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個全面”作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戰略布局,與當代中國的政治認同緊密關聯。當下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呈現積極的良性發展態勢,但也面臨著利益認同、制度認同、意識形態認同等方面的現實挑戰。基于利益、制度、理念是政治認同達成的基礎,必須注重以“四個全面”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實現利益認同;以“四個全面”強化制度公正與創新,實現制度認同;以“四個全面”引領價值共識,實現價值認同,以此來不斷強化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根基。
關鍵詞:政治認同;“價值認同”;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中圖分類號:D6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8-0024-04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風險社會視域下當代中國道德失范問題研究”(14YJC710023);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6G012);河南科技大學2016年度人文社科高層次科研項目培育基金項目(2016-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清聚(1978-),男,河南鎮平人,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
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對于政治單位、團體的情感和心理歸屬的反映。作為聯系政治體系和認同主體的紐帶,政治認同與執政基礎密切相關,是政治體系執政的重要支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與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緊密相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提升又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推進提供重要的動力支撐。“四個全面”對于凝聚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政治權威、強化政治整合,提升政治認同具有重要價值。
一、 現實透視:我國公民政治認同的現狀
政治認同具有時代性,在不同的時期,由于社會環境、時代條件的改變,人們的政治認同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1.我國公民政治認同的良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經濟建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治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政治制度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職能得到加強和完善,公民參政議政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和規范,政治體制運作的程序性也在不斷加強,政治民主化和現代化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普遍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較高的認同度。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呈現良性和健康發展的態勢。與此同時,政治認同也更趨于自覺與理性。新中國剛剛成立時,舊社會的“負面合法性”和領袖個人魅力合法性是公民政治認同的重要來源。但是隨著時間的更替和代際的轉換,年輕一代由于不是事件的親身經歷者,情感的共鳴難以達成,人們逐漸放棄了這種建立在個人魅力和舊社會的“負面合法性”上的政治認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認同主體的主體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積極提高自我的政治知識,自覺、理性地分析政治現象,對政治體系的認同也日趨客觀、理性。人民整體的政治認同的能力和質量都在不斷提升。
2.當下政治認同面臨的挑戰。雖然整體上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呈現積極的良性發展態勢,但是伴隨著社會轉型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所擁有的共同意識呈現弱化趨勢,政治權威不斷弱化,政治認同遭遇多方面挑戰。
其一,在利益認同方面。人作為政治認同的主體具有利益追求性,是從自我的利益出發,對政治體系做出評價、產生情感與體驗的。利益是社會一切活動的現實動因。社會成員的利益滿足程度以及政治體系處理、平衡現實利益關系的能力直接影響著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度。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不斷滿足民眾的物質利益需要,但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利益差距擴大化、利益矛盾尖銳化等問題也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認同度。首先,公民的政治功效感并沒有因為經濟發展后物質財富的增加而增強,反而不公正感存在于各個階層中。這是因為人們對公正的判斷是以自己所做的貢獻與自我得到的收益是否對等來確定的。如果社會成員對于政治體系在政治活動中的業績沒有產生認同感,政治體系與社會成員之間就不能保持良性有效的互動。結果是雖然整體社會財富和社會成員的自我財富都有大幅度增加,但社會成員內心的不平衡感、相對剝奪感卻沒有減少,與此對應的是對政治體系的抱怨、不滿也在增多,整體認同度不高。其次,社會轉型期,利益關系不斷調整,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不斷進行比較,對有價資源占有的不均衡的主觀感受日益強烈,即不同利益群體普遍感受到了一種失落感和相對剝奪感,尤其是底層弱勢群體十分強烈。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的人們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也更易產生相對剝奪的主觀感受。最后,在利益認同無法得以實現的情況下,“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群體事件出現的頻率不斷增加。“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群體事件往往以政治體系為目標,破壞政治體系的形象,削弱其執政的合法性。“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群體事件從利益分化、主體權利意識強化的側面反映了當下利益認同遭遇的挑戰。
