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化產業(yè)大浪潮中,如何變沉睡的檔案信息資源為生動的檔案文化產品是檔案館當下的明智之舉。泉州市不動產交易登記檔案館館藏的五六千份清至民國舊契具有歷史、學術等多重價值。要開發(fā)這些珍貴歷史舊契,除了主要依托檔案館自身,還要善于借助各種媒介平臺,創(chuàng)造多元檔案文化產品。
關鍵字:清民國舊契;檔案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
泉州市不動產交易登記檔案館保存的清朝、民國時期的老房契中最早的一份立約于康熙五十六年。這些清代老房契,雖歷經多個朝代但仍保存完好,雖目前仍作為產權業(yè)主的權屬檔案分散于各自卷宗內,但個人認為其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及原始憑證價值,是一個地區(qū)乃至民族的歷史縮影。然,像大多數檔案館一樣,我館對這些老房契的價值認識有余而開發(fā)不足。在新媒體層出不窮的大環(huán)境下,檔案館應該充分借助“互聯網+”新媒介,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老房契的學術、文化及商業(yè)價值,提升老房契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1 我館老房契的開發(fā)利用現狀
目前這五千多卷清民國房契在未收錄到卷宗之前大多私人保管,也因為歷經多個政權更迭年代久遠,部分契紙既破損又發(fā)黃。在2013年,我館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這些舊契進行了托裱修補,并通過拍照掃描等手段,把五千多份房契全部數字化。對房契進行數字化,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實體契紙,利用時只需從系統數據庫中打印出來,極大地減少了實體檔案破損可能;另一方面便于在各種平臺上傳播、共享。數字化掃描只是清、民國房契開發(fā)利用工作的開始,受現有資金、人力條件制約,我館對這些老房契的開發(fā)利用能力還有待提升。
2 館藏老房契在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房契數字化實現了檔案載體的轉移,最大限度地做到預防保護,但是仍存在些不足:比如契紙篇幅大,只好縮拍,利用時,受限只能打印A3紙大,經常看不清契紙上文字。另外,掃描電子件保存格式單一,與不同配置的電腦設備不兼容,打不開掃描件的現象偶有發(fā)生。在利用時就必須再次調出原始契紙。如此既浪費時間精力,也違背契紙電子化后其免遭破損的初衷;
2. 對館藏房契的宣傳不足。利用方式單一,缺乏多維媒體宣傳。房契整理掃描后,沒有主動對外展覽過,本地市民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說其它城市了。在利用中常有市民通過查檔進行權屬確認,平息權屬糾紛。如能有意識地聯系媒體進行跟蹤報道,將會大大提高民眾對這些房契檔案的認知度,并滾雪球地形成連帶效應,吸引更多市民前來利用確權,發(fā)揮老房契檔案的原始憑證作用。
3. 開發(fā)力量尤其是編研方面相對較弱,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一方面長久以來形成的“重藏輕用”思想,檔案館對館藏編研工作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編研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工作,對編研人員的知識結構有一定要求。而且這些老契發(fā)生的時間跨度長,上至清康熙五十六年下至民國三十五年,涉及到歷史學、文獻學、城市發(fā)展史等內容,對其編研利用需要相對完善的人員隊伍。
3 館藏房契的開發(fā)利用途徑
這些清、民國時期老房契的價值是多元化的,具實用性和可研究性。若能妥當開發(fā),這些老房契將成為我館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也大大深化泉州市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之印象。我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多維開發(fā)利用。
1. 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媒介,打造多層次傳播渠道。
