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占霞
編者按:在現代經濟中,信用卡網絡、發卡方和終端方都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的作用主要是使消費者支付更便捷,使消費者更具購買力。銀行通過擴大信貸,實際上消除了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用風險,進而促使一個規模更大的經濟體,一個比其他市場更有效的市場的形成。據2016年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審判白皮書顯示,2016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審金融商事案件94496件,其中銀行卡糾紛名列榜首。與此同時,涉及銀行卡、信用卡的相關市場競爭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均成為困擾競爭法律實施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剖析全球范圍內信用卡競爭的特征與問題,對比司法干預與立法干預兩種途徑,以探求解決信用卡競爭問題的新方法。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終端方都在挑戰他們與發卡方之間的關系。發卡方制定的費用和規則有失公平,且并沒有反映出商品的真實價值。據統計,2013年Visa、American Express、MasterCard和Discover信用卡支出總額達到了2.399萬億美元。因此,從美國到韓國,世界各地的競爭執法機構當局以及司法機構都在為尋求每個市場參與者發揮市場促進作用的最優解,以確保信用卡行業具有競爭力。雖然最近由美國地方法院決定紐約東區在美國運通案尚未確定補救措施,但是沃爾瑪公司在加拿大集體訴訟案件表明,解決此類市場競爭問題的完善方式仍然未下定論。無獨有偶,盡管對于信用卡系統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已經變得非常緊張,以致于法院認為“尖酸刻薄的行為和歇斯底里的吶喊正在掩蓋市場主體之間復雜而困難的問題”。
信用卡行業現狀分析
市場參與者的現狀
信用卡系統涉及五種不同的參與者:網絡、發行方、收購方、商家和持卡人。網絡平臺提供信用卡支付基礎設施和信用服務,如授權、清關和結算。網絡不發放信用卡也不為持卡人設定利率和費用。發行方是金融機構(如銀行),發放信用卡,發放貸款并為持卡人設定利率和費用。此外,銀行還提供信用卡獎勵和福利并處理信用卡持有人賬戶的日常管理。收購方(如FirstData和Moneris)為商戶提供了POS系統,讓他們能夠處理不同的信用卡交易。剩下的兩個參與者即為商戶(如零售商)——接受信用卡支付以及持卡人(如消費者)——用信用卡支付商品和服務。
交易現狀
當持卡人向商家提供信用卡時,交易流程即為開始。商家使用POS終端將交易細節發送給收購方。收購方為交易確定可使用的信用卡網絡(如Visa和MasterCard)),并將這些信息轉發給已識別的網絡。該網絡隨后通過網絡授權到信用卡的發行方。該信用卡根據持卡人的賬戶信息批準或拒絕交易。然后,發行人通過相同的渠道將其批準或拒絕(即通過確定的信用卡網絡發送至收購方)。如果獲得批準,則通過銷售網點的網絡系統通知商家,交易將被清除。整個過程通常在幾秒鐘內即可完成。一般情況下,商戶將會收到來自持卡人的一種存款,用于支付所有電子支付,而不考慮信用卡網絡或與信用卡相關的發卡機構。
信用卡費用現狀
商戶支付的是信用卡接收費。此項費用為收購方提供的購買金額的一個百分比。這部分費用,即收購方服務費用,由收購方保管,然后支付部分給發行方、部分支付給網絡。發行方收取的費用是每筆交易的一個百分比,是該系統中支付的最大費用,被稱為交易費。此項費用可以根據網絡類型、商戶類型和卡片類型(常規、高級或商務)而變化。反之,信用卡網絡將從收購方和發行方收取網絡服務費,后者負責接入網絡的接入權。
交易費是關于信用卡行業收費爭論的焦點。這一問題已然導致與卡交易相關的收入流、交易成本最終由商人和持卡人承擔、使用和接受借記卡、信用卡動機和條款的沖突、和其他金融機構支付服務提供商的網絡沖突等問題。
交易費一般為1%~2.65%。負責設置交換費的一方,通常是網絡提供方。他們并不需要支付這些費用。終端用戶(商戶和消費者)本身對價格制定過程沒有影響。在澳大利亞,儲備銀行(RBA)認為這是“對正常市場規律的扭曲,對效率和公平有著重要影響。需要通過權衡潛在的網絡利益來解決這一問題”。出于這個原因,RBA已經集中調整了可以收取的交易費用的比率。
信用卡網絡規范現狀
網絡規則用來管理商家參與信用卡系統的方式。已有的案例和法規都已強調了關于消費者保護、風險承擔等方面的規則,其中最具爭議的是無附加規則(即免附加費規則)。免附加費規則禁止商家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以收回成本(即信用卡接收費)。因此,雖然商家的費用取決于持卡人使用哪種信用卡或支付類型,但商家不能設置不同的價格來匹配其成本的差異。“所有卡規則”要求商家接受與某一特定網絡相關的所有類型的卡,如果他們選擇接受該網絡的任何一張卡(如商戶拒絕使用基本的Visa卡,而接受高級的Visa卡),那么商戶即使接受后者,后者也可能會讓他們支付更多的費用來處理。無歧視規則(在MasterCard被稱為反轉向規則),即禁止商家提供獎勵或對一個品牌或類型的信用卡進行優惠。“所有卡規則”和“無歧視規則”禁止商家向持卡人要求使用高成本信用卡。多邊交易費規則規定費率需由MIF集中設定,該費率必須由收購方支付給發行人。與此同時,“準入規則”允許了消費者信用卡跨行的行為。
