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靈+劉萬清
摘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手指的動作越復雜、越精細,就越能夠刺激大腦皮層,促進大腦發(fā)育。而幼兒園的園本特色活動《快樂紙藝 綻放精彩》,正是順應了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在撕、折、剪、貼、畫、拼、等多種活動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及實際能力自由地進行紙藝創(chuàng)造活動,并且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智慧 指尖 精彩 創(chuàng)造
3~6歲的兒童喜歡用手去征服環(huán)境,使用工具,嘗試著自己去實地操作。這一切與他們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慧有密切關系。現將做法介紹如下。
一、興趣引入
1.環(huán)境熏陶,激發(fā)幼兒對紙藝活動的興趣
“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因此,創(chuàng)設一個能充分滿足幼兒探索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為了激發(fā)幼兒對紙藝活動的興趣,我們注重為幼兒創(chuàng)設富有情趣的紙藝作品環(huán)境:沿著一樓墻面,設置了紙藝長廊,由孩子和老師將幼兒每次的紙藝特色作品布置于走廊進行展示,打造成一道流動的風景。在一樓,紙條編織的作品、折的紙盒;利用廢舊紙箱裝飾的動植物頭飾琳瑯滿目,增加了幼兒藝術欣賞的空間,點綴了樓梯環(huán)境。在二樓,處處懸掛著紙杯花、剪紙作品、紙扇裝飾的竹框,讓孩子感受濃郁的藝術氛圍,在欣賞和品評中獲得美的體驗。二樓拐角處的紙藝展區(qū),更是師幼作品精華所在:各種各樣的立體紙藝、利用三角插拼成的形態(tài)各異的天鵝,花瓶、雕刻作品《紅紅的大福字》《活蹦亂跳的魚兒》;利用廢舊紙箱制作的充滿農村特色農家樂作品:《爐子》《鍋罩》;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在走廊的墻壁上,教師精心制作的衍紙作品和剪紙作品交叉輝映:梅蘭竹菊、荷花,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展現自如,激發(fā)了幼兒動手創(chuàng)作的欲望。
2.導入多樣,加深幼兒對紙藝內容的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導入方法上,教師運用“猜謎語”“念兒歌”“講故事”“變魔術”等形式,以激發(fā)幼兒的紙藝活動的興趣。如折“小兔”時,先讓孩子猜謎語:“紅眼睛,白皮毛,長耳朵,短尾巴,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幼兒在猜謎的同時,加深了對“兔子”形體特征的理解,對紙藝活動內容的學習大有益處。選擇紙藝活動內容要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比如,卡車、輪船,小貓、小狗,鋼琴、燈籠,讓孩子們既熟悉又有造型的欲望。
二、技能指導
1.基本技能學習
在集體紙藝教學中教師主要教給幼兒一些基本的技能,在活動中允許幼兒自主創(chuàng)作。并在區(qū)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不同層次的豐富多彩的色紙,為孩子們提供了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一次中班活動中,好多幼兒都搶著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太陽舉給我看,每個太陽用的紙質、制作的手法、造型都各不相同:有用蠟筆繪畫的,有用皺紋紙揉成團粘貼的,也有用色紙撕貼的,還有的是用彩紙編成辮子盤成的。可是由于區(qū)域活動中沒有老師明顯的預設內容。因此,在這樣的活動中有時幼兒往往會沒有很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但他們的興趣依然不減。在活動中他們不僅訓練了手腦,還學會了觀察、感受到了愉快、培養(yǎng)了各種能力,他們喜歡的是活動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如何。
2.重點技能教授
在重點技能教授時,由于幼兒年齡小,如果讓幼兒直接接觸那些難度大的作品,孩子經過最大的努力還達不到目標時,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心。所以,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制作一些簡單的、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作品。在活動中,我先教幼兒學習比較簡單的技能技法,再配以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更容易掌握和接受要領,而且能牢牢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
