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星
賀蘭西望矗長空,天界華夷勢更雄。在寧夏北部,巍巍賀蘭山與滔滔黃河水在此交匯,“山石突出如嘴”,塞北名城石嘴山由此得名。作為地方性商業銀行,石嘴山銀行立足于此并奮進發展已有30年(1987~2017年)。30年曲折艱辛、30年波瀾壯闊;30年與時俱進、30年服務大眾。品質如山、精誠所至!站在30年發展的榮耀關口,明確的戰略規劃、清晰的公司治理、及時的產品反饋、立體的營銷體系、有效的員工激勵等優勢,都將助力石嘴山銀行不斷走向“高效、溫馨的精品銀行”。
感悟30年奮進艱辛,石嘴山銀行行長張成保先生為我們道來了這波瀾曲折的卅載歷程。
蹣跚起步,執手相望(1987~1998年)
與大多數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設立方式相似,石嘴山銀行也經歷了由原信用社改革轉變而來的“一般路徑”。伴隨國家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對銀行業轉型發展的設計安排,2009年3月,“石嘴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石嘴山銀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7年8月——石嘴山銀行30年奮進發展歷程的起點——成立的石嘴山城市信用社。彼時,5萬元股本、5名職工、1個營業網點,加上中國人民銀行僅僅100萬元的再貸款,塞北名城也有了自己的城信社。雖然底子薄、起步難,但畢竟可以拓展業務、開展經營,可以說這標志著石嘴山市的金融業發展的新一個起點。
回顧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末的經濟波動和通脹形勢依然動人心魄、歷歷在目,相信老一輩的金融從業者對那個階段的信貸超發情形和物價震蕩走勢肯定記憶清晰。咿呀起步于此階段,單薄的家底、復雜的經濟形勢,加上在那個階段經營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共同造成了第一個“10年”階段的“雖然艱辛創業,奈何成效不佳”。例如,到1998年,石嘴山城信社的不良貸款率接近60%。不能否認的是,當時正處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困難時期,銀行業亦整體經營不善。據官方數據,國有商業銀行1998年、1999年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3%、41%,世界銀行1998年宣稱“中國銀行業從技術層面已經破產”,這一階段的困難也成為隨后中國債轉股以及為國企、銀行解困的重要背景。
此“10年”,石嘴山銀行的前身在塞北名城創設而成,憑著薄弱的底子努力拓展、不斷經營,起步基礎之差比現在很多“兄弟城商行”的前身更甚。受限于彼時的宏觀經濟形勢及微觀運營操作,石嘴山城信社在此十年行進得蹣跚,創業亦是維艱。
勵精圖治,奮發圖強(1998~2009年)
1998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改革的大刀闊斧和持續深入,銀行業正在為即將迎來的“黃金十年”夯基壘臺、架梁立柱。而經過1987~1998年第一個階段的創業和探索,石嘴山銀行的前身與時代潮流同息共運,積極出擊,主動變革,迎來了大刀闊斧改革、銳意進取圖強的“筑基十年”和“轉型十年”。
第一,甩包袱,輕裝上陣。石嘴山城信社深知持續變革的重要性,甫入新年,1998年1月,石嘴山城信社即與當時的通達信用合作社合并,轉而設立石嘴山市城市信用合作社。雖然新的前身主體成立了,但存在的問題依然艱巨。面對不良貸款率接近60%的嚴酷現實,改革發展的第一步集中在了不良清收上,通過著力地不良清欠,解決歷史問題,甩開包袱,輕裝上陣,并圍繞存款營銷和人事制度改革這兩大既基礎又前瞻的核心問題,打破常規、大膽改革,為后續持續穩健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努力,不良貸款率從近60%(58.8%)下降到4%,由此開始,“不留歷史包袱”一直是石嘴山銀行經營與風險管理中秉持的基本原則;經過近三年的人事制度“雙聘制”改革,行內人員“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員工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為全行經營發展奠定了持續的“生產力”;經過近三年的攻堅式營銷,全行存款余額比三年前暴漲超過400%。
在這勵精圖治的第一階段,全行思想大解放、人事大改革、“不良”大清收、業務大營銷、管理大創新,曾經的困難局面得到扭轉,并打牢了邁向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基礎。時至今日,我們反思,“清理不良、營銷存款和改革人事”——這三方面一直以來,尤其是對2017年當下中國銀行業如何應對這一次的嚴峻形勢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第二,再重組,發展加速。持續的改革創新是事業發展、基業永青的基石。在第一步甩掉包袱、打好基礎后,新一階段的改革圍繞“合并”“重組”持續深入。在合并重組過程中,吸取中國銀行業曲折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石嘴山銀行將重點聚焦在了新時期的戰略框架搭建和全面機制建設兩大方面。伴隨中國銀行業的起飛,具有先見之明的建設投入為石嘴山銀行在2001~2006年帶來了高速發展的累累碩果。
