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奇
(110034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對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保障機制的思考
李天奇
(110034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在我國當前的經濟活動中,中小企業十分活躍且已成中堅力量,而其要謀求長期生存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此乃中小企業提升效益、打破貿易壁壘的關鍵。但目前我國法律在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行相應改革,賦予中小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相關立法,提高執法水平,加強執法監督,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法治氛圍。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問題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界定
在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之前,雖然各種規章制度已對中小企業的概念做出有關闡述,但其效力較低,且規定的較為模糊,該部法律第二條明確表達,中小企業是指在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符合國家產業方面的有關政策,對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有良好的輔助作用,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企業。另外,國務院根據實際情形又制定出不同的劃分標準,該類衡量中小企業的標準大致包括企業資產總額、企業銷售額、員工人數等指標,再結合企業所處行業進行具體劃分。此種中小企業界定標準符合我國國情,與我國經濟現狀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目前我國的經濟主體中中小企業已占到9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劃定中小企業的范圍有利于國家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扶持,保證中小企業可以充分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和待遇。
(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內涵
1939年,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周期》一書中首次闡述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是將以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為坐標軸進行重新組合,并將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中去。根據熊彼特的思想,技術創新是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是一項發明的商業化應用,其更強調技術的突破性、革命性。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要從不同方便進行把握。一方面,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必須以經濟為載體,將提高技術應用效率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使某種設想、某項技術轉化為可以實際的生產力。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不要求該項技術多么復雜、深不可測,其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接受為前提,其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儲備、改良組合已有的發明;亦可將現有技術應用到新的領域,不管它們多么簡單,只要能被市場接受,能夠產生商業價值即為技術創新。
(一)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是其生存的關鍵
“互聯網+”時代,中小企業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在這種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情況下,一大批新型高科技中小企業應運而生,但同時也有很大數量的中小企業不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追求技術革新而被市場淘汰。創新是企業的靈魂,企業只有充分依賴技術,開拓創新才能健康長久的生存。諾基亞品牌曾經是手機領域的佼佼者,輝煌了十幾年的企業在2011年時其品牌價值跌出全球前十,2013年被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一直在追求質量,直到今天諾基亞手機的質量仍然是有口皆碑。但我們不能認為質量決定一切,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產品質量并非消費者選擇產品的唯一標準。在蘋果、三星等手機品牌追求Android、iOS操作系統、探索吸引消費者的其他功能時,諾基亞還在固守塞班(Symbian)系統,死磕質量,最后因不再吸引市場年輕消費群體而無法守住天下諾基亞品牌的淘汰告訴我們:創新肯定有風險,但守舊和重復只能被淘汰。
(二)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力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開展創新具有先天優勢,這種優勢由其自身特點所決定,具體包括:①規模小,方便管理且管理成本低。②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能及時、靈活做出應變。③受傳統經營理念束縛小,更容易打造自主創新經營模式。實踐中,許多跨國公司憑借產品的技術創新,逐步由中小企業發展成行業巨頭,如個人電腦行業、人造胰島素產業、DNA指紋技術等。中小企業以其船小好調頭的優勢迅速在技術創新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一)專門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
首先,法律位階較低。我國現階段的法律制度,尚不包含專門針對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調整該方面的規定多是政策、指導性文件,法律法規所占比重甚小。這些政策、指導性文件雖然較為詳細地為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了制度支持,但它們參差不齊、層次不一,且其缺乏權威性和強制性,不能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故其無法上升為法律。其次,保障創新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有關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的法律框架雛形雖已構建,但其缺乏專門性,沒有針對中小企業該方面問題的相關立法。最后,有關立法規定操作性差。目前針對中小企業創新方面的法律法規過于原則化,實際操作空間小,具體實施效果不佳。上述問題束縛了中小企業創新步伐,阻礙我國中小企業實施創新。
(二)缺乏中小企業創新人才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針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人才保障方面沒有專門立法,與之有關的法律只是散見于其他部門法或政策中,且法律較少,政策居多。這些數量較少的法律分別由不同的主體制定,其規定不盡相同,這就容易造成有關法律在銜接上可能會脫節,導致中小企業在執行法律時究竟應該選用何部法律出現困難,且法律水平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中小企業吸引高科技人才,開展創新相當艱難。另外,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劣勢——資金不夠雄厚、設備不夠先進、信息接收相對滯后等原因,導致其無法吸引有實力、有能力的技術型人才。故為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加快其創新步伐,國家有必要為其制定統一的人才保障機制,著實為中小企業的生存考慮,制定專門性法律,為創新技術性人才提供保障,更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支持。
(三)國家政策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力度不夠
國家在制定和頒布有關技術創新的優惠政策時主要考慮的是大型企業,忽略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故原本就缺乏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更是被排除在融資優惠政策及國家福利之外,這顯然對中小企業極為不利。雖然目前政府為緩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在制定政策時能夠更多的考慮中小企業,但由于中小企業資金實力薄弱、設備相對落后、自身技術水平相對較差等原因,且加之政府不能有針對性、有重點的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故在國家創新戰略實施中,中小企業依然處于政策下風。缺乏國家重點關注,缺乏政策大力支持,這無疑成為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步伐的重要因素。
