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據媒體報道,8月25日,兩女子帶一男童在廣西南寧某影城觀影,期間孩子時有吵鬧,旁邊一女子無奈換位到前排。之后,男童連續踢她的座椅靠背,女子提醒他們注意素質,抱男童的女子怒而猛踢其椅背。散場后,女子再度提醒文明觀影,結果被對方打傷,手機也被砸爛。
類似的事已不止一次發生。但有很多家長以“孩子還很小”為由百般縱容,并以為這是現代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可以說,這些父母根本不懂家庭教育。他們不但拋棄了我國傳統的教孩子好好做人的“家教”,而且錯誤理解了西方的“賞識教育”。
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有一些不好的方面,這當然要擯棄。可是,傳統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孩子做人的規則,這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但一些家長卻將其拋棄,轉而對孩子無原則地縱容、溺愛。結果,有的孩子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吵鬧,家長不制止,反而讓教育孩子的其他人少管閑事。這和家長自身就缺乏規則意識有關,或者說,有的家長自己就在沒有良好規則教育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等自己成為父母,也不懂得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
我們在對“棍棒教育”進行反思時,西方國家的“賞識教育”受到追捧。但很多家長片面地把“賞識教育”理解為賞識孩子的一切,包括對孩子的錯誤也不再進行批評、給予懲罰。其實,“賞識教育”中,父母要懂得對孩子的進步進行激勵,鼓勵孩子自信、自立,但并不是說就不批評、懲罰。而且,“賞識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是要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否則離開了基本規則,談何對遵守規則的行為進行賞識呢?
在美國,孩子上幼兒園的第一課就是學會“遵守規則”。教的內容包括在什么地點和場合,應該用多大的音量說話;在食堂吃飯需要幫助時打什么手勢等。教育孩子與人相處,西方學校的第一課通常是“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讓別人傷害自己”。家庭教育則告訴孩子最重要的文明禮貌是“不打擾別人”。
規則和自由并不矛盾,懂得尊重并遵守規則,會獲得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沒有原則的賞識教育不是賞識教育,是傷害教育,既會傷害孩子,也會傷害他人,最終會害了父母。我國家庭教育需要走出誤區。當然,這也需要對家長進行相關教育。▲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