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倍利
實施近20年,歷經四次修訂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首次以立法形式倡導慢行優先,并規定了具體措施。作為一名資深的自行車騎行者,同時也是一名熱愛城市生活和良好環境的市民,筆者為此拍手稱快。
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自行車是交通出行的主力軍。早晚高峰,城市里主干道路口的自行車經常如潮水般來去洶涌。而另一方面,公共交通不僅擁擠不堪,公交網絡也不甚發達,以至于筆者的很多長輩們即使需要橫跨大半個上海,也寧愿蹬自行車出門。且至今仍時常耳聞,某某曾經從某地到某地騎自行車只花了很少時間云云。
筆者擁有第一輛自行車是在初中時代。因為學校離家有三公里的距離,如果步行需要半小時以上,騎自行車則最快只要十來分鐘。三年之后,筆者要到更遠的地方上高中,自行車便退居了二線。然后是筆者到更遠的地方上大學、工作,同時也因為公共交通的大力發展,使用自行車的機會越來越少。再后來,家家戶戶、大街小巷到處是小汽車。
也就是最近幾年,城市交通變得越來越擁堵,空氣污染也越來越嚴重。類似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在交通出行、環境治理等方面,不得不打出了諸多“組合拳”:限制機動車快速增長,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同時鼓勵和倡導市民綠色出行。而恰逢互聯網技術發展,孕育出“共享單車”這一交通出行模式,巧妙地彌補了市民單純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的短板和尷尬。
但經歷了幾次“嘗鮮”(騎行共享單車)之后,筆者卻發現,如今的城市道路和筆者記憶中的道路已大不一樣。時不時,非機動車道變窄了,要降低車速注意避讓他車;時不時,非機動車道不見了,得重新尋覓路線或硬著頭皮上人行道推行;時不時,遇到路邊車輛占用非機動車道,得注意避讓后面高速駛過的車輛;時不時,遇到公交車突然從身后斜插至站點停車下客,驚出一身汗。
與此同時,作為慢行交通組成部分的人行道等設施,情況也不盡如人意。部分人行道路面年久失修、部分道路被臨街商戶占道經營、部分道路因路窄或停放非機動車(包括機動車)而影響通行等等。另外,在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方面,筆者以為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7月13日,由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隊、多名市人大代表組成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執法檢查組一行騎上共享單車,開展了一次路程為4公里的“慢行交通環境”建設專題調研。天氣預報當天最高溫度為37攝氏度,一路上檢查組成員各個滿頭大汗。這種感受顯然和待在辦公室里享受空調帶來的清涼形成了巨大反差,但確實有助于檢查組在通過對城市慢行交通有了感性體驗之后,進行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
當前本市慢行交通網絡怎樣?市交通委副主任概括為“通達性不足、舒適性不夠、功能性不強”。這與筆者的感受是基本相符的。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在借鑒他山之石的基礎上,結合本市交通特點制定對策。據悉,市交通委已結合上海市2040城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了《上海市慢行交通發展規劃》,提出了“建成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和高品質的慢行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
在白天,城市運行需要的是效率,節奏是快的。但當夜晚來臨,人們迫切需要從繁忙和緊張的狀態中解脫,放慢節奏。同理,有張有弛的城市交通才是健康和可持續的。
筆者期待,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市民們就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慢行交通系統帶來的安全、高效、舒適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