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結合”教學體系的構建是教育改革方面的一次重要突破,能夠及時的發現在地方史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能夠給予良好的解決,本文針對地方史“三結合”教學體系的建設進行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三結合;地方史;教學理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高等教育中設置地方史的課程,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含義,促進人文精神的培養。通過構建“三結合”的教學體系能夠進一步展現地方史教學課程的內涵,同時也能夠促進對地域文化的重視,促進地域經濟文化的建設。
1 地方史教學的重要性
1.1 提升對地方史的認知
通過地方史教學,能夠讓學生們了解到風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地區的發展歷程等相關內容,提升學生對地方史的認知程度,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國領土區域、中央政權等基本情況[1]。
通過對地方史的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不同地區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以及在不同的時期的文化特色、民族類別以及經濟狀況等等,通過進行不同時期的對比,幫助學生加深對地方史的了解和認知,同時也是對地方特色文化的一種展示,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1.2 對“通史”內容的補充
地方史也是對“通史”內容的補充,尤其是對某些地區的歷史事件、發展過程以及人物傳記方面記述的不詳細的方面能夠起到詳細的補充說明以及糾正的特點[2]。例如:在通史中關于東北區域的形成、發展等方面的內容記錄的并不多,包括在滿族統治者進入關內后,東北區域如何從沃野千里發展到百萬人口的過程,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了解,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東北區域,從而為推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重要貢獻。
1.3 提升學習的積極性
對很多學生而言,所就讀的大學與家鄉在同一區域,通過對地方史課程的學習,加深了對家鄉內的特有歷史資源了解,同時也能夠給他們一種貼切和容易親近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使得學生感覺到歷史離人們并不遙遠,從而形成良好的主觀能動性。在這種主觀能動性的促使下,學生可以到歷史古跡進行實地考察進而將所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從而獲取學習資源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歷史感的重要保證,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4 促進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
熱愛家鄉、以家鄉為榮,這是每個人心中最基本的想法,通過對地方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能夠提升學生的熱愛家鄉的觀念,幫助加深對地方歷史資源的深入了解,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還能夠通過針對家鄉中的歷史人物以及相關的英雄事跡來進行宣揚,作為自己引以為傲的對象[3]。另外,針對家鄉的贊美和喜愛也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豐富精神文化內涵,熱愛家鄉與熱愛祖國是有著必然的聯系,即熱愛家鄉是熱愛祖國的基本條件,也就是熱愛家鄉是熱愛祖國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對地方史課程的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素質,促進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
2 地方史“三結合”教學體系建設的研究
2.1 基礎知識與擴展內容相結合
在地方史課程講解的過程中,基礎知識的講解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思維輪廓,有助于進行接下來課程的學習。在進行“通史”的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地方史的基礎概念已經有過相關了解,此時應當針對擴展性內容進行主要講解,也就是說,擴展性內容是基礎知識的補充說明,有助于對地方史進行深層次的了解,例如進行湖南湘潭的地方史講解時,可以首先針對湘潭的人口、地理情況等方面的形成過程進行講解,同時也可以針對湘潭的一些有名的地理資源、經濟資源等方面進行擴展性的講解,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提升對湘潭的認知程度,而且還可以講解湘潭地區出現的毛澤東、彭德懷、齊白石等名人的事跡,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課外知識范圍并加深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
2.2 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教學相結合
傳統教學方式只是通過進行內容講授的方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針對地方史課程而言,無法看到真切實在的內容,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須要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作為基礎,通過與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相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視覺效果。現代教育中,信息技術教學多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作為傳統教學的輔助,采用課件展示的方式,將聲音、動畫、視頻等內容加入到實際的地方史課堂教學中,使得教師講授的內容得到最直觀的視覺感受。
2.3 課堂教學與實地體驗相結合
課堂教學的內容只不過是通過語言的方式來表述出來,能夠在思維方面形成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屬于人在行為意識中的一種“催化劑”,然而這種催化劑的效果并不明顯,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形成的思維只是暫時性的,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意識,并得以長時間的牢記,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外,還應當積極的開展實地體驗。例如:到當地的歷史古跡、文化博物館以及著名企業等進行實地體驗。在這些實體體驗的過程中,當地的指導人員會針對相應內容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能夠再次的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補充,也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印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針對地方史的內容進行了解,比如在文化博物館參觀時,場館的解說人員會針對獨特的文化物品以及形成的過程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這種地方史文化的形成過程,并且通過觀賞文化博物館的館藏,能夠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促進學習興趣的養成,也能夠加深體驗感受,促進更好的形成人文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精神[5]。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地方史“三結合”的課堂教學體系的建設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分析、思考以及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以及愛國思想,為更好的培養優秀的社會人才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綦中明,陳立軍,韓磊.論高等教育中的地方史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148-150.
[2]郝素娟.地方史教學與高校人文精神的培養[N].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10:79-81.
[3]孫業春.“三結合”教育和諧發展途徑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23:20.
[4]肖瓊.“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J].當代職業教育,2012,09:30-32.
[5]李長玉,邸明偉.三結合導師制在本科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廣東化工,2015,15:248-249.
作者簡介
王亦秋(1978-),女,云南昭通,碩士研究生,講師,云南地方史及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