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生指迷方》是北宋名醫王貺于北宋宣和年間所著,全書記載了20種內外科病證及婦科病證的醫論與方劑,并有對疾病病因、證候的簡單闡析。其中,就包含了單音節的病癥名詞,本文試對部分自認為有代表性的單音節病癥名詞進行命名理據的探尋,以求找出其命名緣由。
關鍵詞:《全生指迷方》;病癥名;命名探求
1 研究理論與方法
所謂命名探求,即是對命名理據的探求。詞的命名理據,又叫詞的內部形式,即事物的命名理由和根據,主要是對詞和事物的命名特征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張永言曾說:“用作命名根據的事物的特征在詞里的表現就叫做詞的‘內部形式,又叫詞的理據或詞的詞源結構。”
本文對病名的命名探求中,古訓和古文獻是重要依據。如《說文》、《素問》、《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史記》等,然而,對于古訓和古文獻的來源,我們應該慎之又慎,“批判地吸取”,而非盲目信任,以盡可能避免錯誤的判斷。
本文通過對《全生指迷方》中部分病名進行命名理據的探求,進一步揭示其病名的中醫學內涵。在此過程中,通過對其部分單音詞的詞源進行考察,以病因病狀特征作為命名的理據。
2 單音詞命名理據
【聾】《全生指迷方校注》:“若發熱,耳暴聾,頰腫脅痛,胻不可以運,由少陽之氣厥,而熱留其經,宜小柴胡湯。”“聾”指聽力喪失或衰減。從字形上看,“聾”字從耳龍聲,與聽覺有關。《說文》:“聾,無聞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素問·五臟生成篇》:“徇蒙招尤,目暝耳聾。”唐·杜甫《獨坐》二首之二:“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聾。”可見“聾”本義指聽覺遲鈍或完全喪失。因此,此處是以“聾”字的本義所對應的癥狀特征來命名。
【瘖】《全生指迷方校注》:“無故而瘖,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厥也,氣復則已。”其下注釋云:“瘖,啞。”此處“瘖”指嗓子啞,不能出聲;失音。《說文》:“瘖,不能言也。”可見“瘖”本義指不能說話。《素問·腹中論》:“灸之則瘖,石之則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謂之病苦沓風,三歲四肢不能自用,使人瘖,瘖即死。”司馬貞《索隱》:“瘖者,失音也。”《新唐書·隱逸傳·王績》:“子光瘖,未嘗交語,與對酌酒懽甚。”清·李漁《憐香伴·緘愁》:“雖則是感嚴親,問病由,念孩兒口如瘖,難自剖。” 從字形上看,“瘖”從疒音聲,與疾病有關。而“音”者,《說文》:“音,聲也。生于心,有節于外,謂之音。凡音之屬皆從音。”可見“音”與發聲有關。由此,“瘖”由其不能說話的病狀特征命名。
【狂】《全生指迷方校注》:“若言語不避親疎,或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此思慮用心太過,神散不藏,又或悲哭,忽忽不樂,神有余則笑,為狂,勝金丸主之。”可見文中“狂”指精神躁狂失常的病證。《說文》:“狂,狾犬也。”又見《說文》:“狾,狂犬也。從犬折聲。”由此可見,“狂”本義指狗發瘋。《春秋傳》曰:“狾犬入華臣氏之門。”《晉書·五行志中》:“旱歲犬多狂死”。后詞義延伸,指瘋癲,精神失常。《老子》第十二章:“馳騁田鼠令人心發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后三日而當狂,妄起行,欲走”。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侯高)再試吏,再怒去,發狂,投江水。”清·平云《孤兒記》:“昔有人居此,久而以狂死,村人遂驚謂鬼。”由此,“狂”此處詞義指精神瘋癲,與“狂”的本義狗發瘋癥狀相似,故由其病狀特征得名。
【癇】《全生指迷方校注》:“若素無疾,而暴得瘛疭,發訖即如常,經隔月日又復如前,由陰陽失其常度,氣血相并也,此謂之癇,龍齒丸、烏鴉散、獨活湯主之。”注釋云:“癇,即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素問·大奇論》:“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諸病源候論·癇候》:“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張氏醫通》:“癇病發作時,昏不知人,卒然眩仆倒地,甚則瘛疭抽搦,目上視,或口眼斜,或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后又復發。”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癲癇總括》:“癇發吐涎昏噤倒,抽搐省后若平人。”由此見,“癇”由“癲癇”而來,同指癲癇病,即羊角風。
【瘕】《全生指迷方校注》:“腎脈小急,肝脈小急,皆為瘕。”注釋云:“中醫稱腹內結聚為瘕。”可見該證是以腹內有包塊為病理特征。《說文》:“瘕,女病也。”《難經·奇經八脈》:“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由此,“瘕”本義系婦科病病名,指腹內結塊的病證。《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于大腸,為慮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臣意診其脈,曰:‘遺積瘕也。”《諸病源候論·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雖硬,其實聚散無常也,亦往往見于臍下。”由此可見,“瘕”的詞義延伸為泛指腹內結塊的病證。因“瘕”隨氣而動,聚散無常,與“假”同有不牢靠,虛假之意而得名。因此,“瘕”以其病理特征得名。
【羸】《全生指迷方校注》:“羸人服一丸,如綠豆大。”此處“羸”指極度瘦弱。《說文》:“羸,瘦也。”《國語·魯語上》:“饑餓薦降,民羸幾卒。”《素問·奇病論》:“所謂所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鏡石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形羸不能服藥。” 由此,“羸”本義指瘦。此處“羸”是由其本義瘦弱的病貌特征得名。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2]李經緯,余灜鰲,蔡景峰.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2.
[5]許敬生著,葉磊校注.《全生指迷方校注》[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7]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劉文榮(1982-),女,漢族,重慶萬州人,重慶三峽學院文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