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他23歲寫《悟空傳》成名,時隔17年電影上映引“70后”“80后”集體回憶
今何在,原名曾雨,1977年生,江西南昌人,1999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其小說《悟空傳》開創網文先河,后成為職業編劇,又創立九州公司。2017年7月,改編自《悟空傳》的同名電影上映。
2017年7月23日,電影《悟空傳》上映第十天,票房超過6億元。而比起電影,原著的光芒可能更耀眼。小說寫于17年前,最初在網上連載,出版后共加印147次,重版8次,被讀者評為“網絡第一書”——這個“一”指書好看,也指網絡文學的開端作品。2008年,在一次“網絡文學十年十本書”評選中,《悟空傳》名列第一,評語這樣寫道:“締造了國人對網絡文學的第一印象,也許正因為這第一印象還不錯,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才逐漸流行開來。”
這本開網文先河的小說寫的是孫悟空在西天取經路上,一邊反抗命運,一邊在自我懷疑中掙扎,并與天廷斗爭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情懷既孤獨悲寂,又充滿浪漫,成為一代人的熱血記憶。
作者今何在當時20歲出頭,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混小子”。十幾年過去了,電影首映前,他和主演一起跑宣傳,以一副休閑打扮出現在鏡頭前:黑襯衣、休閑褲,40歲看起來還是20歲的模樣。接受各路媒體采訪,他話不多,只是細框眼鏡后不時眼神閃爍,還有當初那個意氣少年的影子。
一個不安分的少年
寫《悟空傳》是在2000年的春節。央視開始播新版《西游記》,今何在很期待,看了兩眼卻很失望。他喜歡1986年版的《西游記》,“‘哪怕是野火焚燒,哪怕是冰霜覆蓋,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這歌詞太好了”。
今何在想自己寫點什么。當時互聯網論壇剛興起,他開始在新浪“金庸客棧”上隨手碼了2000多個字,講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嬉戲打鬧、放飛自我,末尾還埋下了孫悟空失憶的伏筆,沒想到收獲了許多回帖留言。今何在便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連載,到2001年小說完結出版,已經有了一大批“70后”“80后”讀者——他們處在叛逆的年紀,從孫悟空的故事里讀到了自己的影子。
寫出《悟空傳》的今何在,當年也是個不安分的少年。他說:“學校就是個罐頭工廠,流水線上制造著一模一樣的人。曾經是‘好學生的我到了中學開始逃課,還把很多時間花在幻想和寫作上。”但出身普通家庭的他很快感受到,高考是件很重要的事,影響一生。于是高三那年,他在這條“流水線上”妥協了,又開始認真讀書、考大學。“就像我小時候‘離家出走,在外面閑逛了兩個小時,氣頭過了,還是乖乖回了家。”
只不過,高中的這段經歷讓大學時期的今何在,對叛逆和妥協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依然逃課,晚上卻一個人泡在圖書館。“我不甘于平庸,不信權威,希望能在條條框框里找到其他辦法。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我會寫出《悟空傳》吧。”
《悟空傳》剛出來的時候,有很多批評。有人提出,寫西游就應該忠于原著,寫降妖除魔的故事。今何在卻認為,西游的主題從來不是打妖怪,“小時候我愛看吳承恩的《西游記》,爸媽問我看懂了嗎?我說懂了啊。我常常想,孫悟空在路上想什么?成佛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有沒有后悔大鬧天宮?我寫的就是這些,一群人在路上尋找當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是最真實的西游。我一點兒沒覺得顛覆了經典”。
小說被搬上銀幕,也經歷了太多曲折。10多年前《悟空傳》一炮而紅,電影改編權就被中國電影集團買走了,但一直沒拍出來。直到2014年,新麗傳媒通過磨鐵圖書(出版社)拿到改編權,今何在擔任編劇之一。3年后電影上映,故事情節有所改動,但依然“怒氣”滿滿,孫悟空、楊戩、天蓬這幾位集合組隊,與天廷斗,與命運斗。
小說中豪情萬丈的金句被譜成了曲。“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
要找酣暢淋漓的感覺
