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芳++董志華++章斌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不斷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對抵抗洪災、干旱等自然災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對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文章通過淺要探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提高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意識,為促進水利工程合理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環境影響
[引言]: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全國共建成各類水庫8.6萬余座,累積堤防長度28.69萬公里,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發電等水利工程體系。一方面,這些工程在抗御洪旱災害、保障社會經濟安全、促進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保護水土資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引發了流域或區域內資源、生態、環境結構的變化,進而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有的甚至是持續而深遠的。
1水利工程的概述
水利工程是防洪、除澇、灌溉、發電、供水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屬工程的總稱,主要是為了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對水量進行調節和分配等,以滿足我國居民對水資源的需要[1]。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各水利工程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因此,規劃水利工程必須從全局出發,對水利工程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性研究,才能得出最佳的實施方案。(2)對環境的影響較大。水利工程項目對其建設任務所在地區的江河湖泊、地理面貌等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規劃時必須考慮到這種影響,盡力做到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積極作用,避免其消極作用。(3)工作環境復雜。水利工程各項目的實施工作都是在難以預測的天氣、水質、地理位置等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工作條件與工作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內容
2.1對局部氣溫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成后,原來和空氣的接觸面由地面變成了水面,水的熱容和普通地面差別較大,因此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會發生很大變化,進而使得局部氣溫發生改變。首先是冬季增溫,夏季降溫。一些大型水庫,尤其是水深超過7米的水利工程在冬季時,會使周圍地區的平均溫度上升2℃~4℃。另外在夏季時,水利工程周圍地區的降溫效果較為明顯,特別是在水汽較少的干旱地區夏季降溫效果更為明顯,最高可降低4℃。其次是降低日溫差和年溫差,大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可以調節氣溫變化,使最低氣溫不會太低,最高氣溫不會太高,降低日溫差和年溫差。在春秋季節,大水庫可降低日溫差2℃左右,降低年溫差1.5℃~2℃,在干旱地區最多可以減少5℃左右。
2.2對水質的影響
水庫建成蓄水之后,可能會對水質產生積極或消極兩方面影響:首先是積極影響:一方面水庫內河水流速減慢,海藻等浮游生物活動頻繁,浮游生物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結合生成碳酸鈣和碳酸鎂,在水底沉淀,降低水質硬度;另一方面河水滯留時間增長,有利于水中雜質沉降,降低水體渾濁度。其次是消極影響:水庫內河水流速減小,水體與空氣交換速率降低,水體自凈能力變差,水中污染物不容易擴散,復氧能力減弱,水體特別是溝汊地區容易發生污染,引起水華現象,使水質變差;被淹沒的植被和水中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水庫內河水流速小,形成藻類植物天然的生長環境,有利于藻類等浮游生物進行光合作用,若水庫內河水儲存時間過長,會使藻類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河水富營養化;水中含有重金屬和有毒物質的雜質大量沉積于水底,不能被降解分化,長期會造成次生污染,影響水質[2]。
2.3對水文系統的影響
水庫和水閘修建成功之后,往往對下游河流和地下水位情況影響較大,因為水庫往往建設在水流湍急、水質較好、水源充足的河流上游地區,水閘修建在河道、渠道或湖、海口,利用閘門控制流量和調節水位,關閉閘門,可以攔洪、擋潮、蓄水抬高上游水位,以滿足上游取水或通航的需要。
3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3.1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對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員需要進行定期的教育培訓,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多種渠道宣傳相關環境保護知識,例如采用發放宣傳單、張貼宣傳報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員的法律意識覺悟。對施工人員進行活動范圍的限定,樹立警示標語有效規范施工任務的活動范圍。同時告知施工人員不可捕殺或者捕獲野生動物與植被,通過建立完善的懲罰機制確保該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下去。針對建設范圍可能存在的珍稀動植物,需要加以保護,樹立警示牌。
3.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整個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要在設計上體現出對大自然的尊重,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為動植物的棲息和生存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該優先考慮一些環保的施工材料及技術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動植物的生長不受到外界的干擾,另一方面避免產生建筑性垃圾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在水利工程完成階段,需要構建配套的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并對生態環境進行跟蹤性評價,對于發現的不良影響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將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3.3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
為將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生態平衡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可以采用生態補償機制的方式使生態得到平衡、經濟得到發展[3]。在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的過程中,堅持“誰損害、誰補償”的原則,對生態補償的主體及補償的范圍進行確定。在整個水利工程建設的資金分配中,應該留有一部分的資金用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適當的補償,從而最大限度地還原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的生態平衡。生態補償機制的有效實施不僅能夠有效還原當地的生態價值,還可以有效還原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從而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和諧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僅要考慮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要考慮到生態效益,真正實現三者的統籌規劃。
[參考文獻]:
[1] 黃旭慶.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探討[J].科技展望. 2017(04)
[2] 姜洪超.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的影響與保護[J].農業與技術. 2016(24)
[3] 劉慶偉.談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J].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