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鈺琳+陳可心+陳宏艷+張鍇燁+祖麗+胡瑪爾?麥合蘇木
摘要:家庭暴力行為長期以來隱存于我國司法實踐中,我國司法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其當作“家務事”,并不進行法律層面的干涉。對于家庭暴力中權利受到侵害的未成年子女,更是關注甚少。去年初,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通過調查實踐,了解到部分地區人們對于家庭暴力相關問題的認識。距《反家暴法》實施已一年有余,僅以此文喚起更多人群對家庭暴力中未成年子女的關注,從而以《反家暴法》為武器更好地維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家庭暴力;未成年子女;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023-03
《反家暴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一、我國的家庭暴力法律環境
我國于1992年加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公約第一條規定的兒童的范圍即為我國對未成年人的界定(本文中的兒童系指未成年人)。公約第三條要求國內一切涉及兒童利益的立法均應堅持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而我國目前兒童保護基本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的原則仍停在“教育與保護相結合”層面,沒有進一步地強調兒童利益。同時建立在此原則上的公約第九條規定,危及兒童利益時可違背父母意愿將父母與子女分離。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僅有第十條提及“禁止家庭暴力”,《反家暴法》第十二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監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但沒有明確違反法規的后果,此外僅規定了兒童服務機構的舉報義務。對于公約第四十二條規定的“締約國承擔以適當的積極手段,使成人和兒童都能普遍知曉本公約的原則和規定”宣傳教育責任,我國也未全部落實。
二、關于我國家庭暴力現狀相關問題調研分析
(問卷題5圖表分析)
在關于家庭暴力的備選原因中,施暴者生長環境影響、人口素質偏低、法律約束力低下是入選率最高的三個。施暴者生長環境多指家庭內部因素,但也包括施暴者生活的社會環境,其中家庭內部因素對施暴者的影響更加深刻;根據其他調查研究,高等教育人群中也存在施暴者,但施暴比例遠低于素質偏低人群。社會法律約束力不高不僅是因為我國現在立法的缺失,還與家暴問題自古以來被認為不應該受到法律約束有關。
數據顯示受訪者認為相比于客觀的社會原因,個人與家庭原因是導致家暴更為重要的原因。家暴中,施暴者(即父母)受到自身生長環境的影響,如:原生家庭存在暴力,曾目睹父母之間通過暴力解決問題或者曾遭受來自父母的暴力,使他們的性格發生變化。當這些施暴者在處理自己組建的家庭的問題時,就會將暴力手段映射到他們與后代的關系中。由于家庭暴力的代際傳遞現象明顯存在,在原始家庭或者后代家庭中的任何一代進行糾正是解決家庭暴力的重要方式。
(問卷題9圖表分析)
在對家庭暴力對未成年子女影響的調查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家庭暴力容易造成未成年子女的經常性恐懼。這種恐懼來自于暴力本身的殘忍性,無論該暴力針對的對象是否為未成年人本身,都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如在一個家庭中,子女目睹父母的暴力行為時實質上已構成了間接性家庭暴力。子女雖未遭受物理侵害,但因此造成的心理創傷卻無法計量。如調查顯示,家庭暴力的另一不良影響就是使未成年子女的心理波動大。究其原因,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發育健全,更易受到外界影響。試想,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最親近的人的暴力,這對一個成年人來講尚不能冷靜應對,何況是處在心智發育階段的未成年人。他們擔負的痛苦甚至恐懼和驚嚇,都遠超其承受范圍。超出承受范圍的巨大壓力造成的情緒波動可能會使他們從敏感怯懦走向另一個極端——性格殘忍。
客觀上,經常性恐懼與性格殘忍都會導致此類未成年子女適應環境的能力遜于同齡人。無論是在性格、心理還是生活習慣方面,家庭暴力對于未成年子女的影響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它根植于每一個受到迫害的未成年子女內心,使其否定自我價值,難以融入社會。曾遭受家庭暴力尤其是在幼年期有此經歷的人群,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心理障礙,而性格缺陷又使他們通常不主動尋求甚至排斥幫助,一旦接觸到誘因很可能孕育出反社會人格。我國的文化背景形成的社會分工中,類似于國外的互助會、教會等從事精神撫慰工作的社會團體數量少、規模小,客觀上難以替代原生家庭撫養此類子女,難以抹除暴力的種子,只能任其流入社會。
(問卷題10圖表分析)
調查受訪者對家庭暴力的態度,受訪者普遍支持報警與給予悔過機會。這兩者并不沖突,家庭成員長期生活在一起,有著很深的感情羈絆,受害者通常會選擇原諒第一次施暴,但卻應該在原諒的同時前往醫療機構進行損傷鑒定,向警方報備,以免重蹈覆轍。若再次發生施暴行為,則有必要向警方申請強制措施。
其他三種態度的存在同時說明,雖然大多數人面對家庭暴力會選擇一種能夠保護未成年子女利益的方式,但社會還未將未成年人保護作為一種普遍的認識。在我國長久的歷史發展中,未成年子女是家庭或家族的附屬物,他們個人的利益依附于家庭整體之中,不被重視,甚至被漠視。不論是在道德層面還是在輿論認同中,未成年子女在家庭暴力面前只有忍受的“義務”,沒有反抗的“權利”,且這種暴力行為不受國家法律的制裁。這種視未成年子女為家庭附屬物的傳統親權思想是家庭暴力現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轉變固有思想,秉持保護未成年子女利益的原則需要時間的推進,需要社會教育的加強以及國家立法的完善與保障。