(四)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系不完整
因中小企業規模小,信用水平低,其在金融機構融資貸款方面存在一定的歧視,融資渠道不暢導致中小企業在開展技術創新方面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對銀行來說,中小企業經濟實力薄弱,貸款風險較大,此時,如若有信用機構為其提供擔保,不僅能分擔銀行的貸款風險,而且可以提高中小企業在銀行融資的可能性。我們國家雖然在有關政策規定中給予擔保機構一定支持,比如在稅收、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其優惠。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幾乎沒有擔保機構愿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追根究底,乃是因為針對此類擔保,我國沒有為其提供支撐的法律體系,同時也沒有明確擔保機構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法律地位。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制定符合我國基本情況的基本法——《中小企業基本法》。該部有關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基本法大致應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內容:中小企業實施創新活動的內涵及外延、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主體中的地位、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等。其次,我國有必要盡快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專門性的法律保障,明確政府實施相應管理的邊界、手段,且要明確劃分各級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權責范圍等,避免出現問題時推諉扯皮,切實為中小企業實施創新提供法律保障。最后,完善相關執法手段。所有法律法規,只有嚴格執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必須在健全的法治環境下,嚴格執法,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切實維護技術創新成果。只有該相關法律法規切實有效的運轉起來,才能從根本上、從法治上對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予以肯定。
(二)完善投融資制度
首先,完善融資信用擔保制度。針對該問題,我國可借鑒國外先進做法,例如,為中小企業建立融資信用擔保體系。該擔保體系可依擔保機構級別不同而進行層級劃分,首先由地方擔保機構提供擔保,然后對企業進行衡量,針對經濟實力薄弱但技術能力較強的企業,由中央和省級擔保機構為其提供再擔保,以此推動基層擔保機構為有技術實力卻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提供擔保,保證企業能夠融資并實施創新。另外,為方便對中小企業實施管理活動,可為其建立信用評分等級平臺,對企業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并留檔,為銀行和個人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和投資提供依據。
其次,完善創新發展基金制度。美日等發達國家為促進本國企業創新發展,均設立了有關基金制度,該制度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重要保證。為此,我國可借鑒國外該種創新發展基金制度,且有必要以法律形式對其加以確立,明確資金使用的資格、范圍及使用比例,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所需基金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又能保證資金不被濫用。
(三)設立中小企業管理機構
針對中小企業開展創新,我國尚無有管理權的全國性的管理機構,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管理局限性及懶政、散政等不作為方式無法肩負起為中小企業提供稅收、融資、人才儲備等方面的責任。截止目前,中央和地方為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其創新,陸續頒布若干政策,出臺不少規定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工作的發展。銀行信貸機構雖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但最終結果差強人意,技術型中小企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的狀況并未得到徹底改觀。追根溯源,我們發現不是缺乏政策,也不是缺乏金融市場,而是缺乏將政策、金融市場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有效粘合的實施機制。針對該問題國際上的一些國家,像美國、日本,專門通過法律設立全國性的統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從融資、稅收、科研、政策等方面為技術型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減小其創新發展道路上的非技術性障礙。我國應在借鑒國外先進做法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國國情,制定符合我國發展現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為其發展提供有力平臺。
(四)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由于中小企業資金實力薄弱,市場地位偏低,法律保障機制不健全,不能吸引大批優秀創新人才。為改善該種不利局面,國家應積極完善人才保障機制,扭轉中小企業創新人才保障方面法律錯綜復雜、相互沖突、操作困難的狀況,用法律的形式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權利予以保障,對侵犯創新成果的不文明行為苛以嚴厲的法律責任并明確權利人的具體救濟途徑,做到中小企業在實施創新,保障技術性人才權益方面嚴格依據并遵守法律,且執法手段必須強硬,嚴格追究侵犯人才合法權益、盜取創新成果的行為。為中小企業吸引優秀人才,提高企業綜合素質,激發中小企業的市場活力提供制度保障。
(五)加強投資引導
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的資金單靠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資助遠遠不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仍需以方針政策的方式加強對民間投資、風險投資的引導,以此來引導資金更多注入到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方面。日本為此制定了有關扶持中小企業創新、保障其資金的相關法律;美國也相繼制定了有關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的法律,引導社會富余資金更多流向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法律保障。而我國雖然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但是其法律位階不夠,引導方式單一,故我國可借鑒美日做法,制定《中小企業創新投資鼓勵法》,拓寬融資渠道,引導民間投資及風險投資,為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提供政策及法律支持。
[1]王越,費艷穎.推進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法律路徑分析——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模式為視角[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2]張曉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保障的路徑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8).
[3]沈紅衛,歐陽劫,龍慧.論我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資金法律保障機制的完善[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
[4]張艷麗,李東.對完善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法律支持體系的思考[J].商業文化,2008(6).
[5]王儒靚,周春鋒.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法律問題及其制度創新[J].中國集體經濟(經濟與法),2010(10).
[6]李俊江,彭越.日本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演變分析[J].企業經濟,2015(1).
注:本文系作者參與的遼寧省軟科學計劃項目《遼寧省創新驅動保障的政策法規研究》(項目編號2015401040)的結題成果之一。

李天奇,(1991~)男,漢族,遼寧省鐵嶺市人,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