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梅
[提要] 自從2016年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后,對于覆蓋范圍內的各大行業都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影響。本文旨在研究建筑企業在面對“營改增”時所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對建筑企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企業;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25日
“營改增”,是指以前征收營業稅的應稅行為如今改為征收增值稅,國家這一政策的出臺開始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開展部分行業的增值稅試點,直到2016年5月全面實行“營改增”,這一種改變稅收類別的政策,旨在降低企業稅負,減輕納稅負擔,有效調動企業發展的積極性等。而對于“營改增”實施范圍內的建筑業來說,對建筑企業的發展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一、“營改增”對于建筑企業的理論價值
(一)有助于消弭建筑企業重復征稅問題。在“營改增”政策出臺之前,建筑企業需要同時繳納增值稅和營業稅,然而兩稅共同存在的情況將會導致雙重征稅,比如說建筑企業在建造某項工程時所耗用的各項工程物資,如水泥、鋼筋、生鐵等,由于增值稅道道征稅的特點,且這些材料都符合增值稅的納稅范圍,所以建筑企業在購進這些工程物資的時候,就已經將增值稅并入價款一并付給了供貨方,但因為建筑企業不是增值稅的納稅人,所以這部分的進項稅額是不能抵扣的。而之后企業繳納營業稅時,這部分稅款又和工程物資的成本一起計入計稅依據,從而導致建筑企業對于該采購環節繳納了兩次稅的問題,而現在對于建筑企業“營改增”后這一重復征稅的問題將得到一定的解決。
(二)有助于促進建筑企業專業化。在沒有“營改增”政策以前,建筑企業繳納營業稅時,并不像增值稅具有一系列的抵扣項目,一般來說營業稅都是按照銷售額全額計征,這也就導致許多建筑企業為了避免高額的稅負而盡量壓低價格,即壓低材料采購成本等,也就迫使建筑企業更傾向與企業內部自行生產來解決需求,而不是依賴于向外部更專業的企業購進,這種現象不利于整個社會的資源有效配置,也不利于企業內部專業化發展,將企業可能扼殺在不追求提升自我的困境之中。而現在全面實施“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無論是購進先進生產設備,還是購進工程物資等,購進環節的進項稅額只要取得了經稅務機關認證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就可以在繳納增值稅時從銷項稅額中全額扣除,這將有效地促進建筑企業不斷提高企業內部專業化和質量水平的積極性,大大提升建筑企業在行業中的突出力,也有利于當今社會上不同專業層面的交流與共享,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三)有助于規范建筑行業健康成長。在實行“營改增”后,雖然稅率由3%變為了11%,但是在采購環節的進項稅額可抵扣以及不斷出臺的一些優惠政策,都是有利于減輕建筑企業的稅負。但這種情況僅適用于那些會計核算嚴謹、企業內部管理規范有序的建筑企業,對于這些企業來說,在購進環節可以得到稅務機關批準的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抵扣,而建筑行業在“營改增”之前,在面對開具發票時,往往會選擇通過不要求購貨方提供發票來壓低采購成本,降低營業稅的稅基,減輕整體稅負。然而,“營改增”出臺后,一些企業將難以短時間內適應需要開具發票的改變,因為增值稅繳納的整個流程更為復雜與嚴格,所以沒有增值稅專用發票就絕對不能得到進項稅額的抵扣,與那些企業管理規范的建筑企業相比之下,將要承擔更多的采購成本,無疑是不利于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的競爭。所以,“營改增”的出臺將對這種不規范的建筑企業進行無形之中的整治,將會呈現出一個更為健康規范的建筑行業。
二、“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
(一)專票難取所導致的進項稅額難抵扣。由于增值稅的稅收體制的復雜性,增值稅專用發票是抵扣進項稅額的關鍵所在,然后在實際繳納增值稅稅款時,建筑企業卻面臨著難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購進材料進項抵扣的問題,由于建筑企業的業務繁多,覆蓋面廣而不集中,有時會沒有多余的時間和成本去等待外購的材料運達,而選擇按照就近原則在建筑場地附近購進材料,但這種購貨方式所面向的通常是個體零售戶,這些供貨商可能并沒有達到稅法所規定的一般納稅人的銷售額標準而判定為小規模納稅人,因此無法為建筑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也無法向稅務機關申請代開,建筑企業也就無法抵扣這部分購進材料的進項稅額,稅負也就相應的得不到減少;二是人力勞務成本抵扣的問題,建筑業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業,體現為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本的輸入,一般來說人力勞務成本將占據整個項目成本的三分之一,而這些人力資本的獲取大多是來源于人力資源中心或者勞動中心,具有很強的流通性、替代性和有期限性,因此難以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且項目在進行期末成本核算時,對于這些勞務人員的應付工資、福利費等也難以準確換算為具體數據,因此也可能是造成建筑企業稅負只增不減的原因之一。