(問卷題11圖表分析)
分析關于解決家庭暴力手段的統計結果,有近五分之四的受訪者認為,加強溝通可以有效解決家庭暴力。家庭以血緣與情感為紐帶,但家庭暴力嚴重破壞家庭的感情,家暴愈頻繁,社會不安因素愈多。而溝通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溝通不僅限于家庭成員即施暴者與被害者之間,解決家暴問題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扶。基于前文分析的施暴者施加暴力的原因,來自于社會的心理疏導、輿論監督、寬容制度等都是社會幫扶的有效手段。對待家庭暴力要“軟硬兼施”,加強溝通并施以法律強制力,依法嚴懲家庭暴力。
《反家暴法》第13條規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第21條規定了可撤銷監護人制度,確認了父母所在單位、村委會、居委會等更多社會主體的監護責任,強化了政府的監護職能。但中國家庭結構仍然較為封閉,學校、醫院、托兒所等機構的職能愈加專業化,居委會、村委會等特別法人也主要履行經濟職能,這些單位與機構防治家庭暴力的義務和監督等職能逐漸淡化,絕大多數兒童家暴案件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只有極度惡性案件才能爭取到有關部門的介入。而新法還規定即使在撤銷父母的監護人資格的情況下,父母仍要承擔撫養費用等,可能反而不利于將兒童家暴案件暴露在陽光下。事實上,兒童對家庭的依賴仍不可替代,在司法制度建設中有必要協調好家庭監護與政府監護、社會監護的關系。
三、結合中國社會歷史對調查結果反映的現存問題分析
(一)維護子女權益力度不夠
1.忽視子女精神層面的權益維護
父母對于子女有天然的保護欲,但囿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現狀,父母在滿足子女基本物質條件下,往往無暇顧及其精神層面,即使偶有所察,力度和范圍上也存在明顯局限,并不能起到對未成年子女的實際保護作用。
2.立法的系統性與專門性尚待提高
通過研習在兒童權益維護方面較為領先的英美等國的先進立法,發現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保護成效更加突出。但目前我國只有《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關于兒童權益維護的專門性法律,且這三部法律均只涉足某一具體方面,不能全面、完整地提供多維度保護。對于以上三部立法未顧及的規制散見于《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規中。縱觀我國兒童權益維護相關立法,骨骼殘而血肉少,無論是宏觀架構還是具體法條都不完善,缺乏專門且健全的法律體系,導致在實踐中應用困難。
(二)中國環境作用下惡性循環
受傳統文化影響,家庭觀念深植于每個自然人心中,家是個人主要的生活場所,家庭環境對其成長有重要影響,對于正在樹立“三觀”的未成年子女尤為明顯。如同前文所述,家庭環境是滋生家暴的因素之一。“法不入家門”、“父為子綱”等思想深植社會觀念,父母之間的家暴通常會因為“家丑不外揚”而被隱藏,卻不能就此忽略給子女造成的心理創傷;父母直接對子女實施的家暴被冠以“管教”的名義,一方面,深度依賴家庭卻被深切的恐懼感支配的子女,求助渠道狹窄,遭受家庭暴力事件后最終只能選擇隱忍。如此,導致此類事件曝光率低,使社會對生活在家庭暴力下的子女的權益維護關注度低下,也會在某些層面上放任施暴者繼續其行為,甚至導致子女繼續對下一代施暴。長此以往,便會形成一個長期持續的跨代際的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雖會有少數子女在遭受家暴后依據“人身保護令”的相關規定選擇求助,但統計實務案例不難發現,作用是臨時性而非長久性的。子女無法脫離家庭,依然要繼續與施暴者共同生活,我國現有的“令”后處置顯然無法從根本上化解家庭暴力帶來的惡性影響。
(三)缺乏各方聯合預防
“人身保護令”的規定打破了我國傳統民事訴訟的“不告不理”原則,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對未成年子女遭受家暴是直接申請撤銷施暴者監護權還是申請人身保護令,在實踐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障礙。
家庭暴力下對子女權益的維護一般宜從司法、教育和福利三方面著手,共同作用。但我國福利和教育手段的力度明顯薄弱。設置針對被施暴子女的專門福利機構,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是必要的。同時,心理創傷的影響是隱形且持久的,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提供救助,然而我國目前的心理服務機構資源不足,難以滿足如此龐大而復雜的案例群。此種機制的建立和規制也是立法的盲區。
(四)權利與責任界限模糊
相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明確,未建立兒童保護相關行政部門,或專門處理兒童家庭暴力事宜的機構——《反家庭暴力法》中規定“人民政府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機構、司法機關、社會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眾多法定組織均涉其中,但實則未對其各自職能權限作明確劃分,容易造成交叉地帶無人管轄的境況;此外,針對未成年子女這一主體的特殊性,缺乏獨立的民事審判機構,增加了家庭暴力下子女權益救濟的落實難度。
四、現存問題解決對策參考
本文針對我國現有未成年子女權益保護體系提出拙見如下:
(一)設立反家庭暴力專門辦公室
