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丁
吳清友先生的去世,讓誠品書店又成一時熱議,也再次提出談了十幾年的老話題:書店向何處去?
做書店,摸索者不少,成功者不多。吳清友一語道破:“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苯裉煊行﹦撔碌臅?,都多少做著這樣一件事:去書店化。經營咖啡座是初級階段,研發衍生品、做畫廊甚至開發商業公寓,則是進階版。書的比重在下降,副業的比重在上升,用副業補貼主業。
說來也奇怪,書店是夕陽產業,但同時又是最需要呵護的幼稚產業。不禁想起身邊的兩個書店。一是北大南門風入松,高則高矣,可惜沒過多久就倒閉了;另一個是家鄉小鎮上的新華書店,先是國營后又轉讓給個人,2000年左右開始賣筆墨紙硯、兼賣涼席電扇鍋碗瓢盆。當時走過總會鄙視:越來越沒品了?,F在回頭想想,它能存活至今,正因為早已發現了“誠品之道”。
事實再清楚不過,盡管國民閱讀率緩慢上升,但數字閱讀、互聯網電商對書店業沖擊很大。做傳統書商,早已和黃金屋、千鐘粟絕緣。人們也正是因此致敬吳清友,15年連續虧損不服輸,這股子精氣神也在感染和激勵很多同道。如果沒有誠品的成功,估計很多獨立書店早已失去了繼續探索的勇氣。
這個時代人文對商業有逆差是注定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再用商業賺回來就是了。認清持續經營的條件,堅守人文精神的底線,這就是誠品的秘密。
但即使在商言商,也得看到發展的趨勢。面對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消費需求,誠品與其說贏在了“誠”,不如說贏在了“品”。在這一點上,蘇州提供了兩個絕佳的案例。除了金雞湖畔的誠品,還有貝聿銘的蘇博。兩處不約而同地成為文青的朝圣之地。朝圣,從來就是買體驗。和電商崛起改變了書店一樣,信息化在改變博物館,過不了多久,人們離考古現場只差一副VR眼鏡。當書店和博物館的信息傳遞功能弱化,就不得不強化體驗功能。從趨勢上說,未來的書店和博物館,一定都是禁得起反復流連的街頭藝術品,要藏得住書和藏品,更要兜得住中產階級的情懷和品位。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誠品太成功了,不如說這個時代,既能反映時代審美又能夠提供購物、休閑、社交等功能的人文公共空間太少太少。絕大多數城市最大的公共空間是商業空間,發展思路還停留在復制萬達廣場,而缺乏對更具人文色彩的人文消費空間的探索勇氣。從消費效率的角度說,體驗消費比信息消費快捷很多。兩個月可能看不了一本80元的大部頭,但兩個小時可以看一場80元電影。看書無法成為快消,但是以書店為基座的人文空間可以。
吳清友曾說,誠品在每一個城市的精彩度,其實是那個城市的人的集體創作,順著這個思路說,要讓商業地產商們“見風使舵”地構筑更多人文公共空間,同樣依賴這個時代人文精神的厚度。光有書店嗟嘆“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還不夠,還必須更多人有同樣的覺解:“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p>
書山修條路,真好但也真苦,除了需要更多文化儒商、藝術家逆勢而為,可能還真需要動用點公共力量。這就像修建一條公路,人人覺得好,但鮮有私人獨資,究其原因,無非因為太多價值外溢、進不了個人口袋,投資者缺乏動力。一個人文公共空間也一樣,當它的公共文化外部性凸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政府補貼就得登場了。最文氣與默契的方式,當然是不用等吳清友們因房租煎熬而開口,就有政府伸出橄欖枝,貼心地說句:吳先生,書價不用打折,房租可打對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