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言
1957年,錢學森回國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控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個獎項后來有了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萬元獎金。在上世紀50年代,1萬元獎金并不是個小數目。
但錢學森并沒有拿來改善條件,而是馬上購買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5年后,他連本帶息拿到約11000元。
這筆錢最后仍沒入錢學森的口袋。彼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創辦,錢學森是近代力學系主任。他把錢捐給學校,希望用于購買教學用品。
其中還有一件趣事。1961年,錢學森給學生上《火箭技術概論》。他告訴學生,上這門課要人手備一把計算尺。上過幾次課后,他問助教,同學們做一次作業,平均要花多長時間。助教只管批改作業,被他問住了。
了解完情況后,助教的臉就耷下來了。錢學森說,我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難度上,都不至于讓學生花這么多時間。這肯定是教學環節出了問題。
助教又去調查,才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同學,由于家庭貧困,沒有能力購買計算尺。錢學森隨即讓學校從捐款中拿出三分之二,給每個學生買了一把計算尺。當時,買一把計算尺的錢約是一位大學生一個月的伙食費。
這些故事是錢永剛后來從母親蔣英處獲知的。“這反過來告訴我,一個人做點好事,不值得吹噓。”錢永剛說,父親用行動向他表明了,一個人對國家、對名利的基本態度。
自由發展
常有人問錢永剛,“科學家”父親、“藝術家”母親如何管他的教育。
“‘作業做完了沒有?‘明天的考試有沒有復習?”這些話,他們都不問。”錢永剛認為,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錢學森在家時,有空就看書,夏天的時候,就邊扇扇子邊看書。
受家庭影響,錢永剛自幼也愛讀書。小學二年級時,不過識得幾百個漢字的他,便天天抱著字典讀小說。
家長會上,老師夸錢永剛好讀書。蔣英聽了很高興,回頭給兒子零花錢的時候,總是很痛快,有時甚至還多給一些。“她知道我不會亂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
上初中時,適逢暑假,錢學森把錢永剛叫到身邊說,書架上不是有套《十萬個為什么》,咱們定個計劃,玩半天,看半天,每天讀40頁,遇著問題做個記號,有空了我給你說說。
錢永剛捧起這套科普書,才發現不像讀小說那樣輕松,一天讀一二十個問題,常有不懂的地方,只好硬著頭皮往下讀。
錢學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檢查錢永剛的讀書情況。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閑,晚飯后,他往沙發一坐,問錢永剛書看得如何。
“我趕快讓他看我做的標記。一個暑假讀下來,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這就是他對我讀書的推動。”錢永剛說。
如沐春雨
時間一久,錢永剛才發現,父親給他解答問題時,不像上課老師那樣事無巨細。“每個問題,他就幾句話,把關鍵講好,你自己再去思考。”
錢永剛對此有個模糊的印象,最后是《科技日報》的一位領導跟他分享了父親的一個故事,才解開了他多年的困惑。
這位領導年輕的時候,曾向錢學森請教困擾已久的問題:如何用簡短的語言區分大師和教授的差別。
錢學森一聽笑了,答道:“這個問題我這樣看,你聽聽有沒有道理。如果你就科學上的某一問題請教一位大師,他從辦公室走到辦公室的門口,就會告訴你答案,但如果是教授呢,可能講三個小時,還沒有回答完。”
江南錢氏人才濟濟,代代有名人。他們的老祖先吳越王錢镠留下的《錢氏家訓》,傳誦至今。其中寫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錢永剛認為,《錢氏家訓》的核心是兩點,一是“要有為”,二是“守底線”。“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家的家訓,那應該就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了。”
“一個好的家風就像春風、春雨,你不覺得它在一件事上對你有多大影響,但隨著時光流去,影響積累,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錢永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