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農走了,這讓人很意外。
美國媒體一向喜歡用類比手法,幫助理解力欠缺的美國民眾理解某件事情的意義。對于班農,他們用得比較多的比喻是“特朗普背后的男人”“白宮的影子老大”,還有人稱他為“班農總統”,《時代》周刊甚至給班農冠上“大操縱者”名頭,暗指特朗普是班農的傀儡。中文媒體的比喻就比較直接了:“特朗普的師爺”。
當然班農是有正式職務的,叫做“白宮首席戰略師”,一個有點奇怪的名字。班農是特朗普背后的男人,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與特朗普,十分地意氣相投。
班農曾經是右翼新聞網站布萊巴特新聞網的執行主席,在認識特朗普之后,兩人一見如故。特朗普幾次到班農那里接受采訪,布萊巴特新聞網一直全力支持特朗普,特朗普經常引用和轉發該網站的報道。布萊巴特新聞網的核心觀點就是共和黨精英已經在移民和貿易兩大問題上背棄了美國工人,這幫助特朗普贏得了黨內選舉。2016年8月,在獲得黨內提名后,特朗普正式聘請班農出任他競選團隊的首席執行官。
加入特朗普競選團隊前,班農因為與縱容種族主義和排外思想的“另類右翼”關系密切而遭到批評。不過,極端保守陣營支持者是特朗普大選中重點爭取的對象,班農為特朗普贏得這個“大票倉”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因此被視作“功臣”。特朗普勝選后,班農隨即被任命為總統首席戰略師,并推動了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打壓移民等頗有爭議的政策,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背后推手,就包括班農。
班農為特朗普出了不少主意,但是“功高蓋主”的形象也讓特朗普頗為惱怒,心生芥蒂。特別是,一些看上去頗合特朗普口味的政策,常常物極必反,更加深了彼此的隔閡。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12日騷亂過后,特朗普遲遲未能明確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被認為有班農的因素,招致輿論譴責,共和黨內也是批評不斷。外界持續施壓,要求特朗普解職班農。8月18日白宮發言人發表聲明稱,白宮首席戰略師、總統高級顧問斯蒂芬·班農不再擔任現有職務。
離開特朗普,班農是最新的一位。在這之前,特朗普政府已經接連有多名要員辭職,不少人創下任該職位最短紀錄。其中包括了白宮辦公廳主任賴因斯·普里伯斯,白宮新聞秘書肖恩·斯派塞,白宮辦公廳副主任凱蒂·沃爾什,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爾·弗林。
特朗普是在不斷的爭議聲中,坐上白宮寶座的。他個性鮮明,言語通俗,精于算計,敢罵敢恨。在慣于虛與委蛇、惺惺作態的華盛頓圈子里,他帶來了不一樣的風格,也是美國人民在對標準型政客極度厭倦之后,試圖有所改變的一個選擇。不能不說,這樣的變化還是吸引了粉絲的。比如當特朗普提出要讓制造業回歸美國之后,一些投機型企業家,紛紛站邊說要去美國投資若干個百億美元。但是,這些嘴上說說的事情,最終還得落到實處去看到效果,僅僅只是為了說個痛快,結果卻是“鏡中花水中月”,只會讓反彈來得更快。
比如讓制造業回歸美國,聽起來很不錯,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呢?美國勞動力成本,早就失去了在普通制造業中的競爭能力,除非美國人民都愿意去花貴上一倍的價格買商品,才能讓特朗普夢想成真。再比如講美國至上,也就是十分靠近班農們“另類右翼”的極端保守觀點,說出口的時候似乎很爽很能引來掌聲,但最終很可能演變成的,是極端之后的反面。就像很可能是壓垮了班農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樣的“白人至上”,這就是一個很敏感很容易走向反面的觀點。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騷亂過后,特朗普遲遲未能明確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輿論普遍理解,這是對美國立國之本的南北戰爭這樣大是大非問題的模糊。這固然會贏得一部分人歡心,甚至說特朗普本身也是這樣的觀點,但是隨之會引起的反彈或者說社會動蕩,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特朗普所承受不起的。最終,班農的黯然離去,不能不說沒有這樣的因素在內。有人評論說,班農背起了特朗普不愿背的“黑鍋”。
班農是特朗普的鐵桿兼同道,班農以及更多班農們的離去,需要看到的,恐怕不僅僅是他們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