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
[摘 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關于人與自然界和諧的思想,關于社會有機體通過物質變換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關于自然異化、勞動異化、商品異化、資本異化與人的異化的思想,關于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關聯性的思想,關于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結合和能動性與受動性對立統一的思想,以及關于人的兩大提升、人類的兩大和解與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兩大主義等思想,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有機聯系的整體理論體系中顯露出了精辟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對于完整而正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并以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收錄了馬克思恩格斯的112篇重要著作和280封重要書信,充分彰顯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界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思維活動規律的整體性思考。由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視野的兩大聚焦點,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閃耀著紅綠交融的鮮明色彩。我們既要注重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武裝起義、暴力革命、消滅私有制等方面的紅色思想,又要注重研究他們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思想。以整體性視野深入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對于完整正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并以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界如何共存共生協調發展的問題,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是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諧,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①的思想,實質上就概括了目前國內外幾乎所有的生態文明概念所表達的內容。
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前9卷收錄的馬克思恩格斯的112篇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對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的揭示,以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和生態權益為研究目的,以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在人—自然—社會的系統結構中論述了自然界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解放規律,在自然解放、社會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整體性解放的邏輯進程中論述了實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自由與解放的前提條件、主要內容以及基本路徑,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詮釋了自然歷史的發展規律和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有機聯系的整體理論體系中顯露出了精辟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①,“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自己的發展史和自己的科學”②,“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③,要在“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三位一體中推進社會整體進步和全面發展。恩格斯寫作《自然辯證法》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根據充分的自然科學事實,系統闡發科學的自然觀,完成自然觀方面的根本變革;其次就是要創作一部直接同《資本論》銜接起來的著作,它不僅要揭示自然界本身的辯證發展過程,還要揭示自然界發展的客觀過程是怎樣有規律地超出自然界的范圍且辯證地過渡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中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當然,我們在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們所處的各種自然條件——地質條件、山岳水文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④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蘊含的綠色生產力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對不可持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制度批判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辯證關系包含的實踐基礎上的人化自然觀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政治學闡述的自然解放、社會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整體性解放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關系所折射的社會發展觀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有機體通過物質變換新陳代謝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自然異化、勞動異化、商品異化、資本異化與人的異化的思想,關于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關聯性的思想,關于人的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緊密結合的思想,關于人的雙重特性即“能動性與受動性”對立統一的思想,關于人的兩大提升即“在社會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正像一般生產曾經在物種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一樣”⑤的思想,關于人類的兩大和解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⑥的思想,關于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兩大主義即“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⑦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都包含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發著鮮明的紅色與綠色交相輝映的亮麗色彩。
二、從整體性高度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闡述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著作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闡述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著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論土地國有化》《論住宅問題》《論權威》《哥達綱領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資本論》《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等。
