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菁
精神經濟時代下,在大眾的生活中,非物質消費開始漸漸變成主導消費,物質產品儼然變成了精神消費的載體。大眾的文化消費不停的膨脹,文化創意產業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愈來愈強。博物館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家族中的重要一員,也開始逐步釋放它獨有的光。現如今,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已經轉變,從之前的展示和保存藏品逐漸延伸至教育和娛樂領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博物館就不得不面臨經營成本上升、經費捉襟見肘等一系列問題。除去政府撥款以外,博物館勢必要尋求其他路徑實現收入,而文創產品的開發就是其中一種思路。諸多博物館的實踐向我們證明,文創產品不僅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使博物館內的文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資源“活化”。
1 從“紀念品”到“文創產品”
早在很久以前,我國的博物館內就有“紀念品”出售,但當時由于產品種類單一、設計缺乏新意,基本上是游客們“過而不入”的參觀盲區。在歐美國家,許多名館打開腦洞,開始利用館內的珍貴文化資源開發產品進行售賣。他們與優秀設計師聯手,提取館內文化資源的藝術元素并將其注入產品之中,注重新潮設計與文化本性品格的融合,同時提供舒適體貼的購物體驗,吸引了大量游客。因此博物館商店也被冠上 “最后一個展廳”的美譽。現如今,不論是美國大都會、法國盧浮宮、西班牙普拉多這樣的著名博物館,還是像德國貝多芬紀念館、瑞典東方博物館等小型博物館,其開發銷售的文化產品都琳瑯滿目。
2015年3月,我國出臺的《博物館條例》中首次明確支持博物館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的發展能力[1]。這一條例促使國內博物館開始轉變運營理念。博物館之間不再糾結于比拼文物的“硬實力”,而是將競爭的天平向文創產品開發的“軟實力”傾斜。
博物館“文創產品”不同于之前的“紀念品”,與后者相比,前者具有了更多的內涵。它不僅僅是明信片、擺件,而是以博物館獨特的文化資源作為設計基礎,并被設計者注入更多文化內涵的一類商品。文創產品最有代表性的有兩類,一類是實體產品,除了日常用品的開發和典藏復制品,博物館有針對性開發的一些咖啡館、茶吧等文化空間也應算入其中;另一類是利用新媒體、數字化技術產生的,帶有互動體驗色彩的產品,例如博物館拍攝的紀錄片及APP應用等。承載著“活化博物館文化資源”使命的文創產品,要想從“最后一個展廳”真正走向大眾的日常生活,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不可缺少的情感和溫度,找到連接大眾的紐帶,能夠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二是方便批量生產,滿足大量觀眾的需求;三是產品設計應以博物館中的文化資源為基礎,將博物館中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設計。這就需要設計者們在文創產品開發設計前,先將博物館內可供利用的文化資源整理清楚。
2 博物館可供利用的文化資源
“一個博物館的建立,通常是以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為背景,依靠遺址或有意義的歷史建筑而設立,并在此基礎上保護、收藏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藏品。” [2]因此,對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做梳理,我們可以從藏品、遺址建筑和地域文化這三方面著手。
2.1 藏品文化資源
博物館中的藏品,對博物館來說是資產,也是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意義。盡管我國法律規定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是不能當作商品任意去市場上進行買賣交易的,但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含有的文化價值可以經過合理的產業運作,使其創造經濟效益,它完全可以作為博物館生產經營的資源。
以位于紐約第五大道的大都會博物館為例,它共收藏有300萬件藝術收藏品,包括許多出眾的古典藝術品、古埃及藝術品、幾乎所有歐洲大師的油畫及大量美國視覺藝術和現代藝術作品[3]。在保證文物安全無損壞的前提下,大都會博物館利用館內藏品資源開發的文創產品數量多達2萬多種,年銷售額高達4至5億美金,占整個博物館全部收入的80%,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4]。在對館內藏品文化資源的利用上,大都會博物館匠心獨運,心思極巧,例如依照館內珍藏的名畫中人物所戴的項鏈樣式,就能開發出一個女性飾品系列,吸引了無數到此參觀的女性的眼球。
2.2 建筑及遺址文化資源
依靠遺址建立或直接在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內設立的博物館比較常見。在我國很多遺址保護園區中,常常設有展示出土文物的博物館,如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陜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等。而在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內直接設立博物館,需要建筑本身足夠突出且有足夠的容納空間,一般如宮殿、寺廟等。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是如此,除了內部的館藏珍品足夠引人奪目,故宮博物院更重要的意義是它承載了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和宮廷文化這些文化瑰寶。人們前來游覽,不僅是被展出的各類珍貴文物所吸引,更具吸引力的是它打著歷史烙印的建筑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義,還有引起人們遐想的皇室生活。遺址和建筑不僅作為文物保護、展示和宣傳的空間,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可因其文化特殊性成為當地的形象名片,其包含的文化價值注定其本身就是一種不可移動的文化資源。
2.3 地域文化資源
