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甲+劉坤+楊利峰
從2013年我國設立首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至今,國內自貿試驗區總數已達11個。自貿試驗區的金融業是支持其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開放環境下,證券業更具有自貿試驗區經濟發展晴雨表的信號作用。
國內證券業概況
股市——融資功能初步發揮。2 0 16年底,滬深A股市值達55.75萬億元,上證綜合指數(收盤)3268.94。有效股票賬戶2.63億戶,較2015年末增長22.55%。累計股票成交金額126.7萬億元,日均交易額5193.7億元。2016年籌集資金4.79萬億元,其中IPO籌資2712.36億元,再籌資金額1.78萬億元,債券市場融資2.93萬億元。新三板掛牌企業10163家,總股本5851.55億股,市值4.05萬億元。2016年全年商品期貨交易177.4萬億元,金融期貨交易18.22萬億元。
證券公司——要素聚集效應明顯。證券公司是證券行業最主要的參與主體,起到核心作用。證券行業的業態圍繞證券公司展開,涉及的業務類型有投資銀行、證券經紀、財務顧問、固定收益等。證券公司在一級市場的作用主要是財務顧問,二級市場的作用體現為做市商、經紀商、交易商三個方面。目前,國內有證券公司129家,總資產規模為5.79萬億元,凈資產總量為1.64萬億元。證券公司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東部省市。廣東、上海、北京的證券公司數量位列前三甲,分別是26家、25家和18家,合計占53.49%。11個自貿試驗區省市共有證券公司75家,占58.14%。第一批自貿試驗區,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共有證券公司56家,占43.41%。總體來看,自貿試驗區省市經濟實力發達,證券業也發達,證券公司數量云集。金融資源,尤其是人才和上市資源的聚集效應比較明顯。
上市公司情況——區域聚集效應明顯。截至2016年底,滬深股市上市公司合計3052家,上市股票總數為3134只,總股本55983.266億股,A股流通股40823.64億股,B股流通股280.844億股,H股流通股7080.394億股。自2006年以來,滬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長。2013年暫停IPO,出現了短暫的上市公司數量減少。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省份。其中,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山東等六省市上市公司數量占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59.36%。上海、廣東、福建、天津、浙江、遼寧、湖北、河南、四川、重慶、陜西等11個已經批復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省市,上市公司數量占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53.58%。
自貿試驗區證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緩慢影響證券市場發展。與全球主要經濟體資本市場證券發行的核準制和注冊制相比,我國證券發行的行政管制很突出,市場機制作用發揮空間受到行政干預,效率低。很多上市資源被這種審核方式人為地壓下去了,造成上市資源的緊缺、新股發行申購熱等中國證券市場的獨特現象,具體體現為新股發行中簽率低、發行價格、市盈率、換手率都偏高等。自貿試驗區的證券業面對的是來自國際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競爭。這種競爭是以效率和效益為基礎的綜合實力競爭。股票發行制度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效率體現,因此,自貿試驗區的證券業有必要實現股票發行制度的突破,提升資本市場效率。
金融混業大勢所趨,證券行業發展面臨顛覆性變革。在自貿試驗區內,證券公司牌照開放加速,混業經營加速,區域內競爭格局面臨重構。混業經營大勢所趨,證券牌照紅利不再,證券公司面臨多重競爭壓力,行業發展面臨顛覆性變革與格局重構。國內多家商業銀行通過間接方式持有證券牌照,開展承銷、資管、并購、股票質押融資等投行業務,依托其強大的資金實力、網點渠道、客戶基礎等,對券商客戶和業務形成了強勢爭奪。平安、招商、安邦等金融控股集團全面布局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租賃、基金,形成一站式金融服務鏈條,牢牢鎖住客戶。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加速進軍金融業。民營資本結合“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服務行業更會引起顛覆性效應。牌照資源的開放,引起行業競爭格局的巨變。
國際化加速,國內證券業面臨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改革,為我國證券公司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幾年我國證券公司國際化業務發展加速,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總體上國際化進程時間較短,大部分海外分支機構都在近10年內成立,多數證券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仍處于投入期,海外業務占比并未明顯提升,短期內國際業務還難以對公司業績形成支撐。自貿試驗區內,內外資本市場聯通,國內證券經營機構和業務面臨資本開放下的國際機構的同臺競爭。國內證券機構的優勢在于內地業務基礎和客戶資源,目前的國際化業務結構,難以發揮他們的自身優勢,無法與成熟的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展開競爭。
自貿試驗區證券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建立市場化的資本市場機制,服務企業融資需求,提供客戶化的金融產品。證券市場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復雜化、多元化、個性化,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任何一條業務線都無法僅靠自身服務來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自貿試驗區內證券公司需要打造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客戶。以高盛為例,其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各地頂級客戶的首選,主要原因就是高盛憑借其布局全面的業務體系、全球化的網絡、對各個市場的深刻理解以及高效的全球一體化響應,能夠滿足全球范圍內客戶的多樣化需求。現階段,自貿試驗區內證券公司業務的綜合服務能力不足,證券業的綜合服務的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國內證券公司的業務協同比較零散,綜合化服務能力較弱。未來,自貿試驗區內證券市場應當立足市場化的發展趨勢,集中打造綜合金融服務業務,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鼓勵自貿試驗區內證券行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經紀業務服務廣大投資者的服務能力和覆蓋面。科技進步推動證券行業的格局重構,改善證券公司業務及運營管理模式的升級。先進的信息技術令中國證券業務從傳統的收費型模式向注重專業服務、深化客戶關系和利用網絡服務等多元化模式轉化。越來越多的證券公司將線下業務向線上轉移,以簡化業務流程、降低服務成本并提升運營效率。此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營運模式促使中國證券公司通過收集大量客戶數據分析了解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和黏性并獲取新客戶。證券公司將以金融科技應用創新為突破口,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專屬化的產品與服務,不僅滿足客戶需求,也可以提高投資者回報水平,活躍市場。
利用自貿試驗區貿易和資本開放度較高的優勢,積極實施證券國際化戰略。當前,盡管不少國內證券公司都在加快國際化業務布局,多數證券公司國際化發展時間較短,國際化業務市場格局尚未成熟。證券業在開展國際業務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發揮自身優勢,特別是在當前中國企業加快海外投資并購的背景下,在國內客戶加大全球資產配置的趨勢下,要強化國內業務基礎,發揮好服務國內客戶的優勢,拓展國際業務。滬港通、深港通加速資本市場開放,將極大地提升客戶的跨境投資需求,帶來更多的經紀、資產管理和研究業務機會。這是國內證券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把握自貿試驗區金融、財稅、管理政策優勢和優惠,平衡創新和風險管理,構筑證券市場生態圈。自貿試驗區資本市場面向國際資本市場開放,證券市場面臨多層次的競爭。在金融、財稅、行政管理方面,政府給予了自貿試驗區很多優惠政策,在市場化的環境下,這是非常難得的政策紅利。應把握自貿試驗區這些政策優勢,在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制度框架下,創新證券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拓展國際業務,做大做強證券市場,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和競爭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金融創新成果,逐步構建自貿試驗區的證券新業態。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