現在回頭看,今何在承認,《悟空傳》改變了他的人生。“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可能一直留在出生的城市,幾十年如一日。”
畢業后,他曾在當地市委機關實習,在書店賣過書,后來應聘網站編輯,一直在換工作。今何在說:“我不想重復自己。”
2002年,因為《悟空傳》,導演王家衛和劉鎮偉找到了今何在,邀請他給賀歲片《天下無雙》寫本小說。當時,《天下無雙》的劇本已經完成,劉鎮偉執導,王家衛監制,梁朝偉、王菲、趙薇、張震主演。今何在開心地應下這個任務,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問王導,小說的劇情可不可以和劇本的不一樣?王導說可以。結果,“兩對兄妹不打不相識,斗出愛的火花”,這樣的輕松愛情喜劇,被今何在改編成“趙薇演的李鳳姐在進宮前一天死掉,王菲演的長公主被迫和親遠嫁大漠發瘋,梁朝偉演的李一龍被打斷腿,張震演的正德皇帝投湖自殺。整個就是對封建王朝的血淚控訴”。
王家衛拿到劇本,看完傻了眼:“咱這可是賀歲片。”今何在明白了,賀歲片不能太“怒”,也不能太“悲”,于是接受了更和緩、喜慶的情節安排。在完成這部小說后,他與王家衛的電影公司簽約,成為專職編劇,參與過不少項目,比如王家衛的文藝片《2046》。這些與今何在之前的作品風格都格格不入,但他享受這種改變。
和王家衛與劉鎮偉討論電影,今何在學到很多。他對兩個人的評價是:“風格截然相反。劉導寫劇本極快,3天出一個。他不需要編劇,只需要打字員。而王導出劇本極慢,那效率你懂的。2004年我聽他聊《一代宗師》的構思,后來人家《葉問》都三部曲了,他還沒拍完。王導永遠在不停地找感覺,或者在等感覺,作為編劇,你永遠不清楚他到底想要什么,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編劇生涯,今何在終于想明白了:這兩個導演都不可復制;而自己想做的東西,可能這兩種都不是。在這類小說、劇本里,他找不到之前寫《悟空傳》時酣暢淋漓的感覺,便拍拍屁股走人了。
悟空已不是那個悟空endprint
如今圈子里的人提到今何在,除了這段為王家衛、劉鎮偉寫劇本的日子,令人難忘唏噓的,還有他創辦九州,與好友決裂的故事。
2005年,今何在與江南、潘海天等7個奇幻小說作家看到有個網友在原創寫手聚集的論壇上發帖,號召大家一起來寫一個西方的奇幻世界。一群20多歲的青年激動不已,怎么不寫一個屬于東方的奇幻世界呢?于是,7個人憑空架起新世界九州,設置了自己的紀年、民族,寫出了一系列故事。九州一度代表著國內最高奇幻小說水平,7個人感情很好,還被讀者封為“九州七天神”。第二年,《九州幻想》創刊,今何在與江南、潘海天聯合創立了公司。經歷了作者、編劇、影視策劃……第一次將“奇幻王國”夢想落地的今何在,又多了個身份——商人。
但是,幾個“年輕、新銳、天馬行空又肆無忌憚”的文學青年開公司,自然很容易發生分歧。九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公司內部矛盾也跟著越來越大。2007年,幾個人吵翻了,坐在一個屋子里,可以一整天一句話都不說。后來更是徹底分裂,今何在曾寫道:“不如讓這個小泥坑(指九州)轟轟烈烈的滅亡吧。”隔著屏幕就能感受到怒氣。
“九州門”事件鬧得圈子里一陣風雨。有人吐槽,有人痛心,也有人將其解讀為“中國式青春”。有個網友這樣說:“江南把九州當歷史小說寫,而今何在那么灑脫的人,則把九州當作發掘個人感情的媒介,看他是在寫人物,其實是借筆下的人物寫自己。無論是之前的《悟空傳》,還是九州系列中的《羽傳說》《海上牧云記》,都是少年成長的故事,下筆恣意,從來不知道收斂。”
“現在想想,九州當然有遺憾。不過這樣也好,分開后大家各做各的,不用受什么束縛。我原本特理想化,覺得大家一起創造一個世界是很美好的事。但面對現實和利益,理想可能只是天真幼稚的代名詞。”10年后回憶起來,今何在覺得和當年相比,自己平和了些,但還是很容易生氣。
倒是有很多讀者認為,今何在變化很大,或者說是成長了吧。近些年,他高調宣布與騰訊合作,開發《悟空傳》周邊手游,忙著將自己的小說影視化。而他已經4年沒有新作了。
“以后有機會,我想嘗試當導演。”今何在說。
“還會做《悟空傳》這樣的熱血電影?”記者問。
“其實我喜歡賈樟柯的電影,它們能記錄現實。但我知道,堅持拍那樣的電影很難。誰都沒資格要求別人一輩子堅守。就像姜文拍《讓子彈飛》,那么好!等他拍《一步之遙》時,被罵的啊。”
“那你呢,還在堅守自己的信念嗎?”
“我好像從沒有過什么遠大志向,只想自在開心過一生,但這可能就是最難的夢想。我不想虛偽,不想說假話,但有時不得不妥協。”
悟空已不是那個悟空了。他還是想歌唱詩和遠方,卻明白通向遠方的路上可能全是泥濘,摔倒的時候世人或許只會嘲笑,為什么要去遠方?為什么要去西游?他也想念花果山,可惜他明白永遠回不去了。就像你我回不到年少的時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