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久明 郭少平/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畜牧獸醫工作站
仔豬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
胡久明 郭少平/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畜牧獸醫工作站
仔豬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是豬場生產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必須重視仔豬的飼養管理和防治才能夠提高豬場效益,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抓好出生關。仔豬出生關是仔豬成活率的關鍵,而溫度是第一要素在母豬分娩當周保持舍內24℃,保溫箱內33℃~34℃、產房仔豬2周齡保持舍內22℃~23℃,保溫箱內32℃;產房仔豬3周齡保持舍內21℃、保溫箱內30℃;產房仔豬4周齡保持舍內20℃、保溫箱內28℃、每周溫度減低不超過2℃為宜,溫度是仔豬存活最重要的因素,溫度控制好了成活率就可以提高,其次是做好仔豬吃初乳,一定要第一時間讓仔豬吃到初乳,初乳吃到后可以增加仔豬抗體增強抵抗力。初乳是指自母豬開始分娩起12~24 h內所產生的乳汁,也稱膠奶,以后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常乳。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易消化的養分、乳清蛋白、總蛋白,自然生長因子等與常乳的成分差異較大且會在數小時內快速變化并逐漸接近常乳,仔豬只有吃到初乳才能產生抗體。再次就是補鐵,補鐵和補硒能夠減少仔豬缺鐵性貧血。仔豬出生后,體內含有50 mg左右的鐵,每天從母豬奶水中只能吃到1mg鐵,而仔豬每天的生長發育需要7 mg~10 mg的鐵,一般5日齡后,仔豬就會出現缺鐵性貧血而生長發育速度減慢,必須對仔豬在2日齡和10日齡時各補鐵一次,要根據仔豬的大小進行適量補鐵。
2.抓好補料關。仔豬出生后七日齡開始補料,補料越早越好,提前補料可以使仔豬胃絨毛膜快速生長和提高腸道對固體飼料的適應性。早補料早有效一定要在斷奶前將料補上,以免斷奶后腹瀉。
3.抓好斷奶關。仔豬斷奶是仔豬最大的應激,仔豬從吃奶轉變為吃固體飼料,從溫暖的小環境轉變為大環境,從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的環境三大應激使仔豬在斷奶期間發生腹瀉,咳嗽,感冒等疾病造成仔豬成活率下降,所以必須抓好斷奶關。
仔豬疾病防治重點要做好二道一皮(即胃腸道,呼吸道一皮膚病)。腸道疾病是仔豬常發疾病之一,其次是呼吸道疾病要引起重視。仔豬黃白痢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是影響豬場發展的重要疾病之一。
(一)仔豬黃白痢
仔豬黃白痢在豬場的發病率很高,也是影響仔豬成活率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病主要原因是由豬場的環境衛生,溫度,濕度及病原傳染引起。仔豬黃白痢是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的總稱,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30日齡以內仔豬常發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也是仔豬斷奶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以腹瀉、糞便黃、白色為特征,該病流行十分廣泛,無論是規模養豬場還是傳統家庭養殖,仔豬黃白痢是養豬生產中常見和多發的疾病,該病病程短、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發病后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若防治不到位,還會繼發其他疾病,危害性非常嚴重,常給養豬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對仔豬黃白痢的防治應引起廣大養殖戶的高度重視。仔豬黃痢又稱為早發性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在7日齡以內的仔豬,1~3日齡內最常見,7日齡以上很少發生,頭胎青年母豬發病率高于經產母豬,且病程短,發病率高達50%以上,死亡率高達30%。
1.臨床癥狀。仔豬黃痢潛伏期短,個別豬出生12 h即可發病,臨床癥狀不明顯,突然死亡,發病仔豬精神沉郁,拉腥臭黃色漿狀稀糞,糞便中含有凝乳塊,肛門松弛,迅速脫水,消瘦,食欲減退,最終衰竭死亡。
