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增長率達47.4%。業內日前表示,未來幾年,該行業都將保持這一增速,展現出較高水平的吸金魅力,金融科技整體業務爆發變現指日可待,行業投資趨勢將更加偏向戰略投資和并購。
金融科技向3.0時代邁進
近年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出現并應用于金融,提升了金融體系的效率,讓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據麥肯錫數據顯示,過去5年,超過4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金融科技領域。在強勢資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過20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其中2016年全球該領域吸收融資金額232億美元、達成1790筆交易,較2010年分別增長逾11倍、4倍。
科技與金融的深度結合,使其成為全球金融業“轉身”的方向。知名投資銀行高盛與摩根大通均曾屢次表態,自己不僅是一家投行,也是一家科技公司。德銀則加快在智能投顧領域的步伐,表明傳統金融機構都正在加緊運用新技術展開金融科技業務。
在全球金融科技持續火爆的背景下,我國金融科技也呈現爆發式增長。目前,國內金融科技產業鏈累計企業已達5700余家,去年我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增長率達47.4%,預計未來幾年都將保持這一增速。在日前舉行的“2017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峰會”上,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發布《2017中國金融科技投融資發展研究報告》(簡稱《報告》),其中提到國內的金融科技正在逐步從1.0邁向3.0時代。
據了解,在金融科技歷經的不同階段中,1.0是基于軟硬件銷售和服務的IT金融階段,2.0是基于渠道分成的互聯網金融階段,3.0是基于金融牌照+科技的金融科技階段。
“金融科技公司過去主要是幫助傳統金融機構優化服務,抗衡競爭對手,以銀行作為自己的主要客戶。現在這類公司在金融服務領域中更加積極推動金融服務領域的顛覆式創新與重塑。”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勇表示,金融科技3.0跳出了金融IT的局限,此時的金融科技公司擺脫了對傳統金融機構的依賴,通過控股或參股的方式獲取金融牌照,利用自身IT技術直接開展金融產品銷售、智能投顧、大數據征信等金融科技業務,直接實現銷售分成或者業務分成。
根據《報告》,金融科技3.0時代市場空間巨大,智能投顧、數字資產規模達萬億,藍海空間待開啟。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百萬級的資產管理規模。
資本競爭將點燃并購熱情
從金融科技幾大細分領域發展現狀看,未來將各司其職,成為投資風口或引領行業趨勢。作為金融科技落地的典范,智能投顧目前在國內處于早期高速發展階段,是金融科技市場化的場景基礎,但由于起步較晚,大多數企業處于種子期和初創期,有望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
隨著普惠消費貸款占比逐漸增大,《報告》預計到2017年末,信用卡信貸余額占比將達到16.8%,其他消費貸款占比達到13.7%。我國消費金融行業保持兩位數增長,互聯網消費金融將成為最具增長性的領域,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達41.1萬億,場景與風控是關鍵。
此外,《報告》還提出在互聯網支付領域,巨頭格局形成,移動支付成為新的增長點;互聯網保險注重場景化與跨界,側重技術變現;理財與資產管理領域的平臺集中度上升,未來將成為“強監管”領域;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將成為金融科技的技術風口;大數據、云計算成為金融監管的底層技術支撐。
在國內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背后,投資機構對國內金融科技產業一直抱有熱情。IDG、紅杉資本、經緯中國等機構對金融科技產業投資數量較多,從投資額度來看,騰訊產業基金、紅杉資本、寬帶資本等機構的投資力度較強。與2016年第四季度相比,2017年一季度對初創企業的投資熱度增加,成長期企業的平均單筆投資金額增大22%。從細分領域來看,今年一季度智能投顧領域的投資金額最多,金融大數據環節投資最活躍。資本競爭升級,并購頻發將成為行業發展趨勢之一。劉勇表示,未來金融科技的資本競爭,將更集中在“產業+資本”模式。
目前業界對金融科技的期待更多聚焦在風控效率、運營效率等痛點問題的解決上,特別關注金融機構系統安全。螞蟻金服集團大安全部風控總監王黎強認為,優秀的風險系統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實現,第一是全面評估,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從各個維度去判斷用戶及交易有沒有風險。第二是防控體系,做到準、快、穩。
“有三股力量在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分別是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和投資者。” 對于金融監管,華軟投資總裁王廣宇表示,金融科技的從業人士要把監管當成自己的信仰和愛好去研究,一方面重視創新,一方面也要重視風險管控。金融行業在發展業務的同時能夠保障金融的安全,是資本力量或者投資者所看到的方向,也是監管部門看好的方向。
從目前我國的金融安全監管現狀來看,日益嚴格是公認的現實,并要求更加專業的數字化產品提供服務,例如完全認知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報告》預測,未來金融安全發展方向將呈現三大特點,即審慎的監管,主要防止套利和系統性風險;打破剛性兌付,落實投資者教育;金融安全注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