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瑾
摘 要 鄭觀應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和實業家,其著作《盛世危言》討論了中國如何從傳統社會走向近代社會。除了著名的“商戰”思想外,鄭觀應還從“農功”、“墾荒”、“旱潦”、“治河”四部分系統論述其農業改良思想。本文即以《盛世危言》出發分析鄭觀應的農業改良思想及其中反映的 “自強求富”、抵御外侮等核心主張,并予以評價。
關鍵詞 鄭觀應 《盛世危言》 農業思想 自強求富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1 《盛世危言》中的農業改良思想
鄭觀應肯定了農業在改革中的作用。他看到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不足之處,提出如下改良措施:
其一,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機器,改良農業種植方法。他認識到先進的機器和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這一點與主張學習西方的機器和科學技術的風氣相契合。具體措施方面,鄭觀應首先提出因地制宜,重視鈣、磷、鉀元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其次提倡使用機器“竭其水”改善土壤,以“電氣”之法提高產量:“邇有用電之法,無論草、木、果、蔬入以電氣,萌芽既速,長成更易,則早寒之地嚴霜不慮其摧殘,溫和之鄉一歲何止于三熟,是誠巧奪天工矣。”;最后,他提出培育良種的重要性。可以看到,鄭觀應提出改良農業種植技術的主張基于他對西方科學知識和器物的了解,體現了改良思想家向西方學習的主張。
其二,學習西方先進制度,設置專門的農業部門與官員。鄭觀應指出當時農業發展上官民不通:“勞農相勸,虛有其文……蓋官民之相去遠矣。”而西方農部專門之官的設置,來源仍是“古帝王之設地官司徒之職”,只不過西方沿襲古風而中國近代喪失傳統。于是他提出設置專員和水利農田使:專員“赴泰西各國,講求樹藝農桑、養蠶、牧畜、機器耕種、化瘠為腴一切善法”,撰“專書”;墾荒專員詳細丈量土地,按照一人百畝分給百姓,向百姓提供種子牲畜以及農業生產工具;水利農田使負責開渠等。同時提出官員考核之法。
這些觀點目的是實現官民相通、專官專學,使傳統農業向近代農業轉變,顯然是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向制度層面深入。
其三,在邊地務農與養兵結合。在“墾荒”部分,主要涉及邊關地區。除了設置專門的墾荒官員,還要“三時務農,一時講武,仿屯田舊制,設官分治”。屯田制是古代實行的農兵結合的一種制度,鄭觀應提出在邊地采用這種制度,是農業思想,同時也是軍事思想。
其四,提出御旱防潦、治河的具體措施。旱澇災害始終是影響我國農業的重要因素,依靠河流灌溉也使治河成為關鍵措施。鄭觀應認為治本之法是開渠和種樹。種樹之法具有超前意義,他認識到中國傳統以及西方國家通過種樹改善環境的優點,可以廣種各種經濟作物來獲得收入,反過來又可以廣修水利、造福農業。
由此觀之,《盛世危言》中鄭觀應的農業改良思想是政治經濟軍事一體的、中西結合的產物。
2由農業思想看鄭觀應的核心主張
《盛世危言》全書都圍繞鄭觀應的思想核心,即“自強求富”展開。農業思想與自強求富的聯系,可以從農業的內治和御外之功用來說。
發展農業是實現內治的一個重要方面。鄭觀應多次強調,近代中國農業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民不通。他提出的一系列舉措根本目的是打破官民隔閡,使中國上下成為一體,農商并舉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提高農業發展,尤其重視經濟作物,為商業的發展提供機會。農業和商業發展了,自然可以求富,也可以使中國自強而不依附西方之貨物。
發展農業同時也是抵御外侮的一個重要舉措。鄭觀應主張學習西方農業,目的顯然不是單純學習,而是超越,“惟泰西尚有古風,為民上者見我所無之物,或有其物美不如人必窮究其所以然,故效法古人,蘄勝于人。”就能很好地體現這一目的。他認識到西方諸國的威脅, “年來英商集巨款,招人開墾于般鳥,欲圖厚利。俄國開墾西北,其志不小。”所以他的農業思想中明顯有抵御外侮的成分。農功之利在于富強以超過西方,墾荒之利除了增加耕地,也可以保衛邊疆,同時為國防提供資金。治河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抵御俄國“意以為中國為壑”。
所以,鄭觀應的農業思想實際上包含了豐富的內治和御外思想,其核心還是還是使中國在危局之中實現“求富自強”。
3對《盛世危言》中農業思想的評價
由上述可知,《盛世危言》中,農業思想雖然所占篇目不多,但是其內涵廣泛,涉及的內容眾多,不是單純地針對農業。對其評價也不能局限于一個方面,應該用聯系的眼光看待。
鄭觀應農業思想的先進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農業思想本身而言,他的主張皆是來自對傳統農業思想中的優秀部分加以繼承,對西方諸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加以引進。這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和“以我為主、為我作用”的思路,仍適用于現代社會。同時,他的主張都有例可循,不是盲目的。雖然他并沒有面面俱到,但是仍是有自己的一個農業改革思路。就農業與其他方面的聯系來看,鄭觀應的主張符合維新思潮的要求,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
《盛世危言》是建立在對時局的認識上的一部著作,體現了鄭觀應的治世思想。其中自強求富和內治、御外的觀點發人深省,和“商戰”思想相互呼應。最難得的是其民本思想,可謂是為天下人之思。
雖然有求全責備的嫌疑,但不得不說其農業思想仍有局限。《盛世危言》中農業思想稍遜于商業,不符合“以農業為經”的說法。雖然提出了農政官員改革,但并不完備。最重要的在于,他看到了外國的威脅,卻對國內危局認識不足,這和他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局限有關。
總體來說,鄭觀應作為較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思想家以及實業家是值得肯定的,《盛世危言》是一個全面系統地學習西方社會的綱領,其中的農業思想較商業思想并不受關注,但在對鄭觀應的研究中也有重要意義,對現代社會的農業發展、環境治理也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夏東元編.鄭觀應全集·盛世危言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