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燕
摘 要:語用學家維索爾倫(Verschueren)提出了順應論,并從順應的角度闡釋了人類使用語言傳遞信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為中醫英語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將語用學理論引入中醫英語翻譯研究,結合中醫翻譯實例,主要從文化語境順應關系和語言結構客體順應關系兩個方面分析順應論對中醫英語翻譯領域的啟示。
關鍵詞:中醫英語;順應論;文化語境;翻譯研究
1 引言
語用學研究語言的理解和應用,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對語言使用的研究,注重研究不同交際語境下如何理解和應用語言,并關注實際應用中的語言及其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鑒于此,把語用學相關理論引入翻譯的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方燦,黃麗娟2009)。順應論的研究在國內已有十多年的歷史,順應論與翻譯的結合研究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筆者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大部分的相關研究集中在英漢翻譯方面。順應論在漢英翻譯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與中醫英語翻譯的結合則更少見。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并分析中醫翻譯文本,發現中醫翻譯不僅是漢英語言間的轉換,更是中西文化的滲透和融合。中醫英語屬于科技英語一種,但是與其他科技文本的翻譯有很大不同。因為中西醫學的理論體系、診治手段及術語表達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中醫英語翻譯存在許多障礙。但是也并非不可譯的。順應論為中醫翻譯開辟了新的視野,從文化語境順應到語言結構的順應的角度使中醫翻譯更好的進行跨文化闡釋,并盡可能客觀、準確地進行中醫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2 順應論的闡述
順應論,關聯論和模因論被稱為“語用學三論”。比利時語用學家維索爾倫(Verschueren)于1999年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第一次以“綜觀”為主導從順應的角度闡述人類語言的動態演變過程。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理論闡釋了人類使用語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并且深入研究了社會文化環境對人類交際的心理機制及相應過程所產生的影響,從而表明語言運用的實質(維索爾倫1999)。順應論所強調的是語言交際過程是一個持續的語言選擇的順應過程。 語言選擇有三個特性:可變性(語言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可能性,這使多種語言意義的選擇成為可能,并限定了語言選擇必須發生在一定的范圍內);商討性(這一特性指的是語言選擇是在極其靈活的基礎上進行的,不是機械的做出的。);順應性(這一特性是在前兩個特性的基礎上,從可供選擇的意義中靈活的予以變通,以適應實際的語言表達需要)。語言選擇可以發生在語音、詞匯、句法、段落、語義等語言組織的各個層面。語言使用過程需要順應語言交際的意圖和環境。而翻譯則是譯者的語言順應過程。在中醫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主動順應英語的意識形態,因為這將無形中操控著譯者的翻譯過程,從文本的語言選擇到詞匯的增刪及替換,都是順應的結果。
3 中醫翻譯的特點及問題
與西醫文本相比,中醫文本有著其獨特的特征,這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牛喘月于2004年在中醫英語翻譯的基本特點中曾總結了中醫英語翻譯的四個特征:仿造化、定義化、多樣化和拼音化(牛喘月2004)。中醫文本處處體現著深刻的漢語文化內涵,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才可以得以闡釋。例如:“天人合一”這一概念表明的是主客體的相通關系,從而決定了中醫語篇層次的復雜,進而使中醫的語際轉換文本的多層次性成為必然。中醫文本多為文言文,簡潔而寓意深刻,其所具有的“語義、語用、文化的‘高復合性”,為中醫翻譯這種跨文化語言交際所產生的文本的多元性提供了可能,并且也使譯者不能在翻譯中致力于尋求單一,永久,且靜態的文本。最終,目標語文本的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功能要依靠讀者來實現,根據目標語讀者的不同,中醫翻譯也要根據其受眾的知識水平及現實需求的異同,兼顧科學的原則,對翻譯文本的語域層次,語言模式做出順應的選擇。
4 順應論在中醫學翻譯中的應用
(一)文化語境順應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涉及的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相互轉換,而且是一種文化和認知模式的交融和植入。如何處理中醫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使目標語文本更能為讀者所接受和理解,進而增強其對中醫文化的認知是中醫翻譯研究的重要問題。傳統的中醫翻譯是 “歸化”,將其納人西方醫學范疇。這樣雖然“功能對等”,但對于有些特定語境和文化負載詞的內涵意義無法呈現給讀者,筆者將中醫翻譯分為可譯性和不可譯性兩種范疇。對于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1.可譯性
在中醫翻譯過程中,能夠找到相對應或者準確表達源語內容的語言,為可譯的內容。如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分別可譯為:inspection、auscultation、interrogation、 pulse palpation ;中醫術語 “平衡陰陽”、“固本培元”可譯為“help recover”、“help keep fit”、“restore normal condition”、“strengthen resistance”;中醫病癥 “金寒水冷”,金指的是肺,水指的是腎,“金寒水冷”表示的是肺腎虛寒,若譯為“chilly metal and cold water”,讀者將不知所云。不妨將其譯為“deficiency-cold of lung and kidney”,雖然借詞替換,依然可以實現目標語文化語境的順應,得到貼切的譯文。
