例》、《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文件,無形中對畜牧業發展施加了很大的環保壓力。
6.養殖規模與資源承載能力不匹配。我國畜牧業區域布局目前處于不平衡的局面,養殖選址、布局不合理,養殖規模超出土地、水資源等環境可承受范圍,尤其在南方水網地區尤為明顯。
7.農牧結合不緊密。沒有形成農牧結合的激勵機制;大部分畜禽規模養殖場沒有配套糞污消納用地;農業生產種養脫節現象較為普遍;有機肥使用積極性不高,糞便還田利用有限。
8.技術模式不成熟、不完善。干糞好利用,但是污水很難做到良好處理;沼氣、沼渣、沼液利用技術工藝不配套,技術上的缺陷往往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固定資產投入大,運行成本昂貴,經濟上不可行。
1.持續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2014年10月17日,農業部發布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和肉雞6個行業標準,并于2015年1月1日實施:
(1)畜禽良種化:因地制宜,選用高產優質高效畜禽良種,品種來源清楚、檢疫合格。
(2)養殖設施化:選址布局應科學合理、符合防疫要求;畜禽圈舍、飼養與環境控制設備等生產設施設備滿足標準化生產的需要。
(3)生產規范化:落實畜禽養殖場和小區備案制度,制定并實施科學規范的畜禽飼養管理規程,配制和使用安全高效飼料。
(4)防疫制度化:完善防疫設施,健全防疫制度,加強動物防疫條件審查,有效防止重大動物疫病發生。
(5)糞污無害化:畜禽糞污處理方法得當,設施齊全且運轉正常,農牧結合,資源化利用。
2.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農業部在《關于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中,將珠三角、長三角、長江中游、淮河下游、丹江口庫區以及10個省的133縣劃分為重點區域。這些區域皆為水環境敏感、生豬養殖與水環境保護矛盾尤為突出的地區,希望根據調整優化區域布局,提高科學養殖水平,促進糞污綜合利用,達到生豬養殖污染基本治理,生豬生產基本穩定的目標。
3.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生產體系。大力推進糧改飼試點,力爭“十三五”期間支持17個省區的500個縣開展試點,“十三五”末試點區域糧改飼面積穩定在2 500萬畝以上;實施振興奶業苜宿發展行動,力爭“十三五”末基本實現進口苜宿產品替代。
4.加快推動安全發展。加快提升奶業:(1)抓源頭。抓奶源基地和質量安全,扶持奶農合作社發展,指導奶牛養殖小區牧場化,引導企業自辦、收購、托管、參股奶牛養殖場;(2)抓主體。中國奶業D20峰會,將奶業品牌化、機制化;(3)抓市場。規范市場,提振信心,推動落實液態奶標識制度,管控好復原乳。
5.加快推動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牧草種業,全面實施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探索建立畜禽種業發展基金,謀劃現代畜禽種業創新工程,加快國家級核心育種建設,完善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一)問題導向——從解決產業發展問題中找發展找增長點
通過對農業生產結構、增長方式的調整和科技進步(牛羊肉不足、優質高檔產品不足、繁殖率和個體生產能力不足),有效應對勞動力短缺、農產品貿易不平衡、疫病防控和農業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問題也會產生紅利。
(二)風口導向——從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和模式中找增長點
1.準確預測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找對風口,早做準備。
2.創新商業化模式,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可推廣可復制的標準化模式(畜舍標準化)。
3.機器養殖、智能養殖、納米飼料獸藥。
(三)管理導向——從企業變革中找發展找增長點
1.重建公司治理架構。
2.做好戰略管理。
3.資本運作與企業重組兼并。
4.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5.加強產業鏈的管理能力。
(四)空間導向——從走出去中找發展找增長點
有限考慮“一路一帶”,尋找勞動力、土地和飼料資源便宜、市場潛力大的地方。
1.熟悉國外農業發展現狀和動態。
2.注重做好投資的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
3.實現經營和人才管理的本土化。
4.建立符合當地文化和消費習慣的商業模式。
5.注重維護企業的社會形象,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