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虎
摘 要:柏拉圖作為古希臘先哲之一,其哲學思想一直為世人所探討,在他本人留于世間的多部著作中,《理想國》集中反映了其倫理政治理念及施政構想。他對理想社會構想與董仲舒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柏拉圖強調道德的力量與儒家文化中以德治國的理念也有著共通之處。由此,本文從時代背景方面分析柏拉圖和董仲舒的倫理政治思想產生的原因以及對兩者的核心內容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研究兩者對后世社會政治的不同影響。
關鍵詞:柏拉圖;董仲舒;倫理政治;道德
1 柏拉圖與董仲舒倫理政治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1、漸趨衰落的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
在統治階層內部,民主派與寡頭政黨激烈斗爭,雅典的民主制度幾乎已經淪為了兩派爭奪政權的工具。伯羅奔尼撒戰后,由斯巴達扶持的“三十僭主”統治雅典,然而其殘酷的統治也讓雅典人民對其徹底失望。其后,民主派將蘇格拉底以極不公正的方式審判致死令柏拉圖對現存的民主政治體制失去了最后一絲念想。師承于恩師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理論,柏拉圖意識到只有對城邦之民眾強化道德教育,恢復其固有的美德才能徹底解救城邦于危難之中。
2、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的逐步形成
漢朝初期統治者吸取秦滅亡之教訓,采用黃老學說治國,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在 “文景之治”時期,社會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與此同時,由于地方的勢力逐步增強,其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漢景帝時期,甚至爆發了“七國之亂”,這嚴重影響了漢朝的穩定。因而,漢武帝即位之始便意識到中央集權需要進一步加強。董仲舒也正是此時順應社會上的普遍呼聲,進一步維護漢朝統治的穩定,董仲舒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傳統的“大一統”思想,闡發了以政治統一為核心的“大一統理論”。
2 柏拉圖與董仲舒倫理政治的相似之處
1、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
柏拉圖強調“善”是最高理念,是宇宙間的最高法則,它是倫理行動的最終目的,它規定著人類生活的總體和諧。[1]因而,國家要符合“善”的理念,一切的政治秩序建立的目的都是按照正義的原則來實現和諧生活的道德秩序,道德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條件。
董仲舒在亦繼承了傳統儒家“以德治國”的理念,提出“任德而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漢書·董仲舒傳》)。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認為“德治”是天的要求,而道德教化是實現其重要的手段。
2、對統治者的德行要求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確提出希望充滿智慧而且擁有美好德行的“哲學王”統治國家,而且在城邦中,統治者應摒棄私欲,全心全意為城邦服務,實行財產公有制,除了生活必須品外,不得有任何私有財產。正如柏拉圖所說,“在財富方面,他隨時注視自己心靈里的憲法,他不會讓自己的財富過多或欠缺而引起紛亂。”[2]這無疑對于統治的德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理論,在他看來,君主只有“積善累德,”尊天行道,才具備為君的資格。若逆天失道,恣意妄為,天就會出災異譴告之;如終不改寤,天就會更命有德。[3]董仲舒通過“天”的秩序,將君主的行為與“天”聯系在一起,無疑對于君主的德行也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們的修身審己。
3、對教育的重視
柏拉圖的政治思想襲承了蘇格拉底對于教育的重視。他認為,“靈魂的擁有者成為理性存在物的過程中伴有正確的教養或教育,那么這個理性的存在物就成為健康的、完善的人,免受一切疾病中最大的病患,但若他拒絕接受教育,那么他將終生瘸腿走路,最后還是帶著不完善的無用之身返歸冥土。”[4]只有受過完整的教育的人,他才能具備理性,具有“善”的美德。
董仲舒在其政治思想中,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其認為在于沒有遵照圣王之教行事,而是相反,廢德教而專任刑罰。因而他認為,統治者需要有眾多的圣賢輔佐,實施教化,方能維護天下太平。因而他提出,興太學,置名師,素養士以求賢。
3 柏拉圖與董仲舒倫理政治的不同之處
1、“小國寡民”與“大一統”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提到理想的國家,國家的規模應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為度。其生活在古希臘的雅典城邦中,依舊沒有能夠擺脫當時的歷史局限,崇尚的是小國寡民的國家。
而董仲舒的思想從終極目的來說,都是為維護既成的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服務。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他強調政治上的統一,強化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強調思想上的統一,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
2、“理念”與“天”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一切的本源,“理念”高居于現實生活之上,絕對主宰著現實世界,它難以與現實世界融合,理念是一種“至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難以企及的。“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完全對立。
而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是一切的主宰,“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5]而天又與人存在著聯系,因而提出“天人感應”理論,當君主有錯誤之時,天會降下懲罰,使其能夠“奉天行道”。因而“天”與現實世界是有所聯系的。
4 “天人對立”與“天人合一”
在柏拉圖的思想中,人作為感性的存在,必須認識探索人身之外的理念世界,但由于人的感性經驗的弱點,永遠也達不到對理念世界的真正認識。[6]他認為所有現實世界的城邦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理想城邦”的水平。
相反,董仲舒在其思想中提出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符,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天人合一”的理論。人在現實社會中受著“天”的影響,人類社會以“天”的秩序運行。
5 柏拉圖與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影響
1、柏拉圖倫理政治思想對西方社會政治的影響
由于柏拉圖在其思想中強調理想政治與現實社會存在著差距,因而現實中的人們并不需要執著于現實制度設計的絕對完美,人們應該更多的思考如何能使政治構建達到相對合理即可。由此,在近代西方民主制度構建之時,人們意識到實現絕對的正義幾乎不可能,政治制度和法律建設也不可能完全兼顧到所有人的利益。因而我們能夠看到西方民主制多與廣義經驗論(唯名論)有關,以承認人的根本意義上的經驗局限認識到絕對正義的法律、政體不可能,只能是約定和實用的,所以設計政體的最重要原則不是去實現最高的善,而是避免最大的惡,這是近代溫和和自由主義這個主流的基本思想動機,現代民主制只是它在西方的主要體現。
2、董仲舒政治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中,他提出的“君權天授”,“皇權獨尊”等等理念被歷代封建君主所采用,將他們作為維護皇帝專制統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自身統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董仲舒所提出的“政治統一”、“文化專制”等理念也受到了歷代封建統治的追捧,其理論有力的加強了中央集權,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價值認同,是我國古代政權更替出現“分久必合”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嚴火其:《淺談中西傳統的德性倫理》,道德與文明 2006(1)
[2][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6 年版,第385頁
[3]尹益洙:《董仲舒的政治倫理思想分析》,2004年,第2頁
[4]《柏拉圖全集》(第三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8-79 頁。
[5]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義》,第402頁。
[6]堯必文:《柏拉圖與孟子倫理政治思想之比較》,2007,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