在對資本主義導致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的批判中,全面闡述人與自然關系以及兩者間如何協調發展這一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點內容。《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自然界為人類提供勞動對象和生存資料,人通過勞動中介與自然界聯系以及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觀點,關于人的科學與自然科學將來是一門科學的觀點,關于要在科學與自然界的聯系中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關于人要按照“美的規律”構建自然界的觀點,關于人與自然構成對象性關系并作為對象性存在以及“人是類存在物”的觀點,關于人作為受動的自然存在物與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相統一而存在的觀點,關于動物生產的片面性與人的生產的全面性的觀點,關于實現人的解放、社會解放與自然解放這一整體解放,以達到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統一的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共產主義的觀點,這些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
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反映了英國嚴重的階級矛盾和生態矛盾交織在一起的狀況,描述了英國工人階級所遭受的雙重災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慘遭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災難以及在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惡劣環境之中艱難生存的生態災難,揭示了工人遭受蹂躪的社會階級根源,并明確指出,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必然會促使他們奮起抗爭,爭取自身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和生態權益,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實現創建新社會的任務。恩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環境污染對工人階級生態權益的剝奪以及造成的生存危機,展示了恩格斯辯證唯物主義生態世界觀和生態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的實踐觀,將實踐作為連接主體與客體、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關系的中介,并以生產實踐為邏輯起點,構建了與舊唯物主義相區別的新唯物主義,即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精辟論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性本質,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一致的,我們應該從人的各種社會關系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質,并通過實踐來檢驗和豐富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首次從有生命的個人,即與自然界具有天然的內在同一性關系的個人出發,并將其作為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和前提,對唯物史觀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自然與歷史相統一的辯證法以及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方法論,闡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揭示了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性,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消滅私有制、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重構在實踐基礎上的自然與歷史之間的內在統一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人和諧的新社會,并在實踐中完成改造無產階級自身的歷史任務,同時強調未來新社會的創建要以在人化自然基礎上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這個新的世界觀,體現了生態世界觀在唯物史觀中的意蘊,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具有比較完整系統的內容,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更加全面系統地闡述生態文明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共產主義原理》科學地預言了未來新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征。針對生態環境問題,恩格斯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重大舉措,如“開墾一切荒地,改良已墾土地的土壤”①,“把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點”,“拆毀一切不合衛生條件的、建筑得很壞的住宅和市區”②,使農業進入嶄新的繁榮時期,“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③,揭示了未來新社會是一個綠色發展的美好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有:“按照共同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④。這些舉措都涉及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后新社會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重大問題。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從“取締國家寄生蟲”“杜絕巨量國民產品浪費”和“厲行節約”這一生態文明的角度,論述了勞動解放的意義和實現途徑。馬克思說:“勞動的解放——公社的偉大目標——是這樣開始實現的:一方面取締國家寄生蟲的非生產性活動和胡作非為,從根源上杜絕把巨量國民產品浪費于供著國家這個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員執行實際的行政管理職務,不論是地方的還是全國的,只領取工人的工資。由此可見,公社一開始就厲行節約,既進行政治變革,又實行經濟改革。”⑤在這里,馬克思實質上闡述了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對于勞動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意義。
馬克思在《論土地國有化》中論述了地產、土地這些生態資源對于生產力發展的重大價值,并將其稱為財富的原始源泉,提出了通過土地國有化保障土地肥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設想。馬克思說:“地產,即一切財富的原始源泉。”⑥他認為,為了達到日益增長的生產,就不能無知地消耗地力。馬克思指出:“我們需要的是日益增長的生產,要是讓一小撮人隨心所欲地按照他們的私人利益來調節生產,或者無知地消耗地力,就無法滿足生產增長的各種需要。一切現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學處理等等,應當在農業中廣泛采用。但是,我們所具有的科學知識,我們所擁有的耕作技術手段,如機器等,如果不實行大規模的耕作,就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大規模的耕作(即使在目前這種使耕作者本身淪為役畜的資本主義形式下),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既然證明比小塊的和分散的土地耕作遠為優越,那么,要是采用全國規模的耕作,難道不會更有力地推動生產嗎?一方面,居民的需要在不斷增長,另一方面,農產品的價格不斷上漲,這就不容爭辯地證明,土地國有化已成為一種社會必然性。一旦土地的耕作由國家控制、為國家謀利益,農產品自然就不可能因個別人濫用地力而減少。”⑦馬克思揭示了土地國有化對于社會解放、勞動解放和自然解放的諸多好處。他說:“土地只能是國家的財產。把土地交給聯合起來的農業勞動者,就等于使整個社會只聽從一個生產者階級擺布。土地國有化將徹底改變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并最終完全消滅工業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只有到那時,階級差別和各種特權才會隨著它們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同消失。靠他人的勞動而生活將成為往事。與社會相對立的政府或國家將不復存在!農業、礦業、工業,總之,一切生產部門將用最合理的方式逐漸組織起來。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的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進行社會勞動。這就是19世紀的偉大經濟運動所追求的人道目標。”①
