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1953年,中情局特工小克米特·羅斯福策劃政變,導致首相摩薩臺下臺
如果不是一場政變,小克米特·羅斯福(下文稱克米特)就只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之孫。1953年,作為美國中央情報局近東與非洲處長,克米特執行了代號為“阿賈克斯”(意為解救伊朗民眾的英雄)的秘密行動,推翻了伊朗時任首相穆罕默德·摩薩臺,讓伊朗國王巴列維重掌大權。
這場政變一波三折,牽扯了多個大國,也埋下了今日美伊對抗的種子。不久前,美國國務院解密了一批文件,曝光了更多的歷史細節。
力促中情局采取秘密行動
解密文件第一部分標題是《美國努力了解摩薩臺》。中東問題專家克米特是其中關鍵角色。
出身名門的克米特,從哈佛大學畢業后一度想在大學教歷史,但因二戰爆發,入伍從事情報工作。1951年,他發起成立“中東美國之友”組織。該組織得到了中情局秘密資助,他本人也是中情局官員。當時他的想法是,美國應在英、法勢力衰退時與中東國家結盟,這樣才能在冷戰中與蘇聯抗衡。而伊朗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國家。
時年71歲的摩薩臺,來自一個顯赫的家族。他父親是波斯(伊朗舊稱)鎧加王朝第二代君主的后裔,當過地區財政官員,母親是王儲米爾扎的孫女,本人則娶了國王卡扎爾的孫女為妻。他早年留學法國和瑞士,曾在德黑蘭大學任教,24歲當選議員,踏上政壇。
1951年4月,摩薩臺被議會推舉為首相。當時的伊朗和英國矛盾尖銳。為了更好地掌控伊朗的石油資源,英國在1925年扶持伊朗軍官禮薩汗奪取了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1941年,英國又將禮薩汗22歲的長子巴列維扶上王位。巴列維性格柔弱,在英美接受教育,英國認為他掌權更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朗民眾越來越不滿英國掠奪石油資源。摩薩臺上臺后,宣布將石油生產收歸國有。巴列維國王被軟禁在王宮里。
英國將戰艦駛向伊朗,兩國關系緊繃。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并不想介入此事,但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摩薩臺“正在傾向共產主義”,伊朗有落入蘇聯勢力范圍的可能。這引起了美國的警覺。到1952年,伊朗與英國外交關系迅速惡化。英國軍事情報機構向中情局提議,雙方合作搞掉摩薩臺,并商定行動代號“阿賈克斯”。
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就任美國總統。當年3月1日,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向他遞交了一份備忘錄。文件稱:“西方民主的影響在下降,而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可能性在加大……(伊朗的)親共政黨一直反對國王,他們可能在支持摩薩臺。”他說,中情局和伊朗南部的部落領袖保持了密切接觸,“如果北部落入共產黨之手,就組織抵抗運動”,一批武器已在安全地點組裝好,在德黑蘭還準備了充足的資金。杜勒斯說,伊朗將軍薩赫迪想當首相,并聲稱軍方有不少高級將領支持政變。
這一情報加強了白宮執行“阿賈克斯”行動的決心。新解密的文件顯示,4月4日,克米特在給杜勒斯的報告中寫道:“根據我們在1953年4月2日的討論,請求為達成特定目的撥款,最多為(金額未解密),并有如下諒解:只有在大使和我方(中情局)代表共同確認行動意圖和能力后才能撥款;款項將隨行動進展分期支付”。
4月16日,中情局伊朗站站長沃勒給克米特發來評估報告稱,僅憑中情局伊朗站實力無法推翻摩薩臺,但薩赫迪如能得到充足的財力物力支持,就大為不同。但薩赫迪威望不夠,必須得到巴列維的支持才能成事。美國要派代表與巴列維接觸,確保他支持政變。報告還分析了薩赫迪的動機:他是個反蘇、親西方的將軍,兒子在美國受教育。他一直自認為是唯一能夠解決伊朗亂局的強人。他對巴列維也十分忠誠,后者曾任命他為監察長、內務部長等。據說,巴列維也有意讓薩赫迪接替摩薩臺。報告稱,薩赫迪如得不到美國支持是不敢進行政變的。而如果政變失敗,就會激起伊朗人對美國的強烈反感。