影響商戶的競爭因素起源于信用卡系統的兩個組成部分:收費和規則。兩者都是由信用卡網絡強加給商家的。在信用卡收費方面,商戶們認為,在與信用卡網絡合作的發行商達成維持或增加交易費的契約并設定這一費用后,商戶將不會受到任何競爭壓力的影響。與此同時,商戶還認為信用卡網絡規則,如無歧視規則,阻止他們從使用更高成本的支付方式轉向持卡人,從而抑制了網絡(和發卡機構)與信用卡支付費用的競爭激勵。換句話說,如果商家在其他地方推廣或鼓勵使用低收費的具有競爭力的信用卡。目前的信用卡網絡規則就會禁止這種做法,并認為這種做法是非法地將信用卡網絡從競爭中隔離開來。盡管信用卡的處理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非導致市場驅動定價因素存在的理由。
信用卡反壟斷的相關問題
相關市場界定和雙邊市場
在評估信用卡行業時,執法機關既要考慮如何界定相關市場,又要考慮相關市場界定的必要性。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信用卡行業是一個雙邊市場。在一個雙邊市場中有兩個不同的群體(如:通過一個通用的多面平臺來進行交互的商家和持卡人即商家—平臺—消費者),平臺需要以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匹配平臺的兩個部分。平臺中介的創建價值主要是實現信息之間有效的和直接的交互。
雙邊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網絡效應的存在。在一個雙邊市場中,有相同的一面和橫向的網絡效應。這些網絡效應可能發生在用戶群或整個平臺上。市場一端的價格往往會影響到市場另一端的用戶的參與價值。網絡效應“顯著地使網絡傷害的測量變得復雜”。
進一步使市場界定過程復雜化的是雙邊交易缺乏執法先例。例如,加拿大在2013年的案例裁決中,由于法理學對于處理雙邊市場問題的缺失,執法機構在面臨調查對象是Visa加拿大公司和MasterCard公司時便顯得尤其被動。同樣,在澳大利亞,Visa國際服務協會訴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一案中,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同樣感到“物質的稀缺,即在支付系統領域獲得有用的經濟數據方法的全面制定的缺位”。
這些復雜的問題均源于另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在這些情況下,市場定義應該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在美國Visa國際服務協會案中,聯邦法院認為市場界定并沒有必然使相關的監管機構能夠正確地理解競爭現狀。除了解決雙邊市場的相關市場界定外,執法機構還意識到,信用卡行業的相關產品市場動態不會始終根據先例。因此,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競爭倡導是十分必要的。
市場影響和競爭狀況
所有的參與者都從一個高效的行業中受益,而效率始終是全球經濟討論的焦點。因此,如何有效率地規范信用卡行業也成為涉及信用卡行業競爭的主要問題。信用卡持卡人選擇用信用卡支付致使商戶從接受信用卡中獲得了更多的好處,反之持卡人也就更加愿意使用信用卡支付。過度的市場干預會打亂這個等式的平衡,會導致低效率,從而對系統中的各方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如果監管機構允許商家使用附加費來購買,信用卡持有者可能更愿意在收銀機中“持有”,而對信用卡的普遍使用的預期可能會被破壞,從而導致信用卡使用的減少和商家銷售數量的減少。減少了信用卡的使用,反過來,削弱了持卡者信用擴大,隱藏了信用風險,降低了清算效率。
立法與司法的干預
立法干預
盡管立法干預是解決信用卡相關問題的很受歡迎的解決方式,但立法并不能完全解決信用卡行業的復雜挑戰。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前車之鑒表明,在立法干預下,社會仍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2003年,澳大利亞皇家銀行為了提高支付系統的效率和競爭制定了一項標準,要求廢除Visa和MasterCard的免附加費規則。然而,在發現澳大利亞商戶在收取信用卡費用“遠遠超過”原有費用之后,支付系統委員會改變了收費標準,要求信用卡將附加費限制在“合理的接受成本”上。自此以后,過度收費的比率雖有所下降,但情況仍遠未達到完美。2014年3月,MasterCard發布了一項研究,發現澳大利亞持卡人在過去一年里額外支付了8億美元的信用卡額外費用。澳大利亞政府敦促消費者機構積極監控信用卡供應商的做法以支付隱藏費用和費用,并制定協議以解決持卡人對附加費的擔憂。與此類似,在英國,政府立法允許收費,但必須以低于合理成本的方式提出立法,以禁止超出合理的信用卡支付費用。