(二)稅收新政帶來企業管理的新挑戰。雖然“營改增”自2016年全面實施到現在已經一年了,但是仍然存在某些管理方式比較落后的建筑企業還停留在營業稅的理解基礎上,對增值稅的政策了解不夠深刻,又隨著期間政府不斷的調整條例的公布,企業財務人員在處理增值稅問題上仍然比較生疏,不能夠熟練地運用稅收籌劃等稅收手段對建筑企業的稅負有效地調控。而且在增值稅的稅收體制中,對于會計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夠提供準確稅務資料的,企業不得抵扣進項稅額,也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這無疑將會對建筑企業下的分包企業帶來極大的生存挑戰,因為分包企業相對于總承包企業來說,一般來說規模更小,業務更集中、更專注,很難達到增值稅稅制下的一般納稅人標準的銷售額,因此“營改增”政策的出臺將會迫使這類企業改變內部經營模式,加強企業內部建設,減少掛靠行為,以至于在“營改增”稅收新政的背景下,能夠在建筑行業這一領域擁有一定的競爭力。
此外,在增值稅專用發票認證環節,由于建筑企業的周期短、分布廣泛性大、納稅期間項目總量多且大的特殊性,可能將會取得增值稅發票內容的形式眾多,這也對建筑企業的財務人員的分類整理及保管能力提出了一大挑戰。
三、建筑企業應對“營改增”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進項環節抵扣的專票管理。建筑企業在簽訂材料采購合同時,應該事先篩選出會計核算健全的能夠提供專業發票或者能夠向稅務機關申請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供貨商,企業內部管理人員進行核對和對比后確定最為可靠的合作方,并且在合同中表明材料成本與相對應的增值稅額,且聲明不得開具虛假發票,以免造成不應有的麻煩。此外,建筑企業應當設立專門的發票管理人員,加強對發票的管理,積極做好各種準備工作,盡量避免因人為拖延、認證不及時等造成稅款損失的情況。
(二)提高企業職員的綜合能力。在應對“營改增”的過渡環節,建筑企業應該注重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比如邀請專家授課、舉辦講座等方式,加強財務人員對于“營改增”作用的理解,提升應變能力,以及對處理增值稅相關事項的能力的提高。建筑企業管理者以及財務人員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去探索“營改增”政策背景下的稅收籌劃空間,對增值稅申報繳納的整個流程和稅收優惠等了解透徹,盡可能隨著政策的不斷修訂而提出對建筑企業內部建設的建議,將政策剖析結論應用到建筑企業長遠規劃中去。
(三)加強設備投資,以降低人力成本比重。建筑業企業作為典型的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人力資本的進項稅額無法得到抵扣,因此為了降低企業整體稅負水平,建筑企業應該著重于企業內部設備等資產的投入,加快設備的更新及提供更為現代化的服務,降低人力成本占整個項目成本的比重,提高企業資產利用率。
主要參考文獻:
[1]郝桂艷.建筑業“營改增”影響因素及解決對策[J].財經界,2015.1.
[2]黃小平.淺談“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與應對措施[J].財會學習,2016.18.
鏈接
歐盟如何對外簽訂協議
“專屬權利”即exclusive power,指歐盟委員會有為整個歐盟確定指導方針和政策方向的權利。在自貿協定的簽署過程中,“專屬權利”意味著,一旦歐盟層面通過該協定,各成員國自覺接受,無需額外審批程序。
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相當不容易。
通常情況下,歐盟委員會代表各成員國一致對外進行貿易協定談判,談判結束后,歐洲理事會和歐盟議會分別投票通過后即可生效。不過,因為自貿協議中難免涉及一國內政、內務事項,歐盟的成員國們認為,如果這些事情也由歐盟代勞,將有損自己主權。于是,成員國與歐盟組織經協商決定,當成員國認為某些事項不在“專屬權利”范圍內時,成員國要對歐盟通過的事項進行國內批準,否則不予實施。
不過,“專屬權利”與非專屬事項之間并不存在分明的界限,操作起來頗為棘手。CETA因此不能實施,高大帥氣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還曾委婉地表示過不滿,“歐盟必須決定是否認可歐盟-加拿大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