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二季度印度市場上中國品牌手機的出貨量再度飆升,占有率自一季度的51%躍升至60%。可隨著印度侵入中國領土兩國關系緊張,Oppo和Vivo的銷售額在7月首次下降30%。兩國的經濟較量剛剛開始,若中國投資撤離,印度振興制造業的計劃恐將擱淺。
去年印度制造商發布4美元手機曾引來瘋狂訂購,隨后此舉被證明是一場鬧劇,噱頭制造商試圖拿一部成本不少于30美元的安卓機型騙取關注,事后不得不退回預訂金。4美元手機還不是印度在追求超低價科技產品過程中出現的第一個“鬧劇”,此前,印度政府曾聯合廠商發起過在印度制造“全球最便宜平板”的計劃,也不了了之。在中國品牌手機大行其道前,印度的智能手機市場被三星、Micromax、Intex等幾家公司瓜分,其中Micromax和Intex使用中國的制造工廠,來“山寨”蘋果、三星和HTC的產品,并盡可能地在硬件上跟上全球主流產品的配置。十幾年來隨著智能手機成本下降,在印度智能機的售價已經從幾百美元大幅下降到最低40美元左右,但本質上仍是中國制造。
在中國乃至亞洲“四小龍”的制造業起飛過程中,吸引外資的“三來一補”,從模仿到創新的“干中學”是提升技術含量、鍛煉技術工人必不可少的一環,零部件產業的聚集成長更是制造業成敗的關鍵。印度制造業連最基本的零配件都不能制造就幻想全球成本最低的產品,無疑是緣木求魚。正在印度手機制造“盲人摸象”的時候,莫迪上臺推出了印度制造計劃。該計劃用印度的市場換取投資,系統性地引導海外企業本地生產。在移動設備方面,先是提高進口關稅,稅率由最初的1%上調至6%,繼而又大幅調高至12.5%,但手機零件的進口關稅仍處于2%的低位。受本土化政策的引導,中國廠商大舉到印度建廠,憑借強大的資本優勢和過硬的質量迅速占領了市場。Micromax就曾質疑中國品牌商加大廣告支出并犧牲利潤率的做法,事實卻證明這行之有效。
印度制造業要起飛,離不開中國制造業的產業轉移。隨著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以及企業生產成本的日益高漲,一部分外資企業撤離中國轉移到越南、印尼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在這場外資轉移大潮中,印度眼巴巴地渴望這些撤離中國的外資制造企業流向印度,以提振其制造業的總體水平,同時促進印度產品出口。可實際情況是,雖然吸引到了中國的工廠,其本國的制造業卻在競爭中被擠壓得毫無還手之力,印度人的失落心理可想而知。可實際上,幾乎所有外資引進國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手機制造業,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中國廠商早練就了生產銷售、品牌推廣的多方本領,加之國內制造早成了規模,當進入一個未開發市場時,就有了成本、經驗等多方面的優勢。也只有在競爭中歷練,印度企業才可能成長起來,“保育箱”里受保護,永遠不可能做大、做強。

7月1日,印度政府開始推行全國統一的商品與服務稅(GST),對進口手機征收10%的關稅,該關稅同樣也適用于充電寶、耳機等部分手機零部件,這將進一步迫使海外企業將零部件也轉移到印度本土生產。印度可謂緊鑼密鼓,一步步迫使海外企業交出資金和技術。
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建立在互惠互利之上,中印貿易額僅600余億美元,印度卻對華發起最多的貿易救濟調查。一個急需用制造業的發展來促進就業的國家,卻用如此多的精力制造貿易摩擦,這也正是眾多中國貿易商寧可不賺錢,也不和印度打交道的原因。莫迪的印度制造夢恐怕在頻繁的消耗戰中真的演變成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