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生態旅游”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
近年來,隨著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生態旅游成為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旅游形式。由于自然保護區一般都具有完好的生態系統、優美的自然景觀、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優勢,也成為了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場所,也是自然保護區發展的新方向。自然保護區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在不妨礙自然保護區的前提下,適度開發生態旅游能促進和引導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但在發展過程中往往事與愿違,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活動面臨著巨大挑戰,在發展過程中“泛化”、“異化”現象十分嚴重。文本客觀分析昆明市雙河磨南德水源林保護區的資源情況,希望對今后在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吸取經驗教訓,幫助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健康發展。
1 雙河磨南德水源林保護區概況與現狀
1.1 雙河磨南德水源林保護區概況
雙河磨南德水源林保護區位于昆明市晉寧縣西部與安寧市南部交界地區,總面積31666.67hm2,地跨安寧市、晉寧縣交界的兩個建制鄉鎮,該保護區通過保護和恢復區域森林植被、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了安寧市、晉寧縣環境資源,特別是安寧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用水安全。然而,隨著近年來昆明市安寧市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保護區內及周邊人口不斷增長,土地、森林資源被急劇開發和消耗,水源林保護區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礦產開發、工業發展、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該區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有的是由于當時建立保護區的迫切要求,采取了“一刀切”式的保護規定,受限于當時條件,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而造成的,更多的則是在經濟、社會與保護管理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如何有效協調解決保護與發展已成為該保護區發展中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1.2 雙河磨南德水源林保護區發展現狀
該自然保護區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錫、猛、鉛、鋅、鈦、白錫、硫磺、高嶺土、花崗巖、磷、冰洲石等礦產資源,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該保護區內的礦產資源被大量開發,目前,相關部門已采取相應措施不斷加強保護,停止保護區內采礦行為,但由于受自然條件及經濟條件限制,私挖濫采礦山行為時有發生,加之該區域內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坡耕地面積較大,又沒有采取保土耕作措施,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雖然流域內的采礦點已經停止,但還未治理,導致了水土流失不斷加劇。
另外,該保護區內以發展農業為主,近年來,農業種植中的農藥化肥污染、農村生活污染、分散的禽畜養殖污染等農村面源污染日趨嚴重,造成保護區內的水資源污染,雖然有的村莊進行了沼氣池、生態旱廁的建設,但覆蓋率還不高,仍需加大整治力度。這些就導致保護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矛盾問題日益突出。
2 雙河磨南德水源林保護區發展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在不遠的將來對生態旅游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那么與之相對的問題也會不斷滋生,如何合理、科學地開發自然生態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成了開發生態旅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不健全
生態旅游區一般與所依托城市都有較遠的距離,交通條件的限制使生態旅游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該保護區內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不健全,離縣城較遠,交通不發達,很難到達。導致保護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制約,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社會經濟發展一直處在相對落后的狀態,給保護區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困難。
(3)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建設資金不足
開發生態旅游景點必須以一定的建設資金為前提,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地區,往往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但因資金缺乏而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利用。
(3)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旅游
該自然保護區內有許多農產品但缺乏特色,加之宣傳不到位,很難“走出去”,受氣候的影響很大,受季節約束強。
(4)加大防火難度,防火形勢嚴峻
發展生態旅游必會導致進入林區活動的人員較為復雜繁多,火源管理難度不斷加大,各級防火形勢十分嚴峻。
(5)該自然保護區內包括最重要的車木河水源地,在向安寧地區輸出水資源的同時,承擔著保護森林資源和水資源的成本,進行不恰當的旅游活動勢必會破壞水源地,面臨森林減少、水質惡化的困境。如何建立水資源補償和監督機制,對水資源輸出地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付出的代價與水源調入地受益者之間進行公平性調控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3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建議
(1)加強景區的管理措施與規劃
在自然開發區發展生態旅游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提出合理的規劃和開發方案,對景區建設進行監督和約束,不允許有任何旅游活動造成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生。
(2)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大眾認識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不僅是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而是對環境負責的一種旅游形式,在整個旅游過程中,始終是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對參與旅游活動的整個群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加強相關方面的培訓才能進行旅游活動。
(3)相關部門應強化法制觀念,加大執法力度
發展生態旅游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和法規。嚴格執行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并針對旅游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和持續性特點,增加補充規定。
作者簡介
陳芳(1989-),女,彝族,云南大理人,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生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