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揭示了住宅問題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生態環境問題。恩格斯說:“在這種社會中,工人大批地涌入大城市,而且涌入的速度比在現有條件下為他們修造住房的速度更快,所以,在這種社會中,最污穢的豬圈也能找到租賃者”②,“最優雅的街道背后緊挨著就是污穢不堪的工人區”③,“由于工業的巨大擴展,這些移民區大多數已經被工廠和房屋層層圍住,以致它們目前已經地處擁有兩三萬以至更多居民的污穢多煙的市鎮中間”④。恩格斯認為,住宅問題是能夠得到合理解決的,解決住宅問題必須與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恩格斯提出,應該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前提,消滅城鄉對立,呵護好生態環境,促進農村人口的解放,達到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優化。恩格斯不是就事論事地談論生態環境問題,而是將生態環境問題上升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人的問題,將工人階級的生態權益與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和社會權益緊密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了其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性和完整性。
恩格斯在《論權威》中提出了“自然力”的概念,并提醒人們,如果人與自然相互對立,人們只知道征服自然力,必然會遭到自然力的報復,而自然力的這種報復是一種不管社會組織怎樣的普世性現象。恩格斯指出:“如果說人們靠科學和創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末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它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怎樣。想消滅大工業中的權威,就等于想消滅工業本身,即想消滅蒸汽紡紗機而恢復手紡車。”⑤恩格斯關于必須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防止自然界對人類報復的思想,與他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提出的警惕自然界報復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也包含著一系列重要的生態文明思想。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了德國工人黨綱領草案中的拉薩爾主義觀點,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態文明思想。針對德國工人黨綱領中的“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觀點,馬克思運用生態思想予以駁斥。馬克思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上面那句話在一切兒童識字課本里都可以找到,但是這句話只是在它包含著勞動具備了相應的對象和資料這層意思的時候才是正確的。”⑥在馬克思看來,空談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既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又抹殺了生態環境作為勞動的重要先決條件,看不到自然界的土地、礦山、河流、森林等資源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中的重大價值,從而也不可能具有保護生態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理念。
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著作。恩格斯從自然解放、社會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整體性解放角度,對由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決定的自然歷史、社會歷史和人的歷史進行了展望,描繪了未來人類社會將自然生態和人文社會生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美好圖景。恩格斯說:“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①
恩格斯撰寫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一部從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以及人與人關系的發生、發展角度系統地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著作,有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運用唯物史觀科學地闡明了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階段的歷史,繼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提出兩種生產理論之后,進一步完整地表述了這一理論,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看作是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由此闡明了人類社會從血緣關系向階級關系演進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恩格斯認為,在私有制的文明時代,由于這個社會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因此,生態與文明、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就處于尖銳的對立之中,“文明時代以這種基本制度完成了古代民族社會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人們的最卑劣的沖動和情欲,并且以損害人們的其他一切秉賦為代價而使之變本加厲的辦法來完成這些事情的。鄙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如果說在文明時代的懷抱中科學曾經日益發展,藝術高度繁榮的時期曾經一再出現,那也不過是因為現代的一切積聚財富的成就,不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罷了”②。恩格斯既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在由無階級社會到階級社會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發生這種深刻變化的內在根源,又闡明了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上的矛盾對立和尖銳沖突的基本路徑。
《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偉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鴻篇巨制,也是一部體現馬克思完整系統地思考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論成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既系統地論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又在這種論述中闡發了他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規律,同時體現了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入思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不是零散雜亂的,而是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體系中系統地展示出來的,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理論邏輯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自然界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商品和勞動得以產生的前提條件和自然基礎的思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邏輯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思想,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然界的全面復活的思想,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過程的思想,在生產