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江
仿佛一夜之間,北京乃至全國許多城市的共享單車突然風靡起來,人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道都市靚麗的風景線。如果說某種時尚的產物總有一個特定的圈子或者年齡段區分,那么共享單車影響了所有的男女老少及他們的生活。確實如此,共享單車的出現,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模式、資本市場的又一次角逐,更是實實在在地方便了大多數市民的交通出行,包括我們的中小學生群體。
為什么從共享單車先提及商業模式、資本市場,再說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市民的交通出行問題?因為較之市民享受到的單車出行福利而言,共享單車市場上的各種競爭、各種推廣手段讓老百姓著實過了把癮。是呀,誰不想免費?誰不想更為便捷地享用這種福利呢?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種鋪天蓋地的營銷手段、此長彼消的市場投放而帶來的自行車胡亂停放、使用者因私利而損公德的種種劣跡等等負面影響同樣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本來,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提供公共福利的手段,同時也實現著資本市場的利益目的,于民于商于政府可謂一舉多得。于民,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問題;于商提供了資本運作的良好平臺;于政府分解了公共管理如公交的壓力;等等。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由此而帶來的種種混亂局面和問題??赡埽覀儠斫馊魏我环N事物的出現一定會在帶來便利和革新的同時,自然也會帶來暫時的不適。即便如此,我們有沒有考慮如何避免這些混亂和問題,盡快消除這些不適和問題。實際上,這就要求我們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否視野更加寬泛一些、高度更加高遠一些。
比如,共享單車的各家運營商,除了單純的營銷手段和資本投放之外,是否能夠在共享單車之外的功能、百姓出行之上的需求方面做做文章呢?你的OFO使用軟件中增加個類似“微信運動”的功能,每天每時大家曬曬各自的騎行距離、速度和卡路里的消耗,甚至再有個排行榜來稍稍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勝心;他的摩拜單車時不時搞個“手機里的環湖賽”之類的活動,時間路線距離和真正的環湖賽如出一轍;我的“小藍車”索性就利用節假日搞一場共享單車的自行車比賽,可以團隊,可以共享參與。總之,你、我、他既然能有著如此高的商業智慧和頭腦,相信動動、運動的智慧也不在話下。如此一來,全民健身、走向戶外、健康中國、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共享單車怎么就不能分得一勺羹呢?何況騎自行車本身就是運動,當然能夠為之增添一些磚瓦。
于是,原本是一種交通出行的行為,有了一種文化的理念;或者說本是一個工具,有了健身、運動的功能之后,那么,單純的商業競爭勢必就會成為一種風尚的引領;被人詬病的公共劣跡自然也就上升到一種行為規范的約束。那時,大街小巷騎車人見面打招呼的一句話可能就是“騎了多少了?”“你第幾名了?”“我都騎到拉薩了?你快騎到哪里了?”等等。到那時,你騎完之后,沒把車子放好都會不好意思的;到那時,超越商業價值之上的社會價值、教育功能、健康價值也就呼之欲出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