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等合法權益應有專門的行政部門來保護,而保護受害兒童的權利是兒童權益保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我國對此卻沒有設立專門保護機構,因此需引起政府相應的重視。我國現有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國務院婦兒工委)作用仍未發揮完全。其下的成員單位司法部負有建立健全法律援助體系、為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提供法律援助的部門職責,應成立由司法部管轄、國務院婦兒工委負責的反家庭暴力專門辦公室,塑造健康文明的家庭文化,維護和睦的家庭關系,促進社會穩定。
(二)設立反家庭暴力司法鑒定辦公室
目前受家暴者需前往公安部門獲得其認可的指定機構進行損傷鑒定。這不僅增加驗傷的成本,也容易錯過最佳采集期導致遺漏證據。此外,遭受家暴的未成年多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難以支付此過程的花銷,致使該程序對未成年來講極有可能淪為一紙空文。故衛生和計生委應在社區醫院等基層醫院設立反家庭暴力司法鑒定辦公室,降低損傷鑒定的門檻。該鑒定辦公室由衛生和計生委管理,由國務院婦兒工委負責。
(三)構建創傷評估團隊體系
實務中常以兒童自我修復能力強為由漠視其所受傷害,實際上,未成年子女在目睹家暴或遭受家暴后是否需要系統的心理治療,應由“即時反應”的創傷評估團隊進行評估,根據鑒定意見決定。司法部應同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創設創傷評估團隊制度,將其納入家庭暴力案件的常規司法程序,規定二級乙等以上級別的醫院均需組建創傷評估團隊,采用主任責任制;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的家庭暴力案件,由二級乙等以上級別的醫院進行評估,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由三級丙等以上級別的醫院進行評估,以此類推。
(四)司法程序中引進兒童心理專家
在進行法律會面時,使用不當的行為或者語言會刺激因遭受暴力而敏感的未成年子女,從而造成二次傷害。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建議引進受過專業訓練并取得合格資質的兒童心理專家組織交談。專家的引進既可以采用錄用專員方式也可選擇與具有資質的心理診所長期合作。
(五)設置家庭暴力專門民事法庭
如前文所述,我國相關法條散見于各類法律,鑒于這種特殊性,如果放在傳統民事審判庭中,既增加法官審判難度,也不利于對當事人的保護。建議在各級人民法院設置家庭暴力專門法庭。同時,公檢法各機構應及時學習,參加培訓,保障處理此類案件時的專業性。
(六)基層自治組織協同配合
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等特別法人應發揮基層自治組織的作用,配合婦聯成立父母培訓小組,根據子女年齡段的不同,對父母進行分組教育,系統地告知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如何確保子女身心健康的注意事項,也可在小組中互相幫助,互相監督。
(七)實行強制治療措施
強制治療是在一定限期內對施暴者采取強行治療的一種強制性的方法。其主要包括對施暴者進行心理、認知教育等方面的輔導和相應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療。這將引導施暴者心理向健康方向發展,解決家庭暴力的根源性問題。當然如果社會發展達到條件,則由社區接手此項工作會更加便利。
(八)教育機構充分發揮職能
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可以開設“家長課堂”。針對家庭與學校聯合教育開設培訓課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理論課,其內容可涵蓋心理健康教育、認知教育等涉及兒童心理的專業知識;另一類為實踐課,舉行各類親子活動,或布置需要父母配合完成的實踐作業,以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避免沖突的發生。
五、小結
未成年人是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后備力量,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希望。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出身心健康,價值觀正確的優秀青年接班人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反家暴法》的頒布與實施,是保障未成年人免遭家庭暴力的基本措施,中國現實社會中仍存在大量的阻卻因素,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側重,各執法、司法機關的認真對待,社會組織各方面的支持配合都必不可少。維護好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文娟.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機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張偉.論兒童最佳利益原則以離婚后未成年子女最大利益保護為視角[J].當代法學,2008.
[3]陳娟.兒童權利的國際法保護機制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6.
[4]張王康.反家暴施行背景下中國家庭的現狀[J].法制博覽,2016.
[5]陸瑾.國內家庭暴力研究進展[J].黑河學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