力中注重自然力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思想,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資源節約的思想,人類應該像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都是現代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都是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開拓性和原創性的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馬克思對自然界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解放規律的整體性和超前性的認識,充分體現了馬克思關于自然解放、社會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整體性解放的思想理論學說,為后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現實,深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提供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論》中系統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足以說明馬克思是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文明學科建設的先驅和奠基者。
第一,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中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人與自然之間具有緊密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特性,揭示了自然物質對于資本主義商品細胞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價值以及勞動在物質資料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體現了馬克思將研究自然界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解放規律緊密聯系起來的整體性視野。
第二,馬克思不僅肯定了自然界在生產力發展和物質財富創造中的重大作用,將勞動價值論與自然界的內在價值緊密聯系起來,而且揭示了自然條件對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發展的直接影響,充分肯定了生態環境在生產力發展與社會進步中具有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表現了生態資本和生態生產力的思想。
第三,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的物質變換裂縫現象中分析了其對于自然異化、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的危害,揭示了物質變換和資源循環利用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價值。馬克思在人類生態文明理論史上比較早地提出了物質變換和循環經濟理論,闡述了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統一性問題,從中展示出其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
第四,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邏輯是引發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交織在一起并雙重爆發的最終根源,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但是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激化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社會的矛盾這對雙重矛盾。馬克思指出,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有效控制自然,消除社會和自然對人的雙重壓迫,最終達到人的全面解放,實現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整體和諧。
第五,馬克思對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作了樂觀的預測,闡述了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是共產主義社會的觀點。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然解放、社會解放和人類解放的整體解放社會形態,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自由王國的社會,表現為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因而是具有高度的生態文明、社會文明和人的文明的美好社會,這表現出馬克思對于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以及人的文明發展進步的積極樂觀態度。
馬克思恩格斯是歷史進步論者。如同人類不斷地告別野蠻走向文明進步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生態文明充滿樂觀主義的態度。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人類不斷地告別野蠻進而不斷地走向生態文明的歷史發展過程,只要人類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順從自然,就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馬克思說:“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①具體到人類如何樹立正確的土地觀,正確地對待土地,馬克思的態度是:“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①由于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好的土地才能孕育好的人類,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只有每代人都樹立起正確的土地觀,以實際行動悉心照管好土地,保持良好的代際關系,才能達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馬克思的這些生態文明思想,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集中表達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思想:其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以及人的思維、意識是第二性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思想意志對自然界又具有能動性;其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其三,自然界是可以被認識的,認識自然規律和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就是從必然邁向自由,從而體現出文化進步和社會發展;其四,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消除環境污染,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以達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其五,將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私有制和階級差別的消滅,視為走向真正的人的自由與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和諧一致的生活的生態文明時代。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學中的辯證法問題以及對他那個時代的自然科學作系統總結的重要著作,也是體現恩格斯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著作。