通過立法干預似乎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或者至少是一個完整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正如上面所討論的,立法干預并沒有有效地解決市場參與者提出的相關問題,多數處理情況仍然令人失望。
司法干預
在某些情況下,法院本身對他們提供的解決方案可行性能力表示懷疑。即使法院繼續作為解決信用卡糾紛的途徑,但最近的一些案例仍舊令人懷疑司法干預的有效性。在Visa加拿大公司一案的法庭裁定中,即使針對Visa公司的反壟斷指控成立,法院仍會行使自己的自由裁量權,不支持所有訴請的成立。因為法院相信,對申請人合法關注的正確解決方案是監管。根據其他證據,該法庭認為,支持所有訴請將可能導致“另一套扭曲的激勵措施的形成”。司法干預強調競爭法的“鈍器之用”,即在信用卡行業涉及市場競爭的訴訟均是達到市場均衡的一種手段。司法干預的作用在于提供補救措施。“技術故障、不可預見的后果以及需要持續調整的利益相關者額協商”并非司法干預可以溯及的范疇。
由于信用卡行業面臨的挑戰愈發復雜,許多國家正從對司法干預的依賴轉向更多的監管和政策的驅動。截至2014年,據堪薩斯州儲備銀行估計,已有38個國家的公共部門對信用卡行業進行了干預,在交易中進行了交易或商業服務收費。大約36個國家自1990年起干預或調查了無附加費或無歧視規則。包括歐盟國家,美國、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以色列、墨西哥、挪威、巴拿馬、瑞士、土耳其和委內瑞拉等國家,均已通過行政手段干預到信用卡行業的監管之中。
促進信用卡行業競爭的新途徑
目前,一個共同的主題已然浮現:通過司法或立法的干預解決信用卡領域的市場競爭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取消規則或強制規定是不足以保障信用卡市場競爭秩序的有效確立的。而征收標準在某些領域已經被證明是能夠創造一定程度的平衡狀態的。
在全球范圍內,規則制定者正努力尋找解決交易費用和商業規則的反壟斷問題的補救措施,以平衡各方利益的共同目標。我們也看到,目前使用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即使是在那些通過法院或立法來實施干預的司法管轄區,新的問題也在逐漸暴露,如過度收費。盡管這些試圖解決問題的嘗試都是精心設計的,但我們看到,電子支付行業的市場創新是一個同樣的甚至更有希望的競爭規則的來源。因為它正在有機地擾亂和重塑現有的支付基礎設施。事實上,就連法院也指出,“有證據表明,來自新技術的競爭正在加速,主要是移動電話支付”,而且這些服務進入市場“進一步證明了市場的活力”。雖然傳統的信用卡系統仍在發揮作用,但新技術的進步為人們對目前正面臨的問題的前進道路提供了新的希望。
越來越多的競爭當局意識到信用卡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沖突的全球規模。國際案例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兩極分化的監管很多情況下變成了只能導致訴訟和無效監管的結果。盡管有一些重要的問題需要繼續探索,但這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于信用卡行業內部的復雜利益問題以及市場結果的反饋效應,而這些恰都是難以預測和控制的。
在高科技領域,這些復雜的市場動態往往不符合法院傳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在美國,正在審理的案件和法院強制實施的案件表明,反壟斷法的內在局限性以及法院程序在處理相關問題上的一致裁決仍舊無力。對以前無效因素的充分考慮和響應的立法可能是有效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但是即使是立法機構也必須謹慎對待商業信用卡費用與其他業務成本的根本區別。反壟斷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削弱和懲罰成功的市場參與者,因為這樣做只會懲罰成功,懲罰創新,扭曲市場激勵。
考慮到法院或立法強制解決方案的所有相關影響,或許最重要的解決方案是市場創新,或者至少是市場創新與最適當的監管水平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高效而有競爭力的市場。因為,轉型的技術和創新的變革將提供最有力的執法工具。因此,法院和監管機構需要表現出強制的忍耐。“一動不如一靜”,最艱難的執行決定是決定不采取行動,或采取極端謹慎的行動。允許市場在創新革命期間,在技術驅動的行業內進行自我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的自愈相比與過度強硬的行政執法或許更有效率。
(作者單位:內蒙古警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