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依靠刷臉能做到的事情正在挑戰人們的想象力,除了常見的金融領域支付,乘坐飛機、規范日常交通行為等,都可以憑借人臉識別技術認證身份,“刷臉”正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在這項技術提高相關領域服務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不時爆出因刷臉導致財產安全受到侵害的消息。在這項方便快捷的技術不斷深入日常生活中時,人們正體會著它帶來的興奮與擔憂。
生物識別界的明星行業
人臉識別技術是指通過比較人臉的視覺特征信息從而進行身份鑒別的技術,屬于人工智能模式識別中的一種典型應用。與指紋識別技術相比,人臉識別精準度更高,且屬于非接觸式識別技術,操作更方便快捷。因此自誕生之初,人臉識別技術就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但此前由于精準率太低,很難在現實領域應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發團隊連續開發了“高斯臉”,以及基于深度學習的DeepID人臉算法,識別率首次突破人眼極限,成為行業分水嶺。此后,人臉識別領域的從業者與玩家逐漸增多。隨著計算機、光學成像等相關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展開應用。
近幾年,在政策支持力度明顯加大的背景下,我國對人臉識別領域的大力投入,相關技術專利數量也不斷攀升,并2015年迎來了爆發,當年新增專利已達到1398例,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公開專利已達4000多例,明顯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為打開國內市場,普及商業化產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前沿科技研究,到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人臉識別技術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目前市場規模還在持續提升。 根據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12年人臉識別的國內市場規模還是16.7億元,到2015年就已經上升至75億元。
獨特性與便捷性,加上不斷提升的先進技術,我國人臉識別技術自去年開始廣泛應用,其中以金融、安防領域滲透最快。進入今年以來,在公共交通出行領域也開始發揮作用,讓整個市場迎來更高熱度。
今年6月28日,南方航空公司在河南南陽機場啟用國內首個人臉識別智能化登機系統,旅客在登機口刷臉即可秒速驗證登機,大大簡化了原有流程,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只有少數幾家大型航空公司提供類似服務。在安檢環節,該系統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對比分析旅客頭像照片、身份證照片、實時照片是否為同一人,輔助安檢人員對旅客身份進行甄別。當旅客通過安檢到達休息室門口、登機口時,該系統中已經儲存了相應休息室和航班的旅客準入名單和頭像。旅客經過自助閘機時,只需按照提示,面對刷臉儀器的攝像頭,無需持證件和登機牌,人臉識別系統連接攝像頭,與準入名單數據庫自動進行人臉匹配。匹配成功后,1秒之內即可過閘機進入休息室和登機,期間不再需要拿出登機牌,完全解放旅客雙手。
同樣是交通出行領域,在福州警方日前向社會曝光了一份行人和電動車交通違法的名單中,不少人都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辨認出來的。上海公安機關近日則也表示,將充分運用人臉識別、智能監控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有效解決警力不足、執法覆蓋面不廣等問題。除此之外,春運期間乘坐高鐵、駕校學車、尋找走失兒童,人臉識別都已開始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生物識別領域的明星行業。
令人憂心的安全漏洞
目前在生物識別領域,人臉識別的市場規模增幅已超越指紋、語音、虹膜,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細分行業。數據顯示,在2010年-2015年間,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的平均復合增長率為15.9%,同一時期,我國市場規模約占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的10%。相比較于我國人口及城市規模的占比,雖然人臉識別市場的這個數值占比略微偏低,但據《全球安防設備市場報告》顯示,受人口基數大、互聯網普及程度高、人臉識別技術優勢等因素影響,中國將成為人臉識別領域的最大市場。
相較于人臉識別在公共服務等領域試水,吸引眼球,在金融與安防等傳統領域的開發,由于涉及個人信息與財產安全,也同樣備受關注。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銀行在日常業務中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招商銀行、上海銀行作為最早嘗試的金融機構,提供不用帶卡,直接從ATM機上刷臉取款等服務。中國銀聯也聯合Link face打造人臉識別“互聯網+金融”的支付新產品,并試點于徽商銀行。
新技術的應用自然少不了互聯網企業的積極參與,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就曾相繼展示刷臉支付、開戶、解鎖等互聯網金融新技能,展現企業在人臉識別領域的信心與實力。
而無論是傳統金融領域,還是互聯網金融,隨著在線信貸的普及,“在線身份核實”與“電子合同效力”兩大難題”都是企業需要面對的兩大難題。有業內士人預測,未來幾年,人臉識別技術將有望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標配,解決了線上放貸中風控核心的部分,根本上改變整個金融行業業態,從而為互聯網金融領域打開巨大的市場空間。
但另一方面,盡管目前國內的人臉技術已達到超過肉眼的準確率,但伴隨技術提升,安全漏洞也隨之而來。此前,曾有報道,國內一位公眾人士損失千萬資產,原因是自己的司機在銀行使用了人臉識別技術,將自己的錢盜刷挪用。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上,主持人在現場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僅憑一張觀眾自拍照,就成功攻破了“刷臉登錄”的人臉認證系統,再次暴露出人臉識別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脅。讓普通用戶對于在金融領域使用這一技術,產生了質疑。
對此,明川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分析專家郅啟航認為,人臉識別需要通過兩點認證身份,一是人臉比對,即判斷待驗證的人臉是不是本人,二是活體檢測,即判斷待驗證的人臉是不是真實有效的。
“但在長期的視覺分析研究中,發現人臉識別的技術廠商一般對人臉比對技術的關注度比較高,但對活體檢測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使用的算法比較簡單,系統很容易被攻擊,這就可能導致用戶的個人隱私、財產受到安全威脅。” 因此他建議,相關技術廠商不僅要關注人臉比對的準確率,還應關注活體檢測及人臉識別系統的使用場景,提高研發能力,在涉及隱私、支付等場景使用時,應當將人臉與聲紋、指紋、虹膜及其他生物認證信號相融合,從而提高安全門檻,保障用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