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迎春/江蘇省農藥檢定所
江蘇特色作物農藥使用現狀及登記對策建議
沈迎春/江蘇省農藥檢定所

隨著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已成為許多地方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支柱型產業。目前對特色作物沒有明確的概念,可以理解為種植面積相對較小、種植區域相對集中、種植效益相對較好或者有特殊用途的作物,包括特色蔬菜、特色果樹、中草藥材以及特糧特經作物等。由于目前在特色作物上登記的農藥較為欠缺,生產中違規使用農藥的現象時有發生,給農產品質量造成安全隱患。因此,規范特色作物農藥使用十分緊迫。
(一)特色作物產業發展情況。一是總量大。園藝作物類如特色蔬菜、果樹、花卉、苗木盆景、食用菌等,糧特經類如花生、甘薯、蠶豆、豌豆、紅豆、綠豆、芝麻等。全省特色蔬菜面積已達到1844.7萬畝,由全國的第6位升至第3位。特色經濟作物花生種植面積150萬畝,甘薯100萬畝,蠶豆50萬畝,豌豆50萬~60萬畝,紅豆、綠豆和芝麻60萬畝。二是種類多。江蘇省水生蔬菜150萬畝,居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達30%。蓮藕、荸薺等加工罐頭產品暢銷國外;蘆筍、山藥、牛蒡等根莖類蔬菜190萬畝,居全國第二;大蒜、洋蔥、香蔥等蔥蒜類蔬菜220萬畝,其中大蒜出口量全國第二;食用菌260萬平方米,居全國第四。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形成特色,如太湖莼菜、如皋蘿卜、沛縣山藥、海門香芋、寶應大紫紅蓮藕、丹陽蔣墅茭白、宿遷丁嘴金針菜、通州水芹、六和大圣水芹、如皋苗木等。一批野生蔬菜深受居民歡迎,如南京的蘆蒿、菊花腦、馬蘭頭、枸桔頭,蘇州的芡實,淮安的蒲菜、馬齒莧,連云港的蒴菜、石蒜等。名特優產品增加到30~40個。三是設施發展迅速。高效設施農業成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占比由6.3%提高至近20%,設施農業規模進入全國前列。蔬菜單產水平由畝產2.1噸提高到2.5噸,總產量5000萬噸,居全國第三位。近5年蔬菜投入逐年加大,重點支持各地發展保溫、增溫的日光溫室、鋼架大棚,以遮光、降溫、防蟲為主的遮陽網、防蟲網,以節水、節能、節藥為主噴滴灌設施。全省設施栽培面積已經突破千萬畝,鋼架大棚面積94.28萬畝,日光溫室28萬畝,反季節栽培蔬菜產量占全年蔬菜產量的40%。
(二)特色作物病蟲害發生情況。露地與設施交錯布局、周年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是特色作物的主要耕作方式。因作物種類多,設施復種指數高,導致病蟲害發生種類復雜多變。就病害而言,常發病害100多種,高發致害的重大病害30~40種。根結線蟲對番茄、黃瓜等多種蔬菜作物的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成為設施蔬菜的重要連作障礙。另外闊葉草坪上闊葉雜草的防除安全藥劑少,一定程度上影響發展面積。新興產業如特種蔬菜(牛蒡、蘆筍、芡實、百合、核桃、栗子、芝麻等)、特種水果(櫻桃、石榴、楊梅、枇杷、獼猴桃、無花果等)、中草藥材等植物病蟲草害發生種類、發生規律和測報資料欠缺,缺少專門研究。花草苗木品種繁多,缺少測報手段,盲目用藥的狀況令人擔憂。花生、紅薯、中草藥材等植物的地下害蟲防治藥劑殘效期不長或高毒農藥多,不能滿足化學防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要。
(一)涉及的作物類型多,病蟲害預測預報難。特色作物在生產上總體分布廣,涉及作物類型多,有食用作物,有觀賞作物;有水生作物,有旱地作物;有木本植物,有草本植物。為了滿足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需要,作物的栽培品種多種多樣,導致病蟲草害發生的類型千差萬別,病蟲害發生規律的基礎數據庫不全,給特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帶來很大的挑戰。
(二)總體面積小,農藥應用技術研究難。特色作物的栽培面積小,規模種植的品種少,作物分布有的高度分散種植,有的高度集聚,部分作物還具有典型的地區地理特點,給農藥應用技術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
(三)病蟲草害偶發性特征明顯,農藥推廣應用難。特色作物發生的偶發病蟲害,在總體面積不大的情況下,不同年度之間的農藥應用存在差異,給農藥的推廣應用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
(四)特色作物農藥登記品種嚴重缺乏。我國農藥登記的有效成分600多個,產品2.7萬多種,登記范圍主要集中在大宗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蘋果、柑橘、十字花科蔬菜、黃瓜和番茄等10類作物上登記的產品數量占總數的70%以上,而在特色作物上登記的農藥產品極少或無藥可用。以蔬菜為例,我國有150多種蔬菜, 涉及200多種病蟲害,其中30多種蔬菜、100種病蟲害登記藥劑4800個,主要集中在甘藍、番茄、黃瓜等方面,而其他的120種蔬菜、100多種病蟲害,基本上無登記農藥可用,如胡蘿卜、綠葉類蔬菜生菜、空心菜、水生蔬菜等。
(五)農藥開發關注度不高,農產品安全保證難。特色作物由于生產規模不大、區域集中度高,相對大田作物而言,帶給農藥企業的經濟效益相對不高,造成特色作物農藥開發關注度不高。近幾年,由于缺少安全高效的農藥,出現了一些如毒韭菜、毒豇豆、毒生姜等事件,造成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于特色作物農藥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特色作物用藥作為世界性難題,國際通行做法是,從農業生產需求出發,由政府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項目承擔機構協調建立有效工作機制,通過項目實施,企業支持,科研聯手,作物種植者、科研推廣專家、產業協會等各相關方支持參與,有計劃分批次開展特色作物生產用藥的試驗和登記。美國小宗作物研究項目,已持續50年;加拿大小宗作物項目,已持續10年。我國浙江、吉林等省率先在特色作物用藥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設立省級財政補貼專項或特色作物產業專項資金,支持開展特色作物用藥技術研究和登記藥效、殘留等試驗。農業部也先后組織開展了枸杞、食用菌、茶葉以及11種蔬菜用藥的藥劑篩選和試驗研究,均取得階段性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結合工作實踐,現就加快推進特色作物農藥登記提出如下建議:
(一)制定特色作物農藥登記規劃。特色作物農藥登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殘留和農藥應用等技術研究。農藥登記部門要加快制定農藥登記規劃,按照特色作物的種植面積、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等,分批分層次確定特色作物名稱和病蟲害種類,在已有的廣譜農藥登記品種中進行室內篩選和田間應用技術研究,明確具體應用技術后開展農藥殘留試驗,建立農藥安全應用評價體系。
(二)建立特色作物農藥登記應用備案制度。為延長篩選的特色作物農藥藥劑使用壽命,要建立特色作物農藥登記應用備案制度。每個地區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園以及附加值高、社會影響大的特色作物種植區,都要建立農藥使用記錄,把每年的農藥應用品種向所屬的省級農藥登記部門備案。各級農藥登記部門要按照各農藥的作用機制和抗藥性治理的輪換要求,提出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建議。
(三)加快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引導。特色作物農藥登記涉及面寬,農藥企業生產應用農藥的經濟效益相對不高,不利于提高開發登記的積極性。建議省級財政設立特色作物登記的專項項目經費,建立政府主導、科研和管理部門積極參與、企業共享研究成果的合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