2.病理變化。剖檢可見,病豬尸體被毛雜亂,頸部、腹部皮下水腫,消瘦,后軀污染黃色稀糞,腸道膨脹,腸內含有大量黃色漿狀內容物及氣體,十二指腸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或出血性炎癥,腸系膜淋巴結有彌漫性出血點,結腸內充滿大量水樣滲出液,并混有黃色大小不等顆粒狀物,肝、腎等實質器官表面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
(二)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臨床特征也是突發性的腹瀉,糞便中呈灰白色、乳白色、淡黃色或黃綠色,糞便較稀,有氣泡,腥臭,個別病例糞便中混有血絲,該病發病急,病程5~6 d,呈日漸消瘦,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被毛雜亂無光澤,怕冷,離群呆立,或單獨臥于墊草中。
1.病理變化。仔豬白痢又稱為遲發性大腸桿菌病,一般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10~20日齡發病率最高,30日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生該病,本病發病率在30%以上,但死亡率在5%左右,一旦發病后會影響到仔豬的生長發育,危害性也相當嚴重。
剖檢可見,病死仔豬脫水,消瘦、皮膚蒼白。胃粘膜充血、水腫,腸內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氣泡。腸壁變薄半透明,暢粘膜充血、出血易剝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常有繼發性肺炎病變。
2.防治措施。豬場環境衛生差及飼養管理不當是誘發仔豬黃白痢的主要原因,因此,應加強飼養管理,豬舍要封閉,及時清掃豬圈內外的糞便及其他異物,用消毒液對地面及墻角進行徹底消毒,每周帶豬噴霧消毒2次,可輪換使用碘伏及氯制劑等消毒液,每批母豬、仔豬轉走后必須對產床、圍欄及飼養工具等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工作人員進出場區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發生。
3.加強仔豬管理。仔豬出生后,一定要注意保溫,這也是預防仔豬黃白痢的關鍵措施,產房溫度必須保持在30℃~32℃,出生前4~7 d溫度控制在28℃~25℃,出生8~30 d,溫度控制在25℃~22℃,以防仔豬受涼,同時,盡快讓仔豬吃到初乳,迅速使仔豬獲得母源抗體,以提高機體的被動免疫力,然后內服或肌肉注射鐵制劑,可有效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5日齡給仔豬飲用干凈的飲水,7日齡開始補料,并在飲水和飼料中添加促菌生或其他菌制劑,及早鍛煉仔豬胃腸功能。
4.治療方法。豬場一旦發生仔豬黃白痢時,首先,若有條件,應先進行藥敏試驗,以選出最佳治療藥物,防止產生耐藥性,并立即將患病的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進行隔離治療,若沒有條件做藥敏試驗,可選用:乳酸環丙沙星、磺胺類,氟哌酸,亂菌凈,氯霉素等進行治療,都可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每種藥物均不宜使用時間過長,要輪換使用,以提高治療效果。對仔豬腹瀉嚴重的進行腹腔注射藥物或者在豬舍飲水箱內加入口服補液鹽、以防止脫水。
豬呼吸道疾病是多種疾病引起呼吸道癥狀的總稱,大部分時候是多病因引起的,臨床也稱為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豬的呼吸道疾病在豬場是常見多發病,對豬場造成危害極大。引起該病的原因比較多,臨床上也多存在混合感染情況,診斷和治療都不容易。另外,很多致病菌(如支原體、豬副嗜血桿菌、鏈球菌)在豬場長期存在,條件性致病,所以呼吸道疾病在豬場容易反復發作,一旦外界環境變化或者豬抗病力下降便發病,因此發病非常頻繁,并難以預防。
1.發病原因。豬呼吸道病發病原因很多,主要有病毒因素:如豬藍耳病病毒、偽狂犬病毒、豬流感病毒、圓環病毒等;細菌因素:如豬副嗜血桿菌、巴氏桿菌、放線桿菌、鏈球菌等;寄生蟲因素:如肺絲蟲、蛔蟲幼蟲等;環境因素:如有害氣體(氨氣、吲哚、硫化氫、氯)、粉塵等;管理因素:如養殖密度、溫度、濕度,霉菌毒素,轉群、運輸應激等。
豬呼吸道疾病的病情復雜多變。常見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如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病毒和病毒混合感染,細菌和細菌混合感染。同時,除了呼吸道發病外,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全身多系統也發病。疾病在群體傳播很快,存在母豬傳仔豬,肥豬傳保育等交叉傳播。