夜入王宮和國王巴列維攤牌
克米特從報告中獲悉,巴列維是個優柔寡斷的人。“很多時候他想到了積極的行動方針,卻沒有堅持下去,而是很快放棄。即使那些他最信任的首相,也沒有長期得到他的積極支持。”不過1953年3月,他拒絕了摩薩臺讓他離開伊朗的要求,并表示準備“為國家利益犧牲生命或王位”,這又似乎顯示出巴列維國王的一點血性。
克米特決心把賭注壓下去。5月,薩赫迪拿著中情局的經費,網羅軍官,安排政變。但巴列維的態度一直很曖昧。5月30日,美國駐伊朗大使亨德森和他在王宮花園有一次80分鐘密談。亨德森問巴列維,他是否能接受薩赫迪?巴列維說可以,但有三個條件:一是薩赫迪必須合法上臺,二是他必須有廣泛支持,三是美英必須支持薩赫迪,且迅速提供經濟援助。他又說,自己不相信薩赫迪能政變成功。
巴列維的態度,讓克米特很著急。他讓中情局特工從巴黎找來巴列維的妹妹雅希蕾芙公主,勸她回伊朗游說其兄。同時,中情局又讓曾為伊朗組建特警的史瓦茨科夫將軍去給巴列維打氣。克米特還不放心,通知德黑蘭站自己將和史瓦茨科夫一同前往。6月19日,克米特以假名進入伊朗,住在英國情報機構租下的房子里,還經常到土耳其大使館打網球和高爾夫球。沒有人懷疑他的真實身份。
巴列維密會了史瓦茨科夫。他悄聲說,自己很難配合政變,擔心得不到軍方支持。這種態度讓克米特實在坐不住了。他夜入王宮和巴列維攤牌。他說:“你現在已別無選擇。如不采取行動,你的王位難保。”巴列維不得不同意了政變。
7月22日,中情局近東與非洲處行動主任(姓名尚未解密)在備忘錄中詳細描述了抓捕摩薩臺的計劃:由王宮衛隊封鎖摩薩臺所住街區,抓住他后立刻送到德黑蘭郊外一村莊看押,同時散布摩薩臺已死的謠言,讓其支持者“喪失希望”。
8月12日,即政變前3天,中情局又做了份評估,認為摩薩臺畢竟是合法上臺的首相,權力基礎還算穩固,但要他下臺的壓力也不斷增大,當然“此類行動必須有安全部隊合作才能成功”。
扭轉頹勢反敗為勝
8月15日深夜,巴列維的衛隊長納西里帶軍隊沖進首相官邸,宣讀詔書準備逮捕摩薩臺。不料,親摩薩臺軍隊早就得到情報,埋伏在官邸內,將衛隊一舉制伏。薩赫迪嚇得躲進了中情局的“安全屋”,政變軍官作鳥獸散。支持摩薩臺的軍警控制了德黑蘭街頭,巴列維逃到意大利避難。
中情局的行動,瞞過了美國駐伊使館的大部分人。8月16日,美使館給美國務院發去密電稱,當日早晨9時30分,德黑蘭街頭“看起來很平靜”,但警察比平時多,還有坦克和大批安全部隊軍人部署在王宮和首相官邸周圍。使館人員看到有大約200人揮舞著伊朗國旗有秩序地走向市中心的廣場。首相辦公室在上午8時45分致電使館,稱由于局勢動蕩,建議大使館關閉。大使館還聽到傳言稱,是伊朗政府方面策動了這次政變,因為這樣一來摩薩臺就有理由對巴列維采取行動。
此時,中情局德黑蘭站正絕望地詢問總部是否繼續行動,還是緊急撤退。總部回電,行動已告失敗,建議立即停止。但克米特不愿認輸。8月17日,他向總部提出,雖然政變初步失敗,但還有一些有利因素存在,可以一搏。比如,國王發出詔書以后,從法律上說就解散了舊政府。現在是摩薩臺“造反”。伊朗經濟繼續惡化,摩薩臺的優勢維持不了太久,而軍隊基本上還是支持國王的。不喜歡摩薩臺的人正在集結,他們擔心左翼的人民黨會掌權,也擔心失去國王……
中情局總部還在猶豫之中,克米特已經行動起來。就在8月17日當天,他拿出了5萬美元,收買一些伊朗人搞了一場游行,高呼人民黨的口號,打砸老國王的陵墓和宗教設施。這些粗暴的舉動讓很多市民對摩薩臺和人民黨產生了恐懼心態。8月19日,在克米特安排下,大批親巴列維的民眾沖向德黑蘭市中心示威。克米特派人在街頭大量散發巴列維的詔書,指責摩薩臺抗旨。薩赫迪此時也出面了,他指揮坦克部隊攻占了伊朗國家電臺,隨后發表了講話,宣布巴列維已經撤銷了摩薩臺首相的職務。
這一下,支持摩薩臺的軍隊動搖了。當晚,摩薩臺出逃,諸多內閣大臣被捕。巴列維回到了德黑蘭,摩薩臺被關進了監獄。從此,巴列維成為美國的忠實盟友,將石油開采權慷慨地交給了美國財團,還在中情局伊朗站和駐伊朗美國軍事代表團的支持下,建立了強大的特務組織,并大量購買美國軍火。伊朗成為美國對付蘇聯的好幫手。不過,巴列維國王沒有解決國內貧富分化的問題,最終在1979年爆發的伊斯蘭革命中被趕下臺,先是逃亡美國,最終于1980年病逝于埃及開羅。
至于克米特,他冒險成功之后,艾森豪威爾在1954年為他秘密頒發了一枚獎章。對于他的“功績”,歷史學者維爾福德如是說:“那就是為了讓中東擺脫蘇聯控制,并讓西方獲得石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