其二,在制度認同方面。政治制度是政治體系基于政治系統正常的運作在政治體系與社會成員之間確立的規則與約束,其目的在于維護自身的統治。故政治制度與政治認同有著天然的聯系。政治制度認同體現了社會成員對既定政治根本制度和具體政治體制的情感傾向性及行為依從性。制度建設是我國黨和政府始終關注的重要內容,在不斷健全和完善各種制度的同時,也注重制度的科學性、公正與創新。但是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人們的制度認同。如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人們政治參與的渠道不暢通且制度化程度較低,致使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不高,政治參與度較低。誠然,當民眾在現有的政治體制內,其合法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有效的實現時,就會弱化對制度權威的信賴,進而對制度制定的政治體系不信任。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克羅齊認為:“變革產生了日益提高的期望,而變革的必然有限的結果卻不能使這些期望得到滿足。一旦人們認識到事情可以變化,他們就不能再像從前那樣輕易地把他們現實條件的基本狀況看做是理所當然的了。”[1]因而,當民眾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感受權利、機會、結果的不公正難以克服,自我利益訴求難以實現時,作為約束與規范的政治制度的功能與權威性不斷弱化,來自制度認同方面的挑戰也就難以避免。
其三,在意識形態認同方面。意識形態與政治認同具有天然的聯系。雖然人們對意識形態做了不同的解釋,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意識形態作為政治體系深層的理念基礎,能夠“喚起并維持個體或團體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2]以此為政治體系的統治尋求合法性根據。當前,社會轉型帶來了社會的急劇變革,利益、價值觀的多元化使思想領域的融合與沖撞不斷強化,人們對主流意識形態呈現虛假認同或反向認同的傾向,理論認同與實踐認同脫節,實用主義思想嚴重。其結果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不斷弱化,不能有效地引導人們的行為,不能有效地對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在觀念上進行合理的論證和闡釋。各種西方思潮披著形形色色的外衣與馬克思主義爭奪陣地、爭奪話語權。主流意識形態弱化既與客觀的社會環境有關,也與人們的主觀認知有關。首先,立足于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實踐來看,現實中社會主義的各個方面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所設想的社會主義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同。雖然這些不同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不同國家客觀實踐相結合的必然產物,但是人們要么認識不到,要么不了解反差出現的客觀原因,從而疏遠甚至否定社會主義。其次,在以往的意識形態宣傳中,忽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的國情,馬克思主義過多地局限在學術研究的圈子里,與群眾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且過于強調意識形態的理想境界,忽視其現實性,從而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不良認識。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遭遇多元挑戰。
二、生成要件:政治認同的達成基礎
政治認同的生成是政治體系和社會成員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的產物。其生成要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從政治體系治理的有效性獲得的政績基礎;二是保證政治體系運作與社會成員遵守的制度基礎;三是個體的價值觀與政治體系主導的價值規范一致基礎上達成的意識形態基礎。
1.利益基礎:政績的有效性。利益作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的需求的滿足,其實質是主體與對象之間矛盾關系的反映。政治認同作為認同主體對政治體系情感或意識上歸屬的反映,其實質是社會成員之間及社會成員與政治體系之間復雜的利益關系在現實政治生活的反射。主體對于政治體系的認同也是以政治體系是否滿足了其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現實生活中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等利益問題都會影響原有認同的維系,改變原已確定的認同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政治體系的統治績效即其在治國理政中的績效及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對個體利益的滿足度,是政治認同實現的績效基礎。這是基于發展創造物質財富來不斷滿足社會成員物質利益需要從而獲取認同的,是一種事實性認同資源。雖然提高統治績效、滿足社會成員的物質利益能獲得認同,但是社會成員對于政治體系的認同還受其他非物質因素的制約。單純的把政治認同建立在政績的基礎上會出現政績困局。顯然經濟發展而產生的物質績效不是政績的唯一因素,還包括為社會成員提供安全與秩序的穩定績效和社會成員在擁有公民權利、社會權利、政治權利有效性的公民資格績效。
2.制度基礎:制度的公正性。制度是政治體系制定的旨在約束政治體系和社會成員的各種規則、規范。現代社會的政治認同問題與現代的社會制度密切相關。在社會轉型期,契約認同逐步代替了傳統簡單的認同,也使由契約而形成的制度在政治認同的養成中的地位日益顯著。政治認同的獲得總是離不開相關制度的保障。一方面政治體系的正常運作需要遵循制度,需要制度保障其獲得合法性;另一方面,認同主體需求的滿足、利益的維護也依賴于制度的有效性。李普塞特指出:“任一民主國家的穩定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也取決于它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與有效性。”[3]公正有效的制度是維護認同主體利益與需求的保障,認同主體只有認可政治制度,并自愿遵守和維護政治制度時,才會產生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認同也才會實現。良好的制度設計能夠為認同主體提供廣闊與良好的認同空間,為政治體系及其運作提供合法性認可與支持。制度也是良好政治秩序的維護者。制度公正與否直接影響著制度作用的發揮。不管是制度在制定時的本身的公正,還是制度在運作過程中的具體的公正,都有助于克服和規范現實中道德非理性和非制度化的行為。當然,制度公正的維護也離不開認同主體對制度的自覺創建和更新的過程。
3.理念基礎:意識形態的滲透性。法國哲學家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識形態原理》中最早使用了“意識形態”一詞。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時不斷豐富 “意識形態”的內涵。《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意識形態是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和觀點的表達形式,它以表現、解釋和評價現實世界的方法來形成、動員、指導、組織和證明一定的行為模式或方法,并否定其他一些行為模式和方法。”[4]作為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與政治有著必然的聯系。意識形態一方面是政治體系合法性的理念基礎、觀念的支撐;另一方面,意識形態的社會政治綱領性特征使任何政治活動都離不開它,都需要意識形態為其提供理念的支撐。意識形態是作為一種“散布性支持”和觀念系統發揮作用,通過塑造和改變社會成員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以使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系所主導的價值規范相一致,以獲得對政治體系合法性的自愿認同。一方面,意識形態作為政治認同的理念基礎,通過潛移默化的傳播與教化,能夠將政治體系的主導價值觀內化為社會成員個體的價值觀,為政治認同的獲得提供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意識形態能夠為政治體系提供道義上的支持,通過不同途徑的政治社會化方式,將政治統治轉化為社會成員的政治信仰和自覺義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沖政治運作過程中的過失。