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然科學的重要成就,特別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作了科學總結;批判了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論述了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關系,指出:各門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果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科學性及其產生的必然性,唯物辯證法為自然科學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自然科學家應當自覺地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蔑視辯證法是會受到懲罰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內容豐富,見解超前,論述深刻,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一是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緊密地結合起來,闡述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內在統一性,從系統有機整體的角度論述了人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內在關聯性,將社會進步與生態優化緊密地聯系起來。二是從人的能動性和受自然界的制約性這雙重屬性出發,闡述了人要服從自然和通過能動性的發揮能夠支配自然的辯證關系,說明了在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方面,人既有主體性和能動性,又有受自然制約的被動性、受動性,只有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能動性和受動性關系,才能促進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恩格斯指出:“只有一種有計劃地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才能在社會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正像一般生產曾經在物種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一樣。歷史的發展使這種社會生產組織日益成為必要,也日益成為可能。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將從這種社會生產組織開始。在這個時期中,人自身以及人的活動的一切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學,都將突飛猛進,使以往的一切都黯然失色。”②恩格斯的“兩個提升”思想,建立在人類文明的高級階段,即產生了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它將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矛盾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社會矛盾這兩種矛盾,在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人與社會和諧的態勢下,使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獲得迅猛發展。三是強調人類不能過分地支配自然界,必須善待自然界,只有理解和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規律辦事,才能避免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現象發生。四是揭示導致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統治階級為了獲得自身的利益以及資本主義將獲得利潤作為唯一的動力,忽視被壓迫者最貧乏的生活需要以及自然界的承載力,而解決生態危機的出路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恩格斯指出:“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①
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談論生態問題的書信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為書信選編,按時間順序收錄了馬克思恩格斯在1842年至1895年間寫的280封重要書信,這些書信也顯示出了十分重要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前9卷生態文明思想的進一步補充、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進一步深刻地闡述了生態與文明的關系,揭示了生態文明實質上是自然生態與人類實踐發生關系的產物,生態本身無所謂文明與否,生態文明是生態與文明緊密結合的成果。馬克思在致阿道夫·克路斯的信中說:“熱帶沼澤地非常肥沃,而要加以開墾則需要文明。但是熱帶沼澤地本身對雜草來說是肥沃的,而對有益的草類決非如此。文明顯然產生在小麥野生的地區,小亞細亞等等的某些地區就是這樣。歷史學家很有道理地把這樣的土地,而不是把有毒植物和需要花很大的工夫耕耘才能使之成為對人類來說是肥沃的土地,稱為自然沃土。肥力本來只是土地同人類需要的一種關系,它不是絕對的。”②馬克思在這里深刻地說明,所謂生態文明是生態與人類文明相結合的產物,實踐活動是實行這一結合的橋梁和途徑。盡管熱帶沼澤地非常肥沃,但是如果這些肥沃的土地不納入人類實踐活動領域,就無法顯示其對人類的價值。只有通過人類文明的力量,將其按照人類的目的加以開墾,將人類文明傳遞到這些熱帶沼澤地,才能表現出生態文明。因此,所謂土地肥力反映的是土地同人類需要的一種關系,其內在的價值是與人類的需要緊密關聯著和對應著的,土地肥力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等人的書信中指出,李嘉圖認為土地肥力隨著人口的增加而減少,甚至認為如果在同一塊土地上追加投資,超過一定限度以后,增加的收益就會依次遞減,并將土地肥力日益衰竭視為一條規律,這實質上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是不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規律的錯誤認識。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所謂土地肥力遞減規律,忽視了資本主義競爭規律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以及生產力狀況這些最重要的東西。事實上,追加的或連續投入的勞動和資本,都是以生產方式的改變和技術的革新為前提的。只有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連續投入追加勞動和追加資本,才會出現收益相對減少的現象,但決不能據此斷言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的研究將土地肥力遞減問題徹底弄清楚了。恩格斯說:“我在《德法年鑒》上早已用科學耕種法的進步批駁過肥力遞減論,——當然那是很粗淺的,缺乏系統的論述。你現在把這一問題徹底弄清楚了。”③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一方面能自覺地將生態與人類實踐結合起來思考,認為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人類文明是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生態與文明相結合所形成的生態文明是一個不斷拓展其領域的過程;另一方面能自覺地將生態與人類有意識的社會調節結合起來思考,將生態問題上升為社會問題。馬克思在書信中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導致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癥結在于無法進行有意識的社會調節。馬克思說:“資產階級社會的癥結正是在于,對生產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識的社會調節。合理的東西和自然必需的東西都只是作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而實現。”①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得出結論:只有超越資本主義社會,建立起奠基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對生產進行有意識的社會調節,才能根除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重構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以及新型的人與社會和諧關系。
