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摘 要:本文以能力本位教育論,現代教學理論各流派中有關的思想理論為依據,結合課堂教學實驗,通過現狀調研、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和教學實驗等方法,嘗試性地運用健美操課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對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途徑進行研究。 根據研究結果本文得出: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中的應用,不但能夠保證學生對等級技術動作的掌握,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創編,組織以及實踐能力。
關鍵字:能力本位教育;健美操;綜合能力
1 問題的提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eatio。簡稱CBE)為進年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和課程模式。它是一種典型的“能力中心”的教育模式。意為“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該教學模式是美國休斯頓大學以著名心理學能力本位的研究是近幾年來教育界和教育哲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更好的在健美操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教學上結合素質教育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的要求來嘗試運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其目的是提高學生自我意識的開發,增強自身的主觀實踐、創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建立一種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終身體育的健美操教學模式。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天津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15級2個班的學生,每個班30名學生,其中實驗組男生16人,女生14人,對照組男生15人,女生15人。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及專家訪談法。
3 實驗設計
實驗組:在健美操教學中應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時為36學時。
對照組:按非能力本位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時為36學時。
條件控制:抽取兩個人數相等的班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分別對其水平(身體素質、身體協調性、接受能力、健美操認知水平)經同質性的檢驗認其具有可比性。在對學生測試過程中,力求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 實驗過程中,教學環境、教學總時數、教學大綱、大綱規定的考核內容四因素始終保持嚴格的一致性。
教學內容:理論部分(健美操的基本術語與基本動作、創編原則和方法、健美操的常用教學方法)和實踐部分(基本步伐動作和等級標準動作、學生創編動作練習)。
4 結果與分析
實驗后兩組學生等級套路規定動作技術成績對比結果(見表1)
從表1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學生等級套路規定動作技術的成績差異
沒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我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并沒有影響學生對套路規定動作的學習掌握。相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實驗后兩組學生創編能力的對比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均高于對照組學生在各項指標的考核中的成績,表明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培養學生創編能力效果明顯。在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課堂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們的學習心理特征,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用“創造性的教”為學生提供“創造性的學”,通過創設和誘發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追求新知識的欲望,從而自行獲取知識、運用知識,享受創編成功的快樂。
實驗后兩組學生領帶操實踐能力的對比結果(見表3)
從表3中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在領操帶操中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學生,表明通過教學實驗培養了學生領操帶操的實踐能力。
實驗后兩組學生組織合作能力的對比結果(見表4)
通過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實施對學生組織合作能力的影響調查,實驗組64%的學生能夠指導組員的操化動作,而對照組只有25%的同學能夠做到。實驗組81%的學生愿意組織學生學習和練習,而對照組只有47%的同學愿意。在合作方面和給予他人幫助方面實驗組的同學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
5 結論與建議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為理論基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創編能力、實踐能力與合作交往能力。
兩組學生等級套路動作技術的掌握無明顯差異,都能較好的掌握技術;兩組間在創編能力、實踐能力、合作組織能力測試方面,出現差異并具有高度顯著性意義,說明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運用具備可行性并具有普遍意義。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學體系的前提下實施教學中心的轉移,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知識和能力的主動構建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運動技能、創編技能、實踐技能、社會適應技能的形成與發展,有效的增強了學生對健美操運動項目的適應和把握能力,增強主體創新和競爭意識。
能力本位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尚處于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和逐步完善,不僅需要轉變相關教育主體的教育意識,而且需要一定的相關條件、環境的支持。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能力發展的不均衡性,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在健美操教學進度與內容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彈性,這與傳統教學進度的剛性規范要求存在一定的沖突,建議合理安排教學進度與內容,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服務宗旨。
教師應加強健美操教育理論的研究,不斷提高教育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創編、實踐、合作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韓慶祥.能力本位[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2].葉讕主編.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潘懋元. 高等學校教學原理與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