2.不可譯性
不可譯的中醫文本可采用音譯,直接照搬原文等,依此來表現源語中醫文化的獨特性和不可譯性, 這同時也是對中醫文化語境的順應。如中醫的基本概念 “道”( Tao) ,“陰陽”( YinYang) ,“氣”(Qi)等均可采用音譯,因為它們是中醫研究和學科理論的基石,貫穿中醫醫理、療法、處方、藥理的始終,最能體現中醫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特質。此外,這些概念所包含的深厚內涵,及中國傳統的思維認知范式與西方大相徑庭,這是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文化思維“‘空位”范疇。如果不計后果的將其與目標文化對應,不但會影響中醫文化的傳達,使中醫喪失其原本的特色,進而導致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不健全,而且會對目標語讀者產生誤導,很可能會讓病人產生誤解,進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比如 將“氣血兩虛”翻譯為“deficiency in gas/breath and blood”。這不僅有損中醫臨床功能的應用,還會影響中醫的發揚和傳播。
(二)語言結構客體順應
維索爾倫(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使用涉及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和風格語體等。換言之,語言使用的各個層面都可以從語用學的角度加以研究(廖晶,史紅梅 2005 :167)。英漢兩種語言結構相差很大,分別屬于總結型和分析型語言。英漢翻譯過程中,對于譯文的選擇必須根據不同的語法特點,動態順應。既包含語言、語體、語碼的選擇,也包含詞匯、短語、分句、句子等語言構成成分的選擇。(方燦,黃麗娟2009:137)
5 結語
中醫表達的模糊和隱含的文化特征使中醫翻譯不同于其他的科技英語翻譯,加上英漢兩種語言的理論體系及思維表達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從而使中醫英語翻譯面臨著諸多障礙。因此,為了解決中醫英語翻譯中的各種難題,并使中醫文化和技術能夠順利的傳播,發揚和交流,讓異國人能夠通過英文譯本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中醫理論,并且相對準確的再現原汁原味的中醫文化,筆者從語用學順應論的角度分析了中醫翻譯的文化語境順應中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以及語言結構中詞匯、句法與段落的順應問題。希望能對中醫英語翻譯工作有一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 Jef. Vers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 1999
[2]方燦,黃麗娟 順應理論對英漢翻譯的解釋與啟發[J]. 翻譯研究2009(136-139)
[3]戈玲玲 順應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論語用翻譯標準[J]. 外語學刊2002(3):7-11
[4] 李剛,謝燕紅. 英譯選集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海外傳播——以《哥倫比亞現代中國文學選集》為視角[J]. 當代作家評論. 2016(04)
[5] 盧黎紅. 現代文學翻譯的異化策略與啟示[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29)
[6] 羅建周. 茅盾與現代文學翻譯批評[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7] 厲平. 中國現代文學譯入強勢文化中改寫的主體因素研究——以老舍作品的Evan King譯本為例[J]. 中譯外研究. 2013(00)
[8] 張曉雨. 從翻譯批評看中國現代文學在法國的譯介與接受[J]. 山西青年. 2016(03)
[9] 周峰. 研究探討深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關系[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2(01)
[10] 陳宏遂. 努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現代文學教改點滴體會[J]. 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7(02)
[11] 蒙靜妮. 中美現代文學發展的差異[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3(02)
[12] 過元琛. 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關系研究述評[J]. 新聞傳播. 2011(02)
[13] 過元琛. 現代傳媒與現代文學關系研究述評[J]. 新聞傳播. 2011(01)
[14] Acton,Harold.Small Talks in China. Three Seasons and Other Stories . 1946
[15] Walrond,E.Reviews of Books.Life and Letters. . 1949
[16] Yeh,Ch.Three Seasons and Other Stories. . 1946
[17] Chen,G.-M,W.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 1998
[18] Malmkjaer,K.Panel 10:Key Cultural Texts in Translation. http://ol.l41414.info/browse.php?u=YL1%2Bgmpb%2Bt%2B%2BhnQ%2BZz8byRa%2Ft5a3%2FsPIkFRaTTJGM%2Fl9iDY%3D&b=5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