2.發病機理。藍耳病是豬呼吸道病發病的主要因素,呼吸道病發病多為混合感染,其中豬藍耳病、圓環病毒Ⅱ型、豬支原體病和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主要疾病,藍耳病又是其中核心因素。單純藍耳病雖然發病癥狀不是非常嚴重,致死率也不是很高,但是藍耳病持續感染可引起免疫抑制,導致其他疾病感染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3.免疫抑制。呼吸道疾病發病頻率高的關鍵因素是免疫抑制。一方面,免疫抑制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應答缺乏,疫苗免疫后產生抗體慢或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導致抗體水平低,不能抗病毒(如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等)感染。另一方面,機體整體抗病力差引起條件致病菌發病,如支原體、副豬嗜血桿菌、巴氏桿菌、鏈球菌等發病。
4.防控方法。
(1)飼養管理方面,要以全進全出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和操作規程執行。全面控制好飼料營養和霉菌毒素。環境控制方面,要以豬為本,做好溫度、濕度、密度和通風的控制,減少環境應激。疫苗防疫方面,制定標準化的防疫程序,盡量減少疫苗使用和杜絕隨意更換疫苗品種。同時,免疫時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
(2)藥物預防方面,以免疫增強劑、清熱解毒抗病毒類藥加適當的抗生素進行預防。其中,抗生素的選擇和組合要結合臨床癥狀和本場主要疫病流行情況。
(3)通風換氣減少氨氣含量。干燥是減少有害氣體產生的主要措施,通風是消除有害氣體的重要方法。當嚴寒季節發生矛盾時,可向豬舍內定時噴霧過氧化物類的消毒劑,其釋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氣中的硫化氫和氨,起到殺菌、除臭、降塵、凈化空氣的作用。保溫與通風在冬季的矛盾,可以加大取暖保溫投入,來緩和矛盾,以期減少呼吸道疾病及冬季腹瀉造成的損失。
(3)加強日常管理。豬舍應及時徹底清理糞尿等,保持清潔。全面檢查、沖洗和消毒飲水系統,保證水流通暢,無滴水、漏水現象,保持干燥做好保溫取暖工作。
5.治療方案。呼吸道病的治療原則是要優先考慮藍耳病的因素,然后根據臨床發病和解剖癥狀選擇合適的抗菌藥,同時,注意動物免疫力提升和營養補充。方案為:黃芪多糖+雙黃連+抗生素組合+營養補充劑、如果呼吸道癥狀嚴重,適當配合甘草、氟本尼考、支原凈等緩解呼吸癥狀的藥物,豬發熱不采食時可以適當進行退熱。
豬對侵害皮膚的一些疾病較為敏感,這類疾病影響豬的正常生長發育、降低飼料報酬,嚴重者造成豬只死亡。由于目前飼養豬皮膚大多數為白色、皮毛稀少,其體表的病變易被飼養者所注意,因此正確了解和鑒別豬皮膚病對從事豬病診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豬疥癬
本病為豬皮膚病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種,只有很少的豬場不受豬疥癬侵擾,嚴重的疥癬不但影響增重及飼料轉換率,而且可造成豬的應激。
1.病原。豬疥螨。
2.診斷要點。天冷季節常發,病豬劇癢,到處摩擦,以肢蹄搔擦患部,甚至將患部擦破出血,以致患部脫毛、結痂。眼周、頰部、耳根、背部、體側和股內側皮膚肥厚,形成皺褶和龜裂。
3.防治。阿維菌素(伊維菌素)0.3 mg/kg體重,肌注;左旋咪唑(8 mg/kg體重,內服)。
(二)豬滲出性皮炎(豬油皮病)
1.病原。葡萄球菌。
2.防治。發病早期以針劑抗生素治療可收良效,異惡唑類、青霉素應列為首選治療藥物。其它如氯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參考合用或單用。感染部分可采用防腐劑如碘仿沖洗。此外,打耳號的器具不干凈,剪除犬齒不合理,地面粗糙及分娩欄不衛生等也可引起本病的發生,應針對病因加以預防。
(三)壞死桿菌病
1.病原。壞死桿菌。
2.防治。治病時先將痂皮刮除,以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再涂上抗生素藥膏,預防只有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除發病誘因,避免皮膚和粘膜損傷。
仔豬的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是豬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高度重視,因為它是豬場健康發展的基礎,是豬場盈利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