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課堂是基于學生生命發展,喚醒學生智慧、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課堂。智慧美術課堂離不開探索智慧學習環境,研究智慧教學模式,運用智慧教學策略、方法,但更需要關注學生的美術課堂作業。
美術作業是美術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也是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技能掌握的具體體現。美術教學注重實踐和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作業設計與展評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學生在美術課堂的欣賞環節聽得輕松,賞得愉悅,而在作業環節卻因為原有基礎、能力的差異和對課堂知識理解的參差不齊,呈現令人歡喜令人憂的局面。
下面筆者就“高中美術如何提高學生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美術作業
1.與時俱進,設計學生主動參與的美術作業
學校的“云課堂”為學生進行“數字繪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課堂上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我們在每一臺平板上安裝了三種不同的繪畫軟件:Doodledroid、ink、Paperless。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軟件進行創作。另外,學校屬于歐式風格,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自然資源,結合“云課堂”特色開展“數字繪畫”寫生教學活動,讓學生嘗試用平板進行寫生創作。在學生寫生過程中,教師不指定作畫的內容,不加束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解,體驗數字美術所產生的愉悅情趣。
“數字繪畫”作業不需要學生帶畫筆、畫紙等工具,每個學生“輕松上陣”,大大縮短了學生創作一幅畫的時間。課堂上,不管學生繪畫水平如何,只要手指輕輕一點,總能畫出些什么,而且藝術效果非常獨特。學生對這種富有創意的作業方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對創作不再有畏懼感,也不再有失落感。
2.不斷創新,設計能激發學生創造意識的作業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創意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痹趫探倘私贪娓咧小睹佬g鑒賞》課時,筆者嘗試在每一個單元的主題教學中都能根據本節課相應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個動手實踐的創意作業。
每個單元設計的實踐活動,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能訓練或是隨便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完成即可。在設計活動時,筆者更關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在上《傳統藝術的根脈—中國古代青花瓷藝術》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創意作業:對青花圖案進行再創造,設計一件生活用品。這個實踐活動重點不是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青花畫法一筆點劃、雙線勾勒、濃淡分水等技法,而是側重學生對青花圖案的再創造,并且能用再創造的青花圖案去裝飾自己設計的一件生活用品。在這個實踐活動中,有三個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地方:①再創造青花圖案;②設計理想的生活用品;③用設計的青花圖案來裝飾生活用品。在確定了整個活動的創意側重點之后,筆者建議學生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最便捷的工具—藍色水筆或藍色圓珠筆來模擬原始青料設計青花圖案,學生最后完成的作業讓筆者驚嘆于他們的設計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他們用自己再創造的青花圖案設計了軟硬兩種不同的青花用品,作品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有的學生再創造的青花圖案融入了民間的剪紙、年畫元素,富有傳統特色;有的同學再創造的圖案加入了卡通畫的元素,很萌;有的同學設計的青花圖案帶有濃濃的裝飾味道……
下面將學生的部分作品呈現如下:
二、積極探索多種學生作業評價方式
1.用賞識的眼光評價學生的作業
筆者的點評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把這堂課取名為“妙筆生畫”(盡管學生的作品良莠不齊,而且大部分學生的作品存在問題)。接著,用60%的時間點評學生的優秀作品,在點評過程中先對學生的作品給予肯定—擷取學生作品所表現出的各種風格特點,從5個不同角度分析學生的這些風格,如有輕松的、有空靈的、有大膽的、有創意的、有水韻的。然后從同樣的5個角度去分析具有相同風格的大師的作品,讓學生理解大師是如何來觀察表現的。最后,用40%的時間分析學生作品的不足,把修改過的學生作品和原作品比較,讓學生知道如何取長補短。
學生在這堂課上更多地看到的是自己的成就,感受到老師用欣賞大師的眼光在欣賞自己的作品,對老師的點評很感興趣,上課的積極性很高。在以后的作業中,學生將敢于下筆,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
2.充分利用展示功能評價學生的作業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學校主要采用下列不同的形式展示學生的作品:①將學生的作品(標注好姓名、班級、作品名稱)裝裱在鏡框中,懸掛于學校教學樓、圖書樓、行政樓大廳,進行展示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受到老師的重視,對選出的優秀作品給予一定的物質、精神鼓勵(如圖一所示);②將學生的作品上傳到校園網或其他教育網站接受“社會評價”(如圖二所示);③制作展板及時展出學生的作品(如圖三所示);④向校報或其他報刊推薦刊登學生作品(如圖四所示);⑤把學生的作品用在學校對外宣傳資料上(如圖五所示)。
在生活哲理漫畫課上,筆者嘗試對學生前一次的作業進行“美圖”,并把“美圖”后的作品和美圖前的作品相比較,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很驚喜地發現原來自己的作品通過修改可以變得更完美,從而很樂意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一種新的審視。他們帶著贊賞的目光,發現自己作品的優點和不足,取長補短,積極思考使自己作品變得更加完美的方法,不斷嘗試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以期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筆者認為,學生對待作業的這種不斷求新、積極進取的態度源自“美圖”這一獨特的評價方式,這也正好符合新課程背景下正面教育的初衷。
當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美圖,并不是否定學生第一次的創作成果,也不是“改頭換面”地任意處理,而是在肯定原作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美化、加工,從而產生更符合審美需求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