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平
摘 要:品德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中的社會教育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關鍵詞:幼兒;品德教育;社會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由此可見品德教育的重要。
一、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幼兒園每日教育活動之中,且融于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是創造品德教育的良好環境
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就需要反復地練習,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如:及時收拾好玩具、餐具、用具,起床后的內務整理,餐后做到“三凈”,飯前、便后洗手等。天天督促,常常檢查,使習慣得到鞏固。抓住各科特點,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進行有機滲透。在一日活動中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規,促使幼兒從實際出發,堅持一貫性,形成獨立、自制及自律的品格。
在每日活動中,由于幼兒思維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須直觀、形象、具體才容易為幼兒所理解和接受。比如,大班活動“給弟弟妹妹的禮物”,用各種材料制作小禮物的同時教育幼兒團結友愛;“分水果”活動培養幼兒守紀律和集體榮辱感以及尊老愛幼的情感,通過游戲體驗各種規則的重要性,使幼兒學會助人和自助,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從而學會正確的接人待物方式;在“我真棒”活動中,幼兒學會了相互謙讓,互相幫助,友好相處,還增強了每個幼兒的自信。同時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積極幫助家長、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針對不同問題,采取集體或個別的方式進行指導、糾正,適時提醒孩子按正確的規則去做,使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得以鞏固。
二、在德育中,教師自身的良好行為就是一個優秀的典范,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
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品德行為,做幼兒的榜樣。這就要求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各種動態的活動區、活動角,在幼兒開展游戲活動時,引導幼兒與人交往,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真正的品德行為表現,抓住苗頭隨機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勇于探索、正確對待輸贏、誠實勇敢的教育以及在運動會、慶祝會、畢業典禮、各種比賽等集體大活動中,幫助幼兒掌握集體活動規則,學會與人交往。
教師還要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在希望幼兒做一件事情時,要直接告訴幼兒如何去做,而不是告訴幼兒不要如何做,因為孩子是你越叫他不要去做,他越好奇,越要去嘗試,對于幼兒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獎勵,可以幫助幼兒對具體的行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將行為要求上升為更規范的行為。教師是幼兒的榜樣,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幼兒對教師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能認真地模仿和學習,因此,在幼兒德育工作中,教師起到表率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孩子。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才能給幼兒以身示范的教育影響。
三、品德教育還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密切合作、協調一致,這樣才能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3~6歲的幼兒,其道德意識正處于一種朦朧階段,家長是幼兒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行為及教育方法對幼兒品德形成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長和老師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言傳身教,適時地進行品德教育。比如活動“我愛……”“愛心小天使”,讓家長與幼兒互動,讓幼兒感受愛心的同時還要做個有愛心的人;“美麗的地球”活動,請家長帶幼兒去秋游,認知的同時感受細小環節,愛護花草樹木,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隨便涂寫等等,做個文明的小朋友;“去考察”“生活垃圾”活動,老師帶領幼兒參加社會性的環保活動的同時,要求家長與幼兒一起參加園中環保小制作、小發明的活動,認識生活中各種垃圾,讓幼兒正確對待環保行為,從小建立保護地球的責任感,增強環保意識。對幼兒進行德育還要因材施教,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實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兒童間的個體差異,并了解他們的特點,如在班級的家長園地中開辟表揚信,讓家長把幼兒在家庭中一些良好的品德表現通過表揚信的方式反饋給老師,老師在全班幼兒面前宣讀表揚信表揚鼓勵幼兒,讓所有幼兒認知好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的品德教育滲透在游戲、學習、勞動、娛樂和日常活動中,幼兒的品德教育不僅是幼兒園的任務,還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要完成幼兒品德啟蒙教育的任務,必須要做到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及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滲透。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培養幼兒道德情感入手,無私地奉獻愛心,組織好各項活動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動之中,通過集體的力量,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品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每個教師、家長以及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責任。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