3.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為了讓紙藝活動更有層次性、趣味性,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我園選取適合的紙藝內容,反復學習、鉆研教材,確定了不同年齡段的紙藝的要求和內容。
小班活動注重激發(fā)天性,以撕紙為主,通過簡單的撕、包、搓、團、卷,把紙變幻成自己喜歡的圖形。中班活動注重融入生活。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小手兒的勁頭大了,動作協調了、靈活了。蛋糕盒、舊報紙等生活材料都成了他們手中的寶貝。王雨薇小朋友根據所要創(chuàng)作的紙藝花的大小,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的紙條,再把紙條卷成不同的圓圈做花瓣,把花瓣粘貼成一朵花的形狀,把它粘貼、固定在花桿上,再點綴上幾片綠葉,不一會兒功夫,一束美麗的紙藝花就在我們面前縱情綻放了。
大班活動注重激發(fā)想象。為了給孩子一個廣闊的空間,鼓勵他們自由想象,大膽創(chuàng)作,我們在傳授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紙藝綜合活動和立體造型活動。
三、展示交流
孩子的成功體驗源于同伴的認同與成人的肯定,為保持幼兒的永久興趣,活動室的掛飾利用幼兒作品進行裝飾:小班用卡紙、海綿紙、皺紋紙做的吊飾,美麗的“蝴蝶”翩翩飛舞;以筷子為襯托,再裝飾由孩子做的紙杯花,變成了花柵欄。中班掛著用玉米皮編制成的小物件,家長、幼兒合作編織成繩,穿掛起來,懸掛于教室的每個角落:大班掛著師幼共同創(chuàng)作的七彩紙傘、紙扇、紙盤上的窗花,一個個活靈活現,充滿立體感,教室里多出了美麗的花園、世界在這里盡情延展。
我們不僅在紙藝室、班級,還在教室的走道內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展現與交流的平臺。“瞧!我的小手本領大”欄目展示了孩子們成長的點滴。每當走在幼兒園的過道中,總會聽到孩子們自豪地對家人說:“爸爸、媽媽,你們看!這是我做的。”當他們完成一件作品后,他們會覺得無比的高興,平臺展示不僅讓孩子們多次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而且也給那些能力較弱的幼兒有了借鑒與參考的機會。孩子們在紙藝活動中需要有進一步的提高,必須有相互交流的時機,唯有發(fā)現不足才能有所進步,唯有借鑒才能有所新的創(chuàng)收。
四、創(chuàng)新提高
在紙藝活動中,我們在不斷地尋找教育契機,讓孩子在紙藝活動中,有所突破。我們找到了根源,以往最多的提示就是:看我們小朋友能不能做出和老師或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的,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讓孩子做一些生活化的東西,利用幼兒身邊的物品進行即時創(chuàng)造,如用牙膏盒能不能做不同的小筆筒?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的提示,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創(chuàng)造的是有用的東西,讓孩子感受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快樂。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現在班級里處處能看到孩子們和老師的創(chuàng)作品,如廢舊茶葉盒改裝的鉛筆桶、鞋盒制作的收納筐、紙箱做的線描畫……孩子們用著、玩著自己或和老師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別提多開心了。這也使我們深深感觸到:只有深刻了解幼兒的生活,充分研究幼兒的興趣愛好后,才會驚奇地發(fā)現幼兒常被大人們輕視的長處,并由衷地贊賞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我園的紙藝活動為幼兒搭建一個學習傳統藝術的平臺,構架起一座通向藝術美的橋梁,讓幼兒沐浴在本土化幼兒教育的陽光下,認識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我們相信,等到“紙藝之花香滿園”“智慧之花”在指尖上盡情綻放時,我們收獲的會是一個絢麗多彩、生機勃勃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葉紅.啟兒童指尖上的智慧.北京教育,2011,(10).
[2]羅寬.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中國早教網,2010-08-15.
[3]鄒怡.淺談幼兒園紙藝教育.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