隨著2001年底新的單一法人社——石嘴山市城市信用社——成立(由原石嘴山市城市信用社、原興業城市信用社、原平羅縣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組而來),石嘴山銀行的經營區域第一次大幅拓展(這種跨區域的合并重組也是中國式城商行轉化設立過程中普遍性的關鍵一步),經營區域擴展到惠農區、平羅縣,完成了在整個石嘴山市的金融服務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合并重組過程中,石嘴山銀行花大力氣同步完成了合并后的思想融合和文化統一。
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金融服務區域全覆蓋后,奮進發展中的重心聚焦在了“搭架子,建機制”上,圍繞信息科技、員工持股、人才管理、風險管理等很多個從未遇到的“第一次”,石嘴山銀行開展了前瞻、全面的探索和攻堅。2002年,全行推進全員持股計劃,實現全部在職員工都持有股份的重大成果。2006年,在蒸蒸而上的發展形勢下,新的辦公大樓投入使用,“大事、大樓、大氣”,標志著石嘴山銀行在市場占有、區域品牌及內部能力等諸多方面登上了新的高度。
第三,謀定勢,籌劃未來。持續的管理進步,才能為長久發展不斷提供內生動力。在經營擴展到本地全部區域,圓滿完成重組融合后,伴隨經濟形勢的持續向好,雖身在祖國塞北,石嘴山銀行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從未停步,而是深思而酌定,再一次準確抓到了“將管理提升到新高度”的發展要義。此階段,以“明晰戰略規劃、優化發展理念”為重點,核心目標是實現管理水平提升的新高度,并籌劃新階段城商行發展的起點和方向。
從2006年開始,在綜合評價前期取得的成果和經歷的曲折基礎上,石嘴山銀行人開始就如何實現下一步的“可持續發展”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籌劃思路。將戰略規劃明晰和發展理念突出作為新時期的重要著力點之一,核心是為迎接中國銀行業持續深入的良好發展勢頭做好管理保障。此階段的管理提升,與之前業已取得并持續優化的思想融合和業務發展相結合,三大支柱為石嘴山銀行在新階段的發展充分積蓄了力量,做好了準備。
緣理而構筑,水到則渠成。在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新一個“10年”后,石嘴山銀行經歷了浴火重生的奮斗,經營業績大幅提升,內部管理從無到有、到優、到強,終于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之上。2009年3月,“石嘴山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完成正式掛牌成立,石嘴山銀行成為國內較早完成轉制、改名、掛牌的城商行之一。從此刻起,石嘴山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篇章,全體石嘴山銀行人踏上了再創新業的征途!
擴資引智,厚積薄發(2009~2017年)
股份制改革完成,城商行掛牌新生,作為西北地區早批次的重要城商行之一,石嘴山銀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離不開開放包容的發展規劃、明確清楚的拓展實踐和持續推進的經營探索。經過前20年的不懈奮斗,站在新起點、面對新形勢,石嘴山銀行為未來發展綢繆規劃,果斷引入戰略投資者,不斷優化公司治理,并以此二者為核心,圍繞跨區域拓展市場、堅定服務小微和探索集團化經營三大要點創新、堅持、攻堅克難,將穩健發展之根基越筑越牢。
第一,擴資引智,優化治理。雖然偏居中國西北部,但創新基因根植其中的石嘴山銀行人并未故步自封,而是極富學習與變更的勇氣。在中國銀行業迎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2010年后國內銀行間的競爭急速加劇,各地城商行的改制和更名亦如火如荼,農商行也在不斷涌現,更不用提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優勢進一步鞏固,要想在激烈的銀行業競爭中立于有利之地,必須不斷增強資本金實力、提高抗風險能力;必須持續完善股權結構、優化公司治理;必須深入拓展市場、打造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為此,石嘴山銀行充分謀劃、果斷出擊,于2010~2012年兩次增資擴股,先后引入中國國電集團、杭州銀行作為兩大戰略投資者,一方面“擴資”,一方面“引智”。在此過程中,健全了科學有效的包括決策、執行、監督、約束、激勵機制在內的公司治理架構,股權結構亦更加合理和多元化(國家股+法人股+自然人股+員工股)。
