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懷琴
【摘要】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針對當下社會出現個別誠信缺失等問題,應盡快著手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其中,提升個人誠信是基礎,加強各級地方政府誠信是重點,夯實企業誠信是核心,推進司法誠信是保障。
【關鍵詞】制度倫理 社會誠信 約束機制 【中圖分類號】D648.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了個別誠信缺失等問題,這不僅會加大社會運行成本,引發社會信任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和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鑒于此,我國社會治理中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認識到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性,把其上升到重振民族士氣,重拾道德人心,早日實現中國夢的高度上來。在構建社會誠信體系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物質基礎,以公正的政治制度為重要保障,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推動我國現代化事業蓬勃發展。
以制度倫理解析社會道德失范原因
誠信作為道德的特質,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重要內容,對國家現代化的實現起著不可或缺的制度倫理保障作用。
數千年以來,古代中國一直把“心性為本根”作為分析社會道德現象的思維框架,借助思想、文化來解決社會問題。相反,制度倫理始終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在現今社會生活當中,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只要對人們在思想上進行道德啟蒙及宣傳教化,通過對人們內心感召和心靈呼喚,可使中華民族克服積弊,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國家現代化建設之中。當然,這種說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目前的形勢下,僅從思想觀念上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實際上,要想實現國家現代化,就必須將治國理政視野投向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上。尤其是現代化實踐經驗告訴人們,制度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社會治理實踐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扮演著綱舉目張的角色。在社會誠信體系構建中,要想實現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就必須換取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即從制度倫理視角去研究誠信問題。關于制度倫理的定義很多,其中一種說法是“對制度的倫理分析”。從制度倫理的角度來看,解決社會道德失范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將研究社會道德建設的單一維度,投向道德和制度的兩項維度上來。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提升個人誠信是基礎
誠信作為社會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重要機制,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發揮著制度性保障功能。因此,下大功夫從加強誠信主體建設入手,是有效解決社會誠信問題的關鍵。
個人是構成社會誠信體系的最小單位之一。盡管社會整體道德水平高低并不是單個道德水平的簡單相加,但至少與社會成員道德水平形成了一種正相關的內在聯系。因此,在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中,不斷提升個人道德水平就顯得尤為必要,具體如下:
一是深刻認知和汲取我國傳統文化精髓,讓其成為提升個人道德水平的價值基礎。在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做人之道,如以誠相待、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理念,這些理念具有極大的社會教化功能,值得新時代的人們去繼承并進一步弘揚。二是強化對公民的培訓教育,發揮大眾傳媒的教化作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意識水平。首先,要使全社會人人講誠信變得可能,執政者先得講誠信,黨員干部亦是如此。其次,有必要加強對全民進行誠信意識培養。有效借助互聯網這一新型電子媒介培養全民誠信意識,為社會誠信體系構建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三是制度正義是個體誠信行為選擇的前提與保障。在生活中,為了降低人們在救助中的道德風險和成本,相應的激勵機制也應被系統配套。實際上,個體誠信在生活中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激勵,關鍵是看這個激勵機制本身是否具有正義性,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樣,“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那么什么樣的激勵機制才是一個具有正義性的制度呢?首先,激勵機制應當能夠為公眾所認同。其次,這種激勵機制以價值合理性為前提,反之,這種激勵機制會因遭到公眾的排斥而失效。四是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誠信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相處的最大公約數。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并使其發揮功效,完全離不開社會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動。首先,各級地方政府要為個人誠信體系的建設搭建平臺,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頒布公民誠實守信的基本準則,在重點社會領域建立個人誠信記錄、完善個人信用信息、保護公民個人隱私權等相關機制。其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是培養個人誠實守信的“主戰場”,一定要將誠信教育作為其教學內容的重點,學校要建立學生誠實守信檔案,把個人誠信記錄作為學生升學 、評優、評先、助學貸款與保送,以及免推深造等重要的考評依據,明確將考試作弊、不端學術行為,以及偽造任何證書、證件等行為記入個人誠信檔案,并以此為據作為個人一生的通行證。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加強各級地方政府誠信是重點
各級地方政府作為社會誠信體系構建的重要主體之一,強化其公信力,是各級地方政府取信于民的關鍵一環。公眾對各級地方政府滿意度與信任度的認可性,完全取決于各級地方政府公信力水平的高與低。各級地方政府公信力水平越高,越能贏得公眾擁護和支持,越能提升行政效率。相反,各級地方政府公信力水平較低,容易導致公共政策執行不暢,以及管理運行成本增加。因此,必須加強各級地方政府誠信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采取相應措施,具體如下:
其一,各級地方政府帶頭講規矩,構建法治政府是關鍵。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個別地方政府行政行為之所以不規范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具體的行政制度缺乏,從而導致了黨員干部行政行為的隨意性。因此,要破解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各級地方政府完善其行政制度,且一言一行在法律法規監控之下,帶頭在全社會講規矩。其二,打造“透明”政府,實行政務公開。各級地方政府要獲得公眾對其支持和信任,必須將自身打造成“透明”政府,實行政務公開,讓媒體與公眾了解各級地方政府的每項重大決策,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能夠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級地方政府不誠信行為的發生。其三,堅持權責統一原則,構建問責機制,強化權力監督制度,不受監督的權力是腐敗的權力。因而,只有實現有效的同級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把多種形式、多種方式的監督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強化對各級地方政府失信者的問責與懲罰力度,構建一個守信者益、失信者罰的社會誠信機制。其四,通過憲政制度對各級地方政府的公權力進行制約。要確保各級地方政府誠信得以真正實現,就必須對各級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公權力進行有效制約。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夯實企業誠信是核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社會誠信體系的核心主體之一,對于維持社會穩定及正常運轉發揮著巨大的促進或阻礙作用。近些年來,在功利主義驅使下,不誠信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多,尤其是食品行業的安全問題引起人們普遍擔憂,這不僅導致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留下了不良的失信形象,還嚴重損害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因此,有必要從制度倫理角度對企業誠信行為進行規制,具體如下:
第一,規范企業入市標準,準許入市之后對企業進行跟蹤,根據企業是否誠信納稅,對其所生產的產品質量及安全問題進行重點抽樣檢驗。第二,通過構建企業誠信懲戒機制,對做得好的企業公開進行獎勵,開展廣泛宣傳,而對不守信企業進行重罰,并吊銷其營業執照。長期以來,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下,我國對失信企業懲治乏力,致使相當一部分失信企業被處罰后仍然死不悔改,故伎重演。因此,我國應該加大對失信企業的處罰力度,在全社會樹立誠信有獎,失信受罰的鐵律,若企業一旦失信,讓他們永遠不能再踏進市場半步。第三,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開展行業自律活動,堅決打擊行業內部制假、售假的生產經營活動,杜絕一切假冒偽劣產品,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行業聲譽,使百姓切身利益不受侵犯。因此,企業自身應當建立誠信經營的管理規章制度,通過制度來規范其成員的行為,企業一旦有出現違反制度的行為,必須加以嚴懲并確保制度的貫徹執行。我國著名企業海爾的總裁張瑞敏先生曾經為了維護企業誠信經營,就發生過怒砸不合格的冰箱一事,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了廣大員工,誠信不僅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命脈和根基,更是對社會的一份重大責任。
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推進司法誠信是保障
一個社會要平穩、有序運行,必須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為前提條件。司法作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是促進社會誠信構建的重要保障,是確保公眾幸福,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底線。若一個社會的司法公信力缺乏,必然會導致公眾最基本的生存與安全感缺失。因此,要高度重視在構建社會誠信過程中的法治建設,依靠其實現社會的公正與穩定,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樹立起基本的社會信任感和安全感,具體如下:
其一,司法機關作為制裁違背誠信行為的實施者和保障公眾利益最終得以實現的守護者,為了有效解決社會矛盾與民事糾紛,在審判定紛止爭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法律法規程序實施的正當性與公平性,真正實現司法程序的正義。其二,通過誠信司法的示范效應,引導公眾樹立誠實守信的價值觀,對社會活動進行規范指導,讓守信的人更守信的同時,也讓失信者為失信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其三,廣大的司法工作人員必須把執政為民、立法為公作為職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司法公正作為工作的首要職責,把勤政廉潔作為工作的基本行動準則。并在司法訴訟過程中,立足于事實,做到有理有據,使不同種類的社會矛盾與民事糾紛,通過公正的司法途徑得以妥善解決,從而在穩定社會秩序的同時,也起到了維護社會誠信者正當權益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司法的裁量過程和結果不僅會得到民眾的支持、認同與信賴,而且司法工作人員的“公仆”形象,也會在民眾心目中逐漸得以樹立。其四,司法誠信在社會誠信體系構建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與其他的誠信構建主體相比而言,不僅是社會良心與正義的底線,而且在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中,司法誠信形成了一個“源”與“流”的關系,司法誠信好比是水的源頭,而其他主體則是水的支“流”。換句話說,司法機關或其成員應當在司法活動中最講理、最守信、最公正,但如果事與愿違的話,公眾不僅不能對未來的社會行為進行正確的預期,而且司法誠信作為實現社會利益公平正義的底線,就成為一句空話、大話。因此,有效強化與規范司法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就必須要構建社會誠信的制度規則,夯實司法誠信這一重要的行為保障。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基金重點項目“誠信制度內化為公民規范信念與行動自覺的機制、路徑與保障研究”(項目編號:15AZD01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高兆明:《道德失范研究——基于制度正義的視角》,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責編/陳楠 肖晗題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