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中小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資金來源一直是難以解決的短板問題,融資狀況間接反映著企業的運營能力。沒有充足資金作為后備力量,企業將會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下舉步維艱。因此針對融資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中小企業在這一環節面臨的困難,探討在目前市場環境基礎下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企業發展;融資難題;對策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直接決定了企業規模的大與小、競爭能力的強與弱,甚至決定了企業最終的發展方向。融資在中小企業運行過程中,始終是最困難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目前的市場經濟體系中,中小企業處于相對底層的位置,在市場競爭形勢日漸嚴酷的情況下,融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在中小企業身上顯現的更加明顯。
一、融資的制約因素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要想開展融資工作,不僅過程極度困難,同時還需要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1],即所謂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盡管單個中小企業力量相對弱小,但在市場中總體占比很大,同時在提高我國就業率、增加人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更是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中小企業維持流暢運營,就需要分析出融資現狀中存在的種種制約因素。
(一)融資渠道單一
在經濟改革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的作用開始被國家關注,對中小企業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扶植和鼓勵。尤其在融資環節更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多元的融資借貸形式,同時還針對融資市場的大環境做出了針對性的宏觀調控[2]。盡管這些努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中小企業數量龐大,銀行的借貸顯得杯水車薪。然而絕大多數情況下,中小企業只能依靠銀行借貸達到融資目的。但通過銀行貸款并不能夠保證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得到盡快補充。這是因為銀行系統發生推遲放款的頻率很高,幾乎已經作為普遍現象被中小企業接受。而且在全國范圍內的銀行系統中,中小銀行的80%都已經陸續停止放貸。而除銀行外,企業再沒有其他渠道開展融資,在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就無法得到充足的經營資金。
(二)融資市場無法匹配中小企業實際需求
金融市場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已經形成了專門為中小企業融資的證券交易板塊。這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打開了一扇專門通向中小企業的大門,使其擁有一定的股權融資的權利。但是現實情況卻相對復雜,股權融資對中小企業有著較為苛刻的要求,僅有極小部分高速發展的企業能夠滿足上市融資的條件。這就表明上市融資不能全面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難以對整個中小企業體系形成主要的支持。
(三)民間資本的介入
很多企業在經營陷入困境,融資舉步維艱的情況下,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民間資本。但是民間資本始終處于灰色地帶,不僅沒有規范的借貸流程,更加沒有法律上的保護。在這樣的資本環境中,甚至普遍存在著高利貸的融資形式。民間資本介入中小企業的方式,通常包括親友借貸,以及內部集資,同時還包括地下市場借貸。盡管這種方式能夠解決燃眉之急,但是風險極高,在沒有健全手續的情況下,極易造成資產流失[3]。
(四)缺乏信用意識
中小企業沒有在經營環節中強化信用建設,對信用建設的價值和意義還沒有成熟的認識,因此,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置信用建設于不顧,甚至以信用為代價進行牟利。在財務管理環節,沒有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從而出現不同程度偷漏稅的情況,甚至直接逃避債務。這些都直接消耗掉了企業的信用額度,使信用等級直線下降。
二、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
(一)資產有限
由于經營范圍和規模相對較小,中小企業的資產儲備十分薄弱,既沒有雄厚的資金,同時也沒有貴重的設備。即使是經營場所,也是以租借為主要形式。在土地欠缺和房產有限的背景下,沒有資本作為實物抵押,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因此難以形成融資交易。
(二)發展規劃混亂