在博物館藏品的收集過程中,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館來說,在此地區的地域文化形成發展中有一定價值的文化遺存,都可以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被收入到博物館中。地域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地域的文化特征,也是這個地區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它也是一種天然的文化資源。但是,地域文化作為博物館發展的一個大的文化環境,本身是一個較為虛化的概念,我們并不能直接看到和接觸到。這個虛化的概念里包含的文化精華與養分,需要通過遺址建筑和館藏文物作為載體傳達給參觀者。很多地區的博物館開發出的文創產品毫無生命力且不受大眾待見,很大原因在于設計者只盲目套用一些俗爛的文化符號或者照搬其他地區的產品,忽視了自身博物館內充滿地域個性的文化資源。
在文創產品正式進入設計階段前,設計者要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進行廣泛的資料搜集工作,并對搜集到的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和分析,拓寬搜集渠道,要避免在某一方面過度搜集以限制住思維的發散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凸顯其文創產品的特性和優勢。但我們也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許多文化資源并不適合開發成文創產品,所以,要注意對可利用的文化資源進行選擇。
3 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創產品
上文中我們說到,在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之前,設計者們需要對博物館的文化資源進行廣泛搜集。尤其要注意對大眾非常喜愛且容易接受的文化資源,以及最能代表博物館文化特殊性、個性鮮明的文化資源的搜索。在資料廣泛搜集的基礎上,設計者們要注意從眾多文化資源當中,挖掘出可利用的資源。
對于地域文化資源來說,其蘊含的本地區獨有的文化要素要格外重視。博物館文創產品是文化要素和產品的結合,產品滿足的是人們物質層面的需求,而文化要素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每一件文創產品蘊含的文化要素,都應該有著地域文化的獨特胎記,而不應該是雷同的、毫無差異性的。對于藏品文化資源,藏品可利用的形式要素有很重要的作用。形式要素主要是指產品的色彩、材質、造型、工藝、紋飾圖案等[5],它代表著參觀者對于產品最直觀的印象。不同類型的藏品,可提取的形式要素都有不同,例如玉器石器類的藏品,可提取其造型和材質要素;織繡類藏品,可提取其色彩、紋飾要素;名人遺物類藏品,可從其意蘊要素入手;書法繪畫類藏品,其造型與意蘊都可成為提取的要素。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毛公鼎燭臺”,就是提取其代表性藏品“毛公鼎”的造型元素,以玻璃制作,讓原作稍顯笨重的青銅器變得淡雅靈巧。對于歷史建筑、遺址類的文化資源,博物館建筑的造型元素是常常能夠用到的。很多博物館抽取其有特色和辨識度的建筑造型元素(有時整體有時局部),直接把它復制到帆布包、行李牌、冰箱貼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使這些用品能兼具實用性、審美性和文化內涵,從而能夠更容易走進大眾的生活。
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品的轉化過程,始終貫穿著設計者對可利用資源的搜集工作,設計者需要時時對資料進行補充和更新。從已經搜集到的資料中,設計者需要尋找到能傳達博物館文化意蘊的“主題”關鍵詞,并對關鍵詞進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故事情感、文化內涵,到外在的類別、形狀、顏色、整體或局部造型,通過分析進一步確定出“創作主題”,并根據這一主題對創作元素進行提煉和篩選,設計出相應的文化元素符號。
接下來,文化元素將以各種合理的方式被轉化為文化產品。設汁者首先需要對文化元素符號進行創意設計加工,對文化元素和產品之間的演繹方式,以及風格、材質、功能等方面進行設定。人們在看到一個新事物的時候,往往會根據其直觀表象進行視覺上的取舍,而設計者可根據參觀者的表象思維,將創意設計加工后的文化元素直接復制到產品上;還可將文化元素以圖騰化的形式與產品結合,賦予產品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寓意,以一種具象的形式語言來表達博物館抽象的文化精神內涵,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頂戴花翎官帽傘”,利用“花翎”這個帶有官場文化色彩的圖騰,將其與“傘”結合,整把傘撐開后宛如戴了一頂官帽,十分有趣。在對文化元素和產品之間的演繹方式設定完成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其呈現出來,設計者可以通過二維或三維的方式形成文創產品的草案。之后,設計者還需要不斷進行產品的評估以及傾聽意見的反饋,在設計的各個細節,包括顏色、造型、材質、模型的制作等方面進行精確處理,使其具備足夠的商業吸引力,最終形成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文創產品。
參考文獻
[1]王玨,姜瀟,孫麗萍,白林.《博物館條例》開始實施:讓博物館有看頭有魅力[OL].2015-03-23.http://www.jyb.cn/china/gnxw/201503/t20150323_616671.html.
[2]吳思思.博物館商品的開發—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挖掘[D].廣東工業大學,2012.
[3]360百科.大都會藝術博物館[OL].http://baike.so.com/doc/5797213-6010008.html
[4]林炎旦.《文創意產業國際經典論述》[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10.
[5]張堯.基于博物館文化資源的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15.注:此文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基于博物館文化資源的創意產品開發研究”(KYLX16_13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