首先,重視舊契檔案的“母資源”功能[1]。對掃描不清的舊契按照1.1比例翻拍或者在財力允許的前提下請專業(yè)數碼企業(yè)進行原尺寸掃描。這是舊契后期利用宣傳的前提條件。
其次,定期舉辦檔案展覽。我館館藏房契類型有:買賣契約、典按契單、補契紙、土地所有權狀、不動產登記證明書等。我們可以把這幾種類型進行整理,并擇一人流量大的廣場舉辦展覽會。展覽會是普通市民大量接觸檔案的主要途徑,我們可借助此時機觀察民眾的興趣和關注點,方便日后檔案信息的進一步開發(fā)。但是要注意,展覽過程中,為保護契紙原件可以選擇彩印契紙掃描件進行展覽。
再次,聯系電視臺、新聞報社等媒體進行相關報道。如可以對館藏最早(康熙五十六年)的那份老房契以“刺桐城第一契”為題在本地電視臺和報紙上進行公開報道。還可以學習泉州市檔案館做法,對前來查契確認權屬的過程進行追蹤報道。這些老舊房契得其所用,不僅大大提高我們檔案館的影響,還會讓市民更加了解本城市相關歷史知識。
最后,開辟微博、微信宣傳新渠道。新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以其門檻低、時效快、互動性強等特點給很多行業(yè)、領域帶來深遠影響。檔案利用尤其是老舊房契的開發(fā)利用應該以此為契機,也可以申請檔案館微信公眾號,除了一些常規(guī)業(yè)務簡訊可以設置一個“館藏介紹”項,或按主題或按地塊來采寫和展覽清、民國舊契。也可以拍小視頻來直觀立體地宣傳館藏舊契。
2. 關注名人故居地契,結合地塊進行文化宣傳。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泉州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涌現出不少的名人名事名地。如果房契中涉及到名人名事名地,我們可以嘗試把這些景點路段的前世今身做個說明,也可以將契紙內容與景點旅游開發(fā)結合起來。在泉州這座歷史古城里,還有不少的名人宅邸在小巷深處熠熠生輝,如曾井巷、孝感巷、甲第巷、文魁巷等都保存著不少歷史名人故居。我們可以嘗試走訪聯系名人后代,若能找到這些名居舊契,可從時間角度來追尋名人成長足跡及生平事跡。如館藏中就有清代泉籍名人黃宗漢故居舊契,契紙上的落款時間正是黃宗漢任四川總督的第二年。這很好說明了炎黃子孫在外飛黃騰達之后不忘回鄉(xiāng)購地建房光宗耀祖之傳統。
3. 關注民生熱點,加強與文化職能部門間的合作。
檔案部門的編研業(yè)務也屬于文化領域,館藏房契的開發(fā)利用要加強與其他文化職能部門的合作互動,結合熱點共同開發(fā)。像泉州市檔案館館藏著大量閩南僑批并有了相當程度的整理編研,我們館可以在“房契、華僑、僑批”等主題內找到結合點聯合編研或者需要之時共享各自館藏及研究。又如,可根據泉州市“海絲起點城市”和“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定位,在館藏舊契中挖掘歷史文化元素進行印證。我們還可以把數字化的舊契進行刻錄當作禮品贈送給市檔案館、市委宣傳部門等職能相近的部門,甚至可以相贈前來參觀交流的城市和部門,拓寬對外宣傳的另一渠道。
4. 邀請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參與研究編研。
清代至民國時期的舊契紙兼具文獻價值、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對其學術價值的開發(fā)對館內部人員來說不是那么擅長的話,可以找這方面的大學教授、學者來參與研究,最大限度來挖掘老房契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可以效仿業(yè)內其他部門做法,選定一個主題如清康熙年間房契研究進行征稿,集“百家之言”召開研討會,讓老契“新放異彩”,并在會后整理出優(yōu)秀稿件匯編成冊甚至公開出版發(fā)行。為了能讓讀者印象更直觀深刻,在出版時最好在文中附上相對應的高清掃描房契圖,確實加大對這些館藏房契的深層次開發(fā),提高其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崔洪銘.淺析建設檔案強國的客觀必要性[J].檔案學研究,2012(05):23-26.
[2]王敏紅.適應發(fā)展新常態(tài)文化芬芳滿蘭臺——太倉市檔案局檔案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檔案與建設,2016(01):76-78.
作者簡介
呂雅玲(1984-),現為泉州市不動產交易登記檔案館檔案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