三、強基路徑:政治認同的“四個全面”觀照
基于“四個全面”與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內在關聯,依據對政治認同生成要件的剖析,化解當下存在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弱化、制度認同削弱、政績困局明晰化等問題,體現治國理政新思路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當前化解矛盾、提升認同度的核心引領。
1.以“四個全面”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實現利益認同。治理績效不斷提升下對人民利益訴求的不斷滿足,是政治認同得以確立的物質基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堅持以人民為價值主體,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提升治理績效、化解民生難題、實現人民幸福提供了內生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關注民生的改善。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貢獻者,理應是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主體地位的保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領域是改革的著重點。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強調利益的共享,以不斷健全的制度體系來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的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是保障人民主體權利的重要手段,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在法治的各個環節體現人民的意愿,使人民的基本權利在任何時候不受侵犯。全面從嚴治黨是化解民生難題、達成利益共識的關鍵。全面從嚴治黨是要對黨員干部從嚴要求來保證黨對人民利益維護的正確引導。
2.以“四個全面”強化制度公正與創新,實現制度認同。制度的公正與創新能夠為政治認同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持。制度是政治秩序的支撐力量和政治生活的規制力量,“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制度的公正與創新不斷創造條件,關注制度的公正與制度的創新是“四個全面”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這里強調的是不讓一人掉隊的覆蓋所有人群的全面,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所有領域的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共享,滿足不同階層對利益的追求,不能使人民群眾與其創造的利益相分割。特別是農村、農民、中西部偏遠地區群眾等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促進社會公正,維護和保障人民的利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目的。破除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頂層設計,建構推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關聯性、耦合性強的規范、有效的制度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社會公正的根本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制度等都需要法律予以確認、規范,并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公正一直是執政的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黨的建設與公正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連,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為確保黨的執政地位提供制度保證。在當代中國,黨的廉政建設和政黨倫理建設等黨建工作對于公正、創新的制度建設具有重要影響。
3.以“四個全面”引領價值共識,實現價值認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滿足社會成員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決定著社會成員的利益選擇,引領著其行動方向,是社會成員由群體狀態下依附性個體走向聯合狀態下自主性個體的價值期待。“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實踐和客觀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堅持和繼承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最新表現形式。“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的社會成員,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對多元價值觀的比較、甄別而最終達成的合理訴求和價值共識,必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深入中國社會生活深層結構的政治價值觀。客觀現實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著眼點,堅持“全面”的總原則,明確了“建成”“深化”“依法”“從嚴”的總要求,科學闡明了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和工作布局,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敢于擔當的精神,具有鮮明的價值功能,不僅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整合力量、凝聚共識,也有助于社會成員價值觀念的塑造,推進對政治權威的遵從信任,進而影響著社會成員對當下所處的政治體系的認識和態度,生成政治認同的觀念動力。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的價值共識下推進政治信任的達成,是社會成員對于政治體系如何基于社會成員的期望而運作的基本評價,是自愿地達成,是對政治體系的一種隱性支持。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克羅齊.民主的危機[M].馬殿軍,黃素娟,鄧梅,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86.
[2][德]馬克斯·韋伯 . 經濟與社會[M].林榮遠,譯 .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239.
[3][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 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 張紹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47.
[4][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45.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