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雖然八破圖獨具一格,但遺憾的是,這類畫作一直被美術史主流忽略。
七八月間在美國,主要在東海岸,去了波士頓、紐約和普林斯頓等地。可惜錯過了大都會博物館的大展《帝國時代:中國秦漢藝術特展》,但讓人高興的是,看到了三個有關中國藝術的別具特色的小型展覽:波士頓美術館的“抱殘守缺:中國八破圖”,大都會博物館的《圖示與言傳:說故事的中國畫》,還有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的中國書法展。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的書法展最直接了當,其中的招牌展品是王羲之的《行穰帖》,其他還有趙孟、黃庭堅、文征明、宋高宗等書法精品。大都會的《圖示和言傳》,通過12世紀到現代的60余件作品,探討畫家如何利用圖像和文字敘說故事陳述觀點,八間展廳各有主題,包括歷史、時序、戰爭、行旅、佛教、儒家、親情、友情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軍事展廳,講述的故事是乾隆平定西北邊陲的戰役,其中有一幅當時參與戰役的乾隆頭等侍衛占音保的御制肖像,還有郎世寧等繪畫、被送往巴黎皇家作坊刻印的銅版畫(共16幅,分批展出),配以與肖像畫及銅版畫上非常相似的清代馬具和武器,這些展品來自大都會博物館的三個部門(東方部、版畫部和兵器部),可見雖然同為大都會館藏,三個部門的不同藏品因為能夠講述同一個故事而湊到一起,竟然也是稀罕事兒。
三個展覽中,讓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波士頓美術館的《抱殘守缺》。早在十余年前,就看到過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王超創作的木刻版畫《錦灰堆之八破圖》,王超是我的多年好友,也是我所供職的木版教育信托所收藏的重要藝術家之一,所以,在展覽上看到他的這幅版畫,就像在異國他鄉不期遇到老朋友。
何謂“錦灰堆八破圖”,查查度娘,就能知道:“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現在明代的鼻煙壺上,它非常真實地描繪古代文人雅士書房所常見的雜物,如:古舊字畫、廢舊拓片、青銅器拓片、瓦當拓片、蟲蛀的古書、廢棄的畫稿以及扇面信札等。這些雜物件件呈現破碎、撕裂、火燒、沾污、破舊不堪的形狀,給人以古樸典雅、古色古香、雅氣橫生、耐人尋味的感覺。”
展覽陳列40余件展品,有掛軸、冊頁、瓷器、鼻煙壺等。其中32件來自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館藏,其他借自美國及亞洲的博物館與私人藏家。展覽名字取自展覽中陳炳昌的紙本扇面《喜居陋巷》(1945),作品上鈐有“抱殘守缺”一印。
這個展覽的準備歷時四年,策展人白鈴安(Nancy Berliner)是哈佛大學藝術及建筑史的學生,上大學時偶然在臺灣的舊貨市場發現八破圖,覺得有趣,就去問了很多人這是什么東西,但幾乎沒人知道,也找不到有關八破圖的文獻。后來在北京找到一些老專家,他們告訴她這是八破圖。從那時起,她就陸續進行研究,并為博物館進行收藏,三十年后終成正果。
她說雖然八破圖獨具一格,但遺憾的是,這類畫作一直被美術史主流忽略,中國博物館中也很少收藏八破圖。其實,八破圖的存在給了人們一個重新審視中國繪畫的機會,她認為八破圖類似西方波普藝術中的拼貼畫(collage),她自己也曾創作拼貼畫, 非常具有現代感。她說:“我想給人們提供理解中國美術的新角度。中國正統美術史有時比較狹窄,很多東西都不包括在內,但這些東西仍一直存在并很重要。八破圖很幽默,很有創造性。八破的審美在當時很流行,也被大眾文化所接受,陶瓷上面有八破的圖案,是很好的證明。”
從博物館中,把王超的版畫拍了照片發給他,沒想到他竟全然不知這個展的存在。他說八破圖比較盛行的時代是民國時期,它們和宋明時代就流行的博古圖非常像,肯定是受到青銅器的全形拓的影響。從博古談到波普再到八破,我倆驚詫這三個詞經他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出來,竟然那么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