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劉達聞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 300000)
論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路徑
李 萌 劉達聞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 300000)
近年來京津冀的環境污染加劇,生態超負荷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首次確定將生態環保列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之一。本文從生態文明推進路徑視角出發,分析了政企合謀現象在推進京津冀生態治理道路上的阻礙路徑,提出要注重運用企業的隱性社會成本來限制企業的違規生產,提升社會整體的健康發展氛圍,從根源杜絕生態惡化的可能性。
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外部性;政企合謀
隨著人類素質水平的提升,傳統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模式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廣泛的批判,尤其是近年來,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各國政治機關都開始關注到環境保護的議題上,國際國家法規層出不窮。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首次將生態文明加入到我國的總體布局中,形成五位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切實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提高生活環境質量,還可以提升整體的區域競爭力,形成生產生活互相促進的綠色循環。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審批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在該綱要中提到要把環境治理和交通問題提高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高度。京津冀一體化的目的主要是疏解北京地區一些產業和功能,緩解首都高密度的產業和人口,同時拉動周邊的發展,形成區域模塊的共同發展。生態文明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其建立和發展具有很大研究意義。
生態環境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屬于公共物品,因此生態文明的建立和治理都具有較強的外部性,良好的生態環境會給生產生活帶來較大的正外部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起點并非相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其結構更類似于金字塔,北京位于金字塔頂端,而河北作為底部根基,針對生態環境的管理所產生的正外部性從下向上流動,即收益會向外擴張外溢,但從成本的角度看,環境管理的負外部性則從上向下外溢,這種外溢效應必然會導致治理效果的滯后性,由于政府在生態治理的過程漫長且復雜,搭便車現象普遍,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等使得政府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最終很難維持治理強度。
在生態文明建立及治理過程中,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決定了治理成效,但是政府的主導地位也會引起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政企合謀現象的發生。我國的特色制度體系是“政治集權,經濟分權”,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是中央政府授權地方政府進行實施監督,以博弈論方法來分析,經濟主體可以劃分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三大類參與者。
企業一般在進行生產前會有一個預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較衡量,從生態治理角度出發可以將其生產計劃簡化成兩類選擇,一種是選擇合規生產,但是需要花費更多成本去購置過濾系統以及更昂貴的清潔材料;另一種是降低廢料處理規格,但是為了使自身生產不受阻,支付一定額外成本,與政府簽訂私下合約,保障自身生產,而地方政府為了提升當地總體業績,可能會默許私下契約的存在,這種情況即政企合謀現象。政企合謀現象的發生短期來看雙方都獲利,政府不僅獲得了額外的財政稅收收入,還獲得了當地經濟增長的優良政績,企業也因為降低了生產成本獲得了更多的生產利潤,所以政企合謀現象的發生并非偶然個例;但是長期來看,生態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隱性成本由公眾進行承擔,企業安全事故頻發,政府失去公信力,實際上來看,政企合謀現象只會埋下諸多弊端隱患,其總體結果是社會成本增加,不利于社會發展生產。京津冀地區尤其是河北地區,重工業產業分布密集,產業能效較低,污染嚴重,監管漏洞多,生態環境管理的負外部性增加了整體成本,造成了發展效率低,水平難以提升的困局。

通過上述對我國生態文明建立的一些阻礙分析,在京津冀生態文明推進過程中需要對一些低效行為進行加強管理,鑒于之前學者對環境治理問題都從顯性成本角度出發,本文從隱性成本角度對生態管理推進路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媒體紕漏。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下,新聞媒體作為一個事件的傳播媒介,更容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媒體作為第三方加入到監管程序中無疑是對企業和政府的一種制約,增加了企業在作出抉擇時的社會成本考慮,改善了中央政府只有決策權無操作權,地方政府操作權限過大的弊端。
第二,提升公眾生態意識。生態遭到破壞的最大受害者是公眾,在制約企業違法行為時的社會道德譴責主體也是公眾,所以需要增強公眾的維權意識,發揮其的社會監督作用,分解政府監管功能,強化社會氛圍,使企業迫于社會輿論壓力規避違規操作。
第三,政府透明化管理。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程序上應更加程序化透明化,避免某些官員的暗箱操作,加強政府內部的相互制約力,避免部分部門權力過大的結構。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的發展應全面一體化,在環境治理方面,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不能將地區完全獨立分割管理,應將京津冀地區綜合為一個整體考慮,進行成本收益管理,做到均衡綠色發展。
隨著我國在生態治理方面關注度的提升,一些生產污染已經得到緩解和限制,但仍存在企業為追求生產效益違規生產的行為,環境惡化和環境治理的后果都具有滯后性,因此,對于生態文明的建立的一個長期戰役,做好每個環節的管理監督,才能享受到生態給我們帶來的諸多便利與利益。
[1]聶輝華,李金波.政企合謀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2017,(1):75-90
[2]龍碩,胡軍.政企合謀視角下的環境污染:理論與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4,(10):131-144
[3]李勝蘭,初善冰,申晨.地方政府競爭、環境規制與區域生態效率[J].世界經濟.2014,(4):88-110
[4]聶輝華.政企合謀與經濟增長,反思“中國模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李萌(1993-),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學生,經濟學碩士,天津財經大學勞動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及就業;劉達聞(1991-),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市人,學生,經濟學碩士,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研究方向:地方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