從《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的書信中可以發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大力推進工業化以及過分地追求資本的增值而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這種嚴重的生態環境狀況對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以及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在書信中多次提到天氣狀況,以及天氣對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影響。1882年12月15日,恩格斯從倫敦寫給馬克思的信中說:“今天又是整天濃霧彌漫,整天都點著煤氣燈。——祝你健康,希望天氣很快就會好轉,那樣你就可以出門了。”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沒有收錄的、恩格斯1893年10月11日于倫敦致維克多·阿德勒的信中,對柏林城市的外表與工人惡劣的人居環境予以這樣的評論:“但城市的外表確實是美麗的,連工人住宅的門面簡直也象宮殿一般。至于這些外景后面的東西,最好不談。工人住宅里的貧困當然是個普遍現象;然而使我大為喪氣的是‘柏林屋——昏暗、污濁、悶氣和在其中感覺舒適的柏林的平庸生活,這是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的現象。”③恩格斯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生態產生的巨大危害。他在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的信件中說:“關于這種驚人的經濟變化必然帶來的一些現象,你說的完全正確,不過所有已經或者正在經歷這種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地力損耗——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干涸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因為給各大河流提供水源的地帶是平原,沒有像為萊茵河、多瑙河、羅納河及波河提供水源的阿爾卑斯山那樣的積雪。農業舊有條件遭到破壞,向大農場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逐漸過渡——這些都是在英國和德國東部已經完成了的而在其他地方正在普遍進行著的過程。”④恩格斯在另一封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的信件中,進一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對人的生命和生產力造成的巨大痛苦。他說:“毫無疑問,從原始的農業共產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工業制度,沒有社會的巨大的變革,沒有整個階級的消失和它們的另一些階級的轉變,那是不可能的;而這必然要引起多么巨大的痛苦。使人的生命和生產力遭受多么巨大的浪費,我們已經在西歐——在較小的規模上——看到了。但是,這距離一個偉大而天賦很高的民族的徹底滅亡還遠得很。你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人口迅速增長,可能遭到遏制。濫伐森林加上對舊地主以及對農民的剝奪,可能引起生產力的巨大浪費;然而,一億多人口終究會給非常可觀的大工業提供一個很大的國內市場;在你們那里,也像其他任何地方一樣,事情最終會找到它們自己的相應的位置,——當然,如果資本主義在西歐能持續得足夠長久的話。”⑤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本質區別,闡述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辯證關系,反對把歷史發展的全部豐富多樣的內容一律概括在所謂“生存斗爭”這一干癟而片面的說法中,指明了促進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的根本出路。恩格斯在致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的一封書信中,針對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的《社會主義和生存斗爭》一文,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他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生存斗爭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中心概念,認為每個生物在生活過程中必須跟自然環境作斗爭、跟同一物種的生物作斗爭、跟不同物種的生物作斗爭,其中以同一物種的生物之間的斗爭最為激烈,斗爭的結果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恩格斯在信件中說,自己雖然接受達爾文學說中的進化論,但是認為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明方法(生存斗爭、自然選擇)只是對一種新發現的事實所作的初步的、暫時的、不完善的說明。恩格斯說:“在達爾文以前,現在到處都只看到生存斗爭的那些人(福格特、畢希納、摩萊肖特等)所強調的正是有機界中的合作,植物界怎樣給動物界提供氧和食物,反過來動物界怎樣給植物界提供碳酸和肥料,李比希就曾特別強調這一點。這兩種見解在一定范圍內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兩者也都同樣是片面的和偏狹的。自然界中物體——無論是無生命的物體還是有生命的物體——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諧,也有沖突,既有斗爭,也有合作。因此,如果有一個所謂的自然科學家想把歷史發展的全部豐富多樣的內容一律概括在‘生存斗爭這一干癟而片面的說法中,那么這種做法本身就已經對自己作出了判決,這一說法即使用于自然領域也是值得商榷的。”①
恩格斯在這封書信中,從三個方面指出了達爾文生存斗爭學說的錯誤:其一,“人類社會和動物界的本質區別在于,動物最多是采集,而人則從事生產。僅僅由于這個唯一的然而是基本的區別,就不可能把動物界的規律直接搬到人類社會中來”②。其二,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會從生存階段達到更高的階段,那就是享受的階段和發展的階段。恩格斯說:“人類的生產在一定的階段上會達到這樣的高度:能夠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這樣,生存斗爭——我們暫時假定這個范疇在這里是有效的——就變成為享受而斗爭。不再是單純為生存資料而斗爭,而是為發展資料,為社會地生產出來的發展資料而斗爭,對于這個階段,來自動物界的范疇就不再適用了。”③其三,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歷史并不是生存斗爭的歷史,而是一系列階級斗爭的歷史。恩格斯說:“只要把迄今為止的歷史視為一系列的階級斗爭,就可以看出,把這種歷史理解為‘生存斗爭的稍加改變的翻版,是如何膚淺。因此,我是決不會使這些冒牌的自然科學家稱心如意的。”④因此,恩格斯認為:“達爾文的全部生存斗爭學說,不過是把霍布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的學說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競爭學說,以及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社會搬到生物界而已。變完這個戲法以后……再把同一種理論從有機界搬回歷史,然后就斷言,已經證明了這些理論具有人類社會的永恒規律的效力。這種做法的幼稚可笑是一望而知的,根本用不著對此多費唇舌。但是,如果我想比較詳細地談這個問題,那么我就要首先說明他們是蹩腳的經濟學家,其次才說明他們是蹩腳的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⑤
恩格斯在這封信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的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指出了消除這些危機的根本出路就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起自由人的聯合體,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恩格斯說:“但是,如果像目前這樣,資本主義方式的生產所生產出來的生存資料和發展資料遠比資本主義社會所消費的多得多,因為這種生產人為地使廣大真正的生產者同這些生存資料和發展資料相隔離;如果這個社會由于它自身的生存規律而不得不繼續擴大對它來說已經過大的生產,并從而周期性地每隔10年不僅毀滅大批產品,而且毀滅生產力本身,那么,‘生存斗爭的空談還有什么意義呢?于是生存斗爭的含義只能是,生產者階級把生產和分配的領導權從迄今為止掌握這種領導權但現在已經無力領導的那個階級手中奪過來,而這就是社會主義革命。”①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恩格斯在致朱澤培·卡內帕的信中說:“我打算從馬克思的著作中給您找出一則您所期望的題詞。我認為,馬克思是當代唯一能夠和那位偉大的佛羅倫薩人相提并論的社會主義者。但是,除了《共產主義宣言》中的下面這句話(《社會評論》雜志社出版的意大利文版第35頁),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②從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馬克思恩格斯是在研究自然界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人類解放規律中論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的,他們強調的理想社會是生態文明、社會文明和人的文明構成的整體文明和整體進步的社會,未來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然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道主義的自然主義相統一的社會。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