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宇新
摘要:在民事訴訟中,勘驗筆錄由持有人民法院證件的勘驗人制作;在行政訴訟中,勘驗筆錄由法院的工作人員或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制作;在刑事訴訟中,勘驗筆錄由持有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的偵查人員制作。本文以刑事訴訟中的勘驗筆錄為例,對于勘驗筆錄是否適宜作為人民法院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進行討論。
關鍵詞:勘驗筆錄;證據資格;傳聞證據
中圖分類號:D915.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67-02
一、勘驗筆錄的法律地位
在《民事訴訟法》及《行政訴訟法》中雖未直言證據的概念,但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證據是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
在我國,三大訴訟法都將勘驗筆錄作為了法定證據的一種?!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都規定了證據包括勘驗筆錄??彬灩P錄是一種法定證據。
所以,勘驗筆錄是一種經查證屬實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
二、勘驗與勘驗筆錄
以刑事訴訟中的勘驗筆錄為例。
公安部關于印發《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則》和現場勘驗筆錄式樣的通知(公通字[2015]31號)中的《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則》是公安部為適應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對現場勘查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規范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查工作,對原有《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則》和現場勘驗筆錄式樣進行修訂后的產物。
該《規則》為公安機關進行刑事案件現場勘驗工作,保證現場勘驗質量的現有準則。《規則》第二條規定,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是偵查人員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等進行勘驗、檢查的偵查活動。根據《規則》第二條可知,勘驗筆錄是因偵查人員進行勘驗這一偵查活動而附屬形成的筆錄,是對勘驗這一偵查活動的記錄??彬灥膶ο缶哂卸鄻有?,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或尸體等都可成為勘驗對象。
《規則》第三條規定,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的任務,是發現、固定、提取與犯罪有關的痕跡、物證及其他信息,存儲現場信息資料,判斷案件性質,分析犯罪過程,確定偵查方向和范圍,為偵查破案、刑事訴訟提供線索和證據。根據《規則》第三條可知,勘驗的任務之一是為刑事訴訟提供證據。即,通過勘驗這一偵查活動,發現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并將其于刑事訴訟過程中提交法院。所以,勘驗這一偵查活動本身不能證明案件事實,但在勘驗過程中,往往可以發現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彬灩P錄將勘驗這一偵查活動形式化,將現場情況和“發現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的過程記錄下來。
三、勘驗筆錄的證據資格
在我國,學者在證據屬性問題上一般持有兩性說或者三性說。持三性說學者認為,證據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三種屬性。證據材料只有經法庭查證屬實,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才具有證據資格。
證據都表現為客觀存在的實體,其形式為材料。證據的內容是對案件有關的事實的反映,且證據的內容都是客觀存在的。證據的內容與案件的待證事實間的聯系是客觀的。
以刑事訴訟中的勘驗筆錄為例,其是對偵查人員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或尸體等進行勘驗這一偵查活動的記錄。證據一般伴隨案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而遺留下來??彬炦@一偵查活動于案件發生后進行,勘驗筆錄形成于案件發生之后。勘驗筆錄也并非在案件的發展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而是基于偵查人員的勘驗而形成的。勘驗筆錄雖形成于案件發生之后,是偵查人員通過其所感知的案件情況的書面固定化結果。雖然因為各種因素,案件現場可能發生改變,在發生異議時,有時無法再次驗證勘驗筆錄的內容是否是客觀存在的。但勘驗人員作為專業人員,只要在制作時符合相關規定,結合其他相關證據,就應認定勘驗筆錄是客觀的。
證據的關聯性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想象的,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但證據材料與案件事實的關聯性要能夠為人們所認識。關聯性是實質性和證明性的結合。證據相對于證明對象是否具有實質性要看其是否證明了案件要件事實。證據相對于證明對象是否具有證明性要看其能否證明實質性問題??彬灩P錄是否具有關聯性需要具體分析。
勘驗筆錄只有形式、內容、制作程序、提供和收集的主體符合相關法律規定,一般才具有合法性。
四、傳聞證據排除
雖然某些證據材料可以作為證據,但因為特定種類的證據被認為一般都是不可靠的,仍應為某些特殊規則排除。這其中應包含傳聞證據。
英美證據法有一項重要的排除規則,即傳聞證據規則。其原則上要求在審判中排除傳聞證據,證人證言須在法庭上接受查證,陳述者本人在訴訟以外提供的言詞證據不得被采納,在法定例外情形下才允許采納庭外的陳述。
勘驗筆錄是偵查人員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或尸體等,通過感覺器官作用,觀察犯罪現場及犯罪證據存在的狀態及位置后,以文字所形成的書面記錄??彬灩P錄是經由偵查人員感知、記憶、表述等過程,所形成的書面記錄。從形成機理上看,勘驗筆錄的制作過程與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的形成過程一樣,這就需要勘驗人員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出庭作證,并接受當面詢問。從這個意義上講,勘驗筆錄在性質上具有傳聞證據的特點,應當屬于言詞證據,并且適用言詞證據的證據規則。
傳聞證據一般被排除,這并不在于傳聞證據是否具有客觀性,而在于此種客觀性是否能夠在程序中表現于外,得到驗證。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勘驗人員不用必須出庭接受詢問。在美國的法庭審判過程中,勘驗應當由法官或陪審團親自進行。在法庭審判時,警察對于在勘驗、檢查過程中所觀察到的事項,應當親自出庭作證,其所做的勘驗、檢查筆錄屬于傳聞證據,除非符合警察不能出庭作證的例外情形,否則勘驗、檢查筆錄不具備可采性[1]。
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49條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68條第1款只規定公訴人可以申請勘驗人員出庭作證,有關偵查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但對于辯護方要求勘驗人員出庭作證權利并無相關法律保護。而且,是否允許勘驗人員出庭還應當由法院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一條僅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人民法院調查核實證據,可以進行勘驗。所以,如果合議庭對證據無疑問時,辯護方無法強制要求勘驗人員當庭陳述,僅能申請重新勘驗。公訴人與被告人的程序不公平,不利于保護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傳聞證據規則所著重強調的,是傳聞證據不能使當事人在審判庭上對原證人進行反詢問[2]。傳聞證據并不自動排除,排除傳聞證據也不是法官的職責,而要依靠當事人的主張。
勘驗筆錄不僅為證據,其在刑事訴訟中更是通常起到證明“某些證據”具有客觀性、合法性的作用。所以,勘驗筆錄定不僅為法定證據,更是某些證據具有客觀性、合法性的“程序性要求”。
勘驗筆錄應當作為經人民法院查證屬實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但可以考慮規定,偵查人員如無符合法定的例外情形,應當出庭接受詢問??彬灩P錄作為傳聞證據存在著復述不準確或偽造的可能,若勘驗人不是必須出庭接受詢問,不僅有違反直接言詞原則的可能,更有其他證據存在客觀性、合法性瑕疵而不能被發現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宋維彬.論刑事訴訟中勘驗、檢查筆錄的證據能力[J].現代法學,2016(2).
[2]黃東熊,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M].臺灣:三民書局,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