經營目光短淺,理念不夠成熟,同樣是限制中小企業的瓶頸性因素。缺乏明確的市場前景規劃,導致企業難以對市場進行準確預測,從而在發展過程中步步荊棘。不僅如此,企業發展規劃的混亂,導致企業很難對自身狀況進行系統客觀的評估。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在相關融資機構表現出投資興趣時,做出真實有效的陳述。面對一個沒有明確前景規劃的企業,金融機構不會冒著失敗的風險進行投資。
(三)欠缺信譽
由于企業處于創立的初期階段,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中小企業在很多方面都顯得極為稚嫩。不僅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也沒有積累很多固定資產,同時難以對流動資金做到科學控制,所以很難在現金流量上形成巨大突破。資金鏈條沒有彈性,不具備自行補充資金的能力。從融資機構的角度來講,上述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企業的資金償還能力,從而導致融資機構在投資評價時對中小企業的無視。
(四)欠缺規范經營
在小規模經營局限性的制約中,企業會對租賃、采購等各環節投入的成本最大限度壓縮。這時企業很難做到對市場信息的系統收集,從而無法對當前市場境況做出客觀分析,沒有對市場的科學預估,無法在經營中緊跟市場旋律。一旦企業經營思路與市場系統需求發生錯位,企業將很難扭轉虧空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對已融資企業來講,將無法對借貸資金做到依約償還,從而在倒閉的境況前出現違約。因此,如果企業在相應的經營環節中欠缺規范化的措施,融資機構將會降低相應企業的整體信用等級。
三、突破融資困境的手段
(一)調整評價機制
在網絡時代中,信息技術已經開始滲透進融資過程。相關機構在對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審核時,除了將財務管理狀況作為相應審核指標的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統計方式,對中小企業的長期交易記錄進行考察。從中小企業對自身所簽訂的合約的履行情況,判斷中小企業的信用度,從而進一步判斷中小企業的融資資質。因此,在信用評價的環節中,可以通過機制的調整,開展相關的具體審核。大數據中包含著中小企業經營中的全方面信息,通過科學的大數據分析,不僅能做到對中小企業現狀的深入審查,同時還可以通過數據對中小企業進行發展前景上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機構就能夠對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做出針對性判斷,不會因對中小企業的普遍不信任,而忽視了具備融資資格的中小企業。endprint
(二)增加信用等級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薄弱的資產基礎,很難在相關的融資單位獲得足夠得到資金支持的信用等級 ,這一限制會對企業發展形成毀滅性遏制。針對信用等級偏低的現狀,需要政府機關在扶持政策上進行科學調整。在面對銀行機構的信用評級環節,政府機關要通過相關信用信息的共享,對企業了解的更加詳盡。在此基礎上成立專門的政府機構,對條件符合融資標準的中小企業進行針對性擔保。同時,對惡意避債的中小企業進行嚴懲,并將其劃進信用黑名單。這樣不僅會提升一部分中小企業的融資信用等級,還可做到對風險轉嫁的有效規避。
(三)出臺融資幫扶政策
銀行機構應在借貸環節中,對中小企業進行深度了解,全面掌握中小企業的現實狀況。使相關企業既有機會開展融資活動,同時還足以承擔相應的風險。在業務交易方面,中小企業會相對頻繁,交易過程中的現金流轉速度更快。針對這種特點,銀行應縮短融資產品的開發周期,同時通過對債券監管模式的政策性改革,在債券發行的環節上為中小企業留出空間。在債券發行過程中,實施針對中小企業的核準制,使中小企業在具體應用通過債券募集到的資金時,有更少的制度限制。這樣中小企業的各環節業務,都能在資金短缺時得到迅速補充。
(四)健全融資市場
在融資市場中,需要開展系統全面的調整,保證資金和企業需要做到無縫對接。這個過程中,不僅應該建立直接渠道讓中小企業融資,同時還應提供更加多樣靈活的借貸形式,從而實現借貸形式匹配中小企業的現實需求。除此之外,在全國的范圍內,建立起規范化的融資市場,保證中小企業在市場中擁有足夠的空間。對相關的資金資源開展系統的信息整合,避免資金資源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無謂閑置,保證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可以得到持久的資金支持。從市場容量上進行整體擴充,并使市場達到層次分明的程度,使市場的系統規則更加細化。對相應的債券工具進行結構上的分解重組,使融資產品具備更多功能和作用。
四、結語
在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有了更強烈的發展需求,從而使得限制企業發展的融資困境突顯出來。這時為了使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對其面臨的融資困境做出全面解決。只有這樣,中小企業才能從根本上獲得發展動力,開始全面繁榮起來。只有中小企業在發展方面更加持久穩定,我國的經濟實力方能做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傅博娜.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5,11(1):94-97.
[2]陸興發,孫巍.關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分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47-49.
[3]王伯芳.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制約因素及對策[J].企業技術開發,2015,24(7):87-89.
(作者單位:山東德仁經濟貿易有限公司)endprint