通過持續深入的合作與積累,石嘴山銀行極大拓展和深化了全行各項對外業務,并在產融結合、融融結合、人才培養、流動性互助、同業合作、科技系統升級、風險管理優化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和提升。帶來的良好效果不僅體現在資本金實力進一步增強、抗風險能力顯著提高、股權結構不斷完善等方面,而且為持續的穩健發展打下了更加牢靠的根基。
第二,跨區拓展,定位小微。邁出本地,跨向外區。中國城商行的跨區域經營歷程雖然并非一路高歌、一路綠燈,但跨出本地對城商行發展的意義極為重大,城商行大抵都希望“早謀劃、早跨區”。石嘴山銀行抓住了跨區域發展的有利時機,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在競爭激烈、策略頻出的銀行業競爭中,石嘴山銀行找到、明確并堅守住了“小微+小區”的定位。找到定位并秉承堅持,說來容易做來難!當然,“堅持”并非“愚守”,找到錯位的競爭優勢,才會持續創造持久并牢固的發展基石。
跨出本區,布局本省,而后全國,是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層次步驟,但走向全國則要受多方面制約。2009年12月,正式改制完成掛牌成立后半年,石嘴山銀行銀川分行成立;2012年12月,中衛分行成立;2013年12月,吳忠分行成立;2015年11月,固原分行成立。石嘴山銀行完成在全自治區地級市及主要縣區網點的深度全覆蓋。在全自治區的布局為石嘴山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深厚基礎。
圍繞“深耕寧夏做精做細,聯合發展共享共贏”的區域定位,石嘴山銀行從寧夏地區企業客戶實際出發,堅守中小銀行的特色發展思路,堅持“助力小微成長銀行,服務百姓貼心銀行”的戰略定位,支持小微,服務百姓,依靠百姓。近十多年,石嘴山銀行資產中小微貸款占比一直保持在70%左右,儲蓄存款一直保持在60%左右,圓滿完成了“培育一萬個小老板”的計劃。正是堅守的這種錯位競爭優勢,為其創造了持久的、牢固的發展基石。
第三,組建村鎮銀行,探索集團經營。協同發展、集團經營會彌補單一經營模式的不足,帶來一體化經營的好處。銀行業機構開展與非銀機構、同業機構等的協同合作及至內化而成的集團化經營,都有可能為本機構發展提供綜合化的優勢。雖然囿于起步基礎差、底子薄,以及地處塞外和寧夏地區,在經濟、人口、金融等方面體量小的劣勢條件,經營理念一直走在前列的石嘴山銀行積極摸索集團化經營之路,先后在寧夏、山東青島、安徽合肥、重慶等省市發起設立了七家村鎮銀行。截至目前,總資產總額接近百億元,分支機構近40家,員工超過400人,累計服務客戶30余萬人。
回首三十載,志遠再出發
30年彈指一揮,30年嘔心瀝血!從石嘴山市城市信用社到石嘴山銀行,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凝聚著一批批石銀人的心血與汗水,也凝練著耕耘地方經濟的志向與決心。
振奮人心的戰略愿景、支持實體經濟的企業使命、各家分行各不相同的精準定位、“沒有產品,只有需求”的定制化快速產品服務理念、立體全面的渠道體系、全面營銷的企業文化和不斷引領創新的科技系統,等等如是,不一而足,共同展現著石嘴山銀行30年奮進發展的累累碩果。
在3 0年跌宕但卻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來的歷程中,一批批優秀的石銀人涌現出來,譜寫了一曲曲奮進發展的贊歌!自強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創新的意識共同升華成了石嘴山銀行人寶貴的共同精神財富。
但法無常法、勢無定勢,不能墨守成規、故步自封,銀行人也必須以開放、進取的心態,應對和解決時刻出現的新問題,不斷探索和進步。石銀人已經開始了新的征途。
在3 0年奮進歷程側記的最后,石嘴山銀行行長張成保先生為我們展望了未來發展之路,他用三句簡短但有力的話語,凝練了站在30年發展榮耀關口,石嘴山銀行繼續奮進的三大原則:“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石嘴山銀行未來的發展,一是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二是要格物致知,銳意進取;三是要堅持堅守底線,合規穩健。唯有如此,才能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抵御各類風險中不斷取得成績,獲得進步,走出一條中小銀行發展的特色之路!”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巍巍賀蘭山,鳥瞰并見證著這片熱土上的生生不息!
站在新一輪的發展起點上,作為地方金融服務的生力軍,過往的成績意味著更加寬廣的未來,探索之路不能停歇!石嘴山銀行將勇于挑戰,搶抓機遇,堅持行穩致遠,以建設“高效、溫馨的精品銀行”為企業愿景,堅持“助力小微成長銀行,服務百姓貼心銀行”的定位,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